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和人最大的差距,不是智商,不是情商,而是在情緒能力上

作者:茶餘飯後

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

在面對一些不好的事情時,每個人都會産生一些負面情緒。

有人說,成熟的人,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能夠“控制情緒”固然好,隻是很多人曲解了控制的含義,或者并不具備管理情緒的能力。

于是選擇拼命隐藏和壓抑情緒。

結果,不但沒有改善關系、緩解心情,還摧毀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要知道,任何關系的維系,都不應以犧牲自我為前提。

一個人最好的自愛,是允許自己釋放情緒。

人和人最大的差距,不是智商,不是情商,而是在情緒能力上

太過在意他人的感受

注定委屈自己

聽過這樣一句話,這世間,隻有兩件阻礙我們幸福的事:

活在過去和觀察他人。

生活中有些人,在待人接物時,總是習慣以他人的感受優先,費盡心思去讨好身邊的每一個人,自己卻活得委屈而痛苦。

小說《抓落葉》中的主人公艾略特,就是這樣的人。

小時候和哥哥比賽抓落葉,原本占優勢的他為了讓哥哥高興,故意輸掉比賽。

從那時起,讨好他人便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生活中,總是處處讓着哥哥,委曲求全去迎合哥哥的朋友;

就業時,聽從父母的意願,做了自己不喜歡的會計工作;

對待戀人也是唯唯諾諾、無微不至……

他努力去照顧所有人的感受,卻遭到哥哥排擠、父母誤解、女友出軌。

在一次次的傷心與失望中,艾略特的内心越來越空虛,最終抑郁自殺。

作家馬德說:

“讨好了所有的人,就意味着要徹底得罪了自己,辜負了真實的内心。”

太過在意他人的感受,注定會委屈自己。

就像電影《熱辣滾燙》中的杜樂瑩。

被閨蜜搶了男朋友,卻還是去當了伴娘,因為不忍心朋友坐實小三的頭銜;

為了幫表妹順利轉正,違心去參加直播節目,卻被表妹利用,遭到觀衆的痛罵和指責;

和心儀的教練吃飯,明明不愛吃牛蛙,卻不忍心掃對方的興;

看見教練遭受不公平待遇而失落難過,便悄悄用五千塊錢為其“買回”拳擊比賽的名額,卻發現人家并沒把自己當女朋友。

人和人最大的差距,不是智商,不是情商,而是在情緒能力上

傷過、痛過之後,樂瑩終于用“赢一次”的方式找回了自信,也學會了愛自己。

美國作家格倫農·多伊爾在《永遠不要活在别人的世界裡》一書中說:

我們應該要遵循自己的内心,正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做取悅自己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生活很累,就是因為總是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放在首位,卻屏蔽了内心最真實的想法。

漸漸地,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還會被别人所忽視。

長此以往,隻會讓自己身心疲憊、痛苦糾結。

人和人最大的差距,不是智商,不是情商,而是在情緒能力上

那些被壓抑的情緒

會以另一種方式呈現

看過一個故事。

主人公琪琪從小就是一個非常聽話的“乖乖女”。

不但學習成績好,還很有禮貌,深得父母、老師和周圍人的喜歡。

工作後的她,同樣深得老闆的賞識。

但卻莫名地患上了驚恐症。

每當老闆經過她的辦公桌時,琪琪就會驚恐發作,惡寒想吐,隻好去會議室躺下休息一會兒,有時不得不請假回家。

可即便在家裡,有時也會發病,尤其是丈夫出差時。

看了很多醫生,都毫無辦法。

最後隻好去看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問她:

“如果我能讓你所有的夢想成真,你想要什麼?”

琪琪說出了自己一直以來想當服裝設計師的夢想,并且希望像叛逆的妹妹一樣,由着性子好好放縱休息幾個月。

原來,琪琪一直被“乖乖女”的标簽所累。

為了不讓父母、丈夫和老闆失望,不斷壓抑着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她很讨厭現在的工作,卻按父母的意願選擇了這個行業;

工作幾年來,從沒好好地休息過;

和丈夫意見不同時,她很想大吵一架。

人和人最大的差距,不是智商,不是情商,而是在情緒能力上

但母親曾說,真愛一個人就不會和他吵架,是以再惱火也忍着。

明白誘因後,琪琪花了幾個月時間,度過了一個真正的假期,并且換了一份為女性設計服裝的工作。

從那以後,她的驚恐症再也沒有發作。

心理學上,将那些習慣克制、壓抑自己的想法,很少表現出負面情緒,總是一味隐忍的性格,稱為“C型性格”。

這種性格的人,更容易“積憂成疾”。

米歇爾也曾在《情緒的81張面孔》一書中說:

“忽視情緒,遠比直面情緒本身要痛苦得多。一旦情緒受阻,負面影響會成倍增加。”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太在意别人的感受,而選擇無視、隐忍或自我解釋的方式來回避自己的情緒。

殊不知,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并不會消失,隻會在心底越積越多,最後轉向内攻擊自己。

人和人最大的差距,不是智商,不是情商,而是在情緒能力上

最好的自愛

是允許自己釋放情緒

我們總以為,情緒是一時的,“控制一下就過去了。”

其實并非如此,很多時候,強行壓下的情緒并沒讓我們的内心釋然,隻是為了避免沖突,而将其深埋于心底。

殊不知,那些日積月累的負面情緒,倘若一直得不到宣洩,便會消磨成對身心的傷害。

網友小雅曾講過自己的故事:

曾經的她,在生活中一直扮演老好人的角色。

工作中,哪怕自己的事情都忙不完,也會咬牙答應同僚的各種請求;

戀愛時,總是忽視自己的感受,對男友一味忍讓;

為了博得周圍人的好感,她總是任勞任怨、小心翼翼。

即使受了委屈,内心十分難過憤怒,也裝作無所謂的樣子,從不與人争執。

可是,騙得了别人,卻騙不了自己的身體。

人和人最大的差距,不是智商,不是情商,而是在情緒能力上

長期的壓抑和隐忍,讓小雅患上了嚴重的失眠和偏頭痛,隻能靠藥物治療。

小雅這才意識到,為了迎合别人,而選擇壓抑自己,是一種本末倒置。

現代女性,被賦予了很多期待,既要工作賺錢,還要養育孩子、照顧夫妻、孝順父母,

難免有時心力交瘁、情緒失控。

之前的一個新聞中,一位女士因在工作中受了委屈,在地鐵站裡崩潰大哭。

當從業人員上前詢問時,卻聽到讓人心酸的一句話:

“我不能回家,回家哭會吓到孩子”。

這位媽媽并不是個例。

有資料顯示,在都市女性中,有97%的人會在工作或學習中,隐藏自己的情緒;

93%的人會對家人隐藏自己的情緒。

為了将最好的一面示人、讓家人安心,我們習慣于苛求自己、僞裝堅強,從不袒露自己的無助和脆弱。

可就像這句話說的:

“杯子裡要先盛滿對自己的愛,溢出的部分再去愛别人。”

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更有餘力去愛别人。

而最好的自愛,不是苛求完美,而是能夠覺察并允許自己釋放情緒。

《國語·周語下》中,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訴我們:

“堵,不如疏。”

情緒就如河水一樣,當我們在内心築起堤壩,将所有的不快都封存在心底。

天長日久,委屈和憤懑越積越多,終會沖破情感的閘門,傷及身心。

與其一味地追求情緒穩定、過度控制情緒,不如溫柔地去接納、允許自己的所有情緒。

懂得合理适度地釋放情緒,既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感情的真實流露。

餘生,願你我在任何人際關系中,都能夠保持覺知,既不傷害他人,亦不委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