天天看點

機器人怎麼做手術?扭傷怎麼正确處理?百餘市民探營瓯江口院區

作者:浙江融媒體

機器人怎麼做手術?扭傷怎麼正确處理?髋關節置換隻能保持15年嗎?4月17日,恰逢瓯江口院區啟用4周年之際,帶着這樣的疑問,近百位普通市民、記者、警察和學生“探營”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瓯江口院區。

機器人怎麼做手術?扭傷怎麼正确處理?百餘市民探營瓯江口院區

“機器人醫生”前來報道!

“透視眼”“穩定手”,精準至毫米級的超強“方向感”,還有為手術規劃最合理路徑的“最強大腦” ……這樣一位“技術大咖”為患者做手術,肯定安全感滿滿。此次探營的第一站,就先見了溫醫大附二院瓯江口院區的“機器人醫生”。

“在正常的骨科手術中,醫生憑借經驗及手感,往往還需要借助X光射線在術中透視定位,往往有的時候一台手術下來要拍上百次X光,但現在借助天玑骨科機器人,不僅隻需要拍3-5次X光大大減少了放射對患者的傷害,還通過定位系統精準地定位到理想位置,有效降低徒手手術産生的誤差,減少了患者的手術損傷。”附二醫骨外科學科副主任李志傑表示說。

此外,李志傑還介紹了天玑骨科機器人的好拍檔——O臂機。“O臂機是手術機器人的最佳拍檔,它可以通過完整的360°自動環型掃描取像,及時更正路徑規劃與導航。據此,術者可更加精準地定位微小病竈,安全地避開重要結構植入螺釘或骨水泥,避免傷害到周圍的神經血管等重要器官。”李志傑表示,通過引進這些“機器人醫生”,不僅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手術損傷,還給患者帶來了更好的術後康複效果。

引進第四代人工髋關節

今年53歲的潘先生,18歲時就患了一種名為髋骨結核的病症,并且由于該病導緻右腿的髋關節出現了一個膿包,後面到醫院接受了治療,打了消炎針後,膿包就消失了。潘先生就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但在後續的生活中,潘先生發現自己的右側胯骨随着時間的推移愈發突出,甚至還出現了走路跛行的症狀。但因為當時聽到置換一個髋關節隻能用15年,加上對潘先生的日常生活影響不大,潘先生就一直沒想着去醫院治療,時間就這麼拖了30年。直到今年清明,潘先生在上山掃墓後回家的第二天發現自己沒辦法下地,右腿整個擡不起來了這才趕緊到了醫院。

機器人怎麼做手術?扭傷怎麼正确處理?百餘市民探營瓯江口院區

治療後

機器人怎麼做手術?扭傷怎麼正确處理?百餘市民探營瓯江口院區

治療前

“當時潘先生來就診時情況已經很嚴重了,CT顯示潘先生的右髋關節幾乎已經磨沒,并且嚴重突出,導緻潘先生的右腿和左腿差了将近8公分!”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關節與骨病外科主任醫師薛恩興說。随後薛恩興為潘先生做了人工髋關節置換手術,術後一周潘先生在鏡子前看到自己重新“站直”後的樣子,心情五味雜陳,“我當時心裡就是特别的高興,再也不用一瘸一拐的走路了!”潘先生說。

機器人怎麼做手術?扭傷怎麼正确處理?百餘市民探營瓯江口院區

治療前潘先生右腿比左腿少8公分

“在我們日常的門診中,經常遇到很多病人由于思想觀念沒有更新,導緻延誤了很多治療時機,以髋關節置換為例,很多人還停留在過去一個人工髋關節隻能用10-15年的思想,是以都等到60-70歲才做這種置換手術,但其實我們已經引進了第四代人工髋關節,使用壽命大大提升,現在一個人工髋關節可以使用20年以上。”薛恩興表示,他希望通過潘先生的案例,讓更多的人知道現在的新技術,不要畏懼手術,積極配合治療。

機器人怎麼做手術?扭傷怎麼正确處理?百餘市民探營瓯江口院區

此外,活動現場還舉辦了骨科健康科普和“創傷救護”急救技能教育訓練,以及免費骨密度測試,現場普通市民、瓯江口新區的特警隊員以及浙江工貿學院、溫州技師學院的學生團隊紛紛參與學習。“希望借助此次廣大百姓走進瓯江口院區的契機,拉近醫患關系,同時希望大家積極參與科普和教育訓練,學到實用的醫學知識。”溫醫大附二院副院長盧明東說。

來源:溫度新聞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