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向左還是向右?22萬億元體量信托創新求索

作者:中國證券報

原标題:創新多盈利難 22萬億元體量信托求解轉型困局

目前,信托業處在加快業務轉型、回歸信托本源的關鍵時期。但信托公司重塑業務模式難,獲得盈利更加難:新業務增長引擎尚未開啟、商業模式持續性堪憂、費率深度内“卷”……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新業務盈利難是困擾諸多業内人士最大問題。

多位信托公司高管表示,業務轉型是“長跑”,行業尚待形成新的可持續商業模式,信托公司須結合自身資源禀賦和核心競争力,确定差異化發展路徑。

從高增速到高品質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意見》,在提到“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時明确,鼓勵銀行理财和信托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

“對于信托而言,新‘國九條’有利于提供一個适合長期投資的市場生态。資産管理信托是信托新三分類中的一大業務類别,但信托公司布局資本市場較晚,主動管理能力、團隊建設都需要時間積累。”用益信托研究員喻智說。

從資金信托投向構成看,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投向證券市場(含股票、基金、債券)規模5.75萬億元,占比34.96%,比當年二季度末提高2.73個百分點,是權重比例最大的信托資金投向。

在政策指引下,信托業正邁向“三分類”改革深水區。

2023年6月信托“三分類”新規正式落地實施,信托業務被分為資産服務信托、資産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共三大類25小類。“作為資管新規出台後信托業首份專門性監管檔案,其在厘清各類信托業務邊界和服務内涵之餘,有望引領行業掀起新一輪業務創新熱潮。”中信信托有關負責人表示。

“新規出台後,信托公司都在努力化解存量。大家也想開辟新業務,但是相關的人才缺口、資金缺口如何填補?”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不少信托公司人士或多或少遇到這樣的難題。

經過多年發展,信托資産規模延續穩健增長态勢。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信托資産規模餘額22.64萬億元,同比增長7.45%。這是資管新規實施後,信托資産規模自2022年二季度同比增速轉正,并連續6個季度保持正增長的成果。

從信托資産規模同比增速看,2013年二季度增速達到高點,至70.72%,此後逐季下降,自2016年二季度觸及曆史低點後開始回升。2016年三季度同比增速再次加快,直至2017年四季度同比增速趨緩。2018年資管新規提出嚴控風險的底線思維,當年受托資産規模季度資料呈連續下降态勢。

近年來,房地産信托受調控、銀信合作受限、明确異地部門設定城市和數量要求、信托公司股權管理等諸多政策檔案出台,持續規範信托業務穩健發展。2023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進一步為金融工作謀旗定向,信托業聚焦主責主業,回歸信托本源,以信托力量服務金融高品質發展。

新業務探路成本高昂

水滴穿石非一日之功,作為信托公司長久以來的利潤“發動機”——傳統融資類業務逐漸失去動能,新業務能否支撐整個行業繼續前行?

“現在談一項業務,還沒開始做,就需要先‘砸’幾千萬元系統建設費進去,否則後面就不用聊了。前期成本高,收益需要未來幾年時間緩慢兌現。在原來行業高速增長時,大家有能力承受高昂成本。但現在公司情況大不如前,其他業務都在賠錢,還要做成本投入。從經營公司的角度來說,這是很難做到的。”某信托公司總經理無奈地說。

這僅是行業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多位業内人士表示:“可以拓展的新業務很多,但前期成本過高,主要是人員、系統建設及營運管理等費用前期投入較大。”

雲南信托總裁舒廣以市場化破産服務信托業務為例,“有的項目涉及幾萬個債權人,其中主體衆多,财産類型各種各樣,法律關系錯綜複雜。信托公司要搭建符合各方需求的信托架構,把相關财産裝進去,研究和梳理各方的權利義務。規模大,期限長,處置過程十分複雜。”

“如此複雜的業務需要一整套系統來支撐管理,在做之前,必須先上系統。也有可能做着做着,或者系統建好了,到後面發現并不掙錢,甚至有的信托公司在中标之後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畢竟這些業務擺在行業面前是很新的領域。”某信托公司副總經理補充道。

此外,資産服務信托等業務培育期長,疊加同業競争激烈,規模效應不顯著。某信托公司家辦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家城商行推薦業務過來,把費率壓到千分之一,我直接跟銀行說,最低也得千分之一點五。還遇到過一筆業務,費率給到萬分之九,如此之低我們真做不了。”

“激烈的同業競争導緻費率一降再降,創收能力和長期盈利能力堪憂。如果沒有足夠的規模體量,這些業務隻能帶來微薄的收入。”中國信托業協會特約研究員鄧婷說,标品投資、股權投資這類符合監管導向、需要依托專業管理能力的資管業務體量較小,難以填補傳統業務收入持續下降産生的缺口。

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超22萬億元信托資産規模中,投向債券的信托資金為4.7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33萬億元。

紫金信托董事長高曉俊認為,整體來看,傳統融資類業務持續壓降,行業新的商業模式仍在建立之中,尚未形成規模效應以支撐進一步轉型發展,收費模式與來源的行業性、可持續性、穩定性仍有待加強。

存量風險尚待出清

信托公司既要積極推動業務轉型,又要有效防範金融風險,消除各種風險“雷點”。在宏觀經濟環境變化、行業加速轉型互相疊加背景下,部分信托公司近期陷入産品延期兌付風波。

平安信托旗下“平安信托福甯615号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此前宣布延期。該信托計劃成立于2021年9月29日,存續期30個月,募集資金7.72億元,投資廈門市榮璐置業有限公司70%股權,進而間接投資廈門聯正悅投資有限公司名下的“臻華府”項目。

某信托公司内部人士表示:“暴露房地産風險的大部分是規模較大的信托公司,這類公司前些年快速發展房地産業務,以為‘房地産沒風險’,最終難逃經濟周期規律。”

“由于各家信托公司股東背景、風險偏好等方面的差異,風險并非是系統性的,主要集中在前期房地産業務擴張較快或内控有問題的信托公司。”某信托公司内部人士表示。

其實,近年來,投向房地産的信托資金規模和占比均有所下降。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投向房地産的資金信托規模1.02萬億元,同比降幅20.28%,在22.64萬億元的受托資産規模總量中占比4.51%。

此外,部分政信項目也成為行業内外關注的焦點。近日,五礦信托“恒信國興657号-赢勝51号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宣布延期兌付。投資者提供的材料顯示,該信托計劃項下募集的資金全部用于按照《信托貸款合同》約定向昆明城路開發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發放信托貸款,昆明産業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昆明市城建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昆明新都投資有限公司分别為其履行《信托貸款合同》項下義務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高曉俊表示,在行業高速發展階段,部分機構積累了一定風險。但通過壓降融資類業務規模、回歸信托本源、推進行業轉型、加強風險處置,目前行業發展總體保持穩健。

對症下藥 找準切入點

盡管行業處于低谷期,但這也意味着一個新周期的開始。受訪的信托公司高管普遍表示,信托公司應結合自身資源禀賦,找準切入點,尋求差異化發展,在發展中建立造血機制,在動态中化解存量風險。

2023年1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釋出《信托公司監管評級與分級分類監管暫行辦法》,從總體上對信托公司分級分類監管工作進行規範。從監管評級1級至6級,逐漸提高信托公司非現場監管強度和現場檢查頻率,對具有系統性影響的信托公司,相較于同級别的其他公司進一步提高監管強度。業内人士認為,政策層面的舉措将有力促進信托公司走差異化轉型之路。

高曉俊向記者表示,信托業要進一步找準信托服務、信托公司在助力國家與區域發展戰略實施、服務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中的定位。要從自身實際與禀賦出發,找準切入點,在擅長的業務領域開展特色化經營。

“如果是資本雄厚、前期對于轉型業務可進行大量投入的頭部信托公司,可以較為全面地鋪開業務;如果是小而美的信托公司,可以從發展積澱、人員設定等方面綜合考慮,集中力量、着重發力一類或幾類業務。”業内人士建議。

也有業内人士坦言,盡管信托公司具有靈活的跨市場資源配置優勢,但在實踐中面臨梗阻。鄧婷舉例說:“發展預付資金服務信托業務需要推動政府制定對商戶預收資金進行規範管理的制度及政策,引導相關政府部門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引入信托機制。”

此外,當下信托正掀起“增資潮”,希冀通過此舉化解風險、助力轉型。業内人士表示,部分信托公司因風險問題發生經營困難,很難投入更多資源,支援轉型業務。這類信托公司可以通過股東增資、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夯實資本“地基”,支援轉型業務的成本開支。

向左還是向右?22萬億元體量信托創新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