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花兒文化】花兒與《詩經》比較

作者:何延根

來源:臨夏文藝 2024-04-17 11:10 甘肅

【花兒文化】花兒與《詩經》比較
【花兒文化】花兒與《詩經》比較

“花兒”與《詩經》的比較研究之:内容與取材呂學輝《詩經》是大陸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三百多篇,是大陸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花兒”被譽為大西北民間文化長廊裡一本“活着的詩經”,是經國務院準許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是流傳在甘肅、青海、甯夏、新疆等省區,由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等多民族共同傳唱的民歌。作為藝術奇葩,兩者既有衆多相似相近的地方,也有明顯的差別。《詩經》與“花兒”産生于不同的時期和社會背景之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内容與取材上既有一些相似之處,同時也存在着很多的差異。一.《詩經》與“花兒”在内容與取材上的相同點。01大多都以愛情為主題《詩經》和“花兒”一樣,都有大量展現男女情愛的内容。《詩經》中的《國風》部分收集了來自十五個不同地域的詩歌,而這些内容大部分描述的就是男女之間的感情糾葛:如表現女子對美好婚姻的向往的《召南·摽有梅》,表面上看是在寫樹上的梅子逐漸減少的過程,實際上表達的卻是女子對美好婚姻的迫切向往;如表現男女日常生活的《鄭風·女曰雞鳴》,通過男女之間富有生活化的情境,再現了當時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還如展現女子奮起反抗的《衛風·氓》表現了女子從戀愛到被抛棄後的決絕;還有表現男女熱戀《衛風·木瓜》,通過男女間一來一往,互相傳遞禮物,表現了戀人間純潔美好的愛戀……在“花兒”中也存在着大量表現男女情愛的内容,這些唱詞大都從抒情主人公的視角,集中表現着青年男女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情感體驗。有表現對異性愛慕之情的,如:紅嘴鴉落的了一河灘,咕噜雁落在了草灘;拔草的尕妹妹坐塄坎,活象似才開的牡丹。牡丹是“花兒”傳唱地人們心目中公認的花中之王,把自己的心上人比喻為“才開的牡丹”,可謂至美之贊。有表現離别之痛的,如:打馬的鞭子們閃折了,走馬的腳步們亂了;心上的阿哥們出門了,尕刀子絞心者爛了。想象用“尕刀子絞心”帶來的痛苦來恰如其分的表現别離時的愁緒,用語真摯而感人。有變現忠貞不渝的,如:千萬年黃河的水不幹,萬萬年不塌的青天;千刀萬剮的我不情願,舍我的尕妹是萬難。質樸的誓言準确地表達出男主人公對待愛情的堅貞。有展現男女歡情之娛的,如:氈房下給着山根裡,牛羊們山腦裡趕哩,阿哥坐給着妹跟裡,六月天還嫌個短哩。通過描摹青年男女在一起時,甜蜜而幸福瞬間,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對快樂的時光匆匆而逝的感慨。有展現感情受挫後悔恨的,如:姜子牙伐兵滅成湯,摘星樓火燒了纣王;走到的路上眼淚淌,這就是維人的下場。道出了一個被情所傷的青年悔不當初的極度懊惱。……02都展現着真實的生活場景一段時期的文學作品,就是對特定時期社會現實的再現。從《詩經》與“花兒”的産生過程來看,不難發現,作為較為相近的文學樣式,都深受社會現實的影響。《詩經》産生于勞動人民日常生産生活之中,雖然被統治階級當做推行禮樂教化的工具,運用于宗廟祭祀、朝會宴請、貴族聚會等各種場合,但不管是其中表現婚姻愛情的《蒹葭》,亦或是反映勞動者生活場景的《芣苢》,還是描寫戰争的詩《擊鼓》等,都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受《詩經》等藝術形式的影響,“花兒”也承襲了反映社會現實這一風格特征,除了大量展現愛情主題之外的内容,還有許多與勞動人民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作品,如:東山的日頭背西山,三伏天,脊背上曬下的肉卷;一年裡三百六十天,實可憐,肚子裡沒飽過一天。刻畫了一個舊社會極度艱辛的勞動者形象和勞動場景,三伏的烈日隻是一個短暫的縮影,展現了當時的勞動者即使是一年四季勞作不停,依然食不果腹的窘況,反差之間,再現了舊社會勞動人民在多重磨難下的生活困境。再如:苦膽的鍋裡熬黃蓮,馬步芳當上了長官;抓兵要糧的又派款,骨頭裡熬出了青煙。血淋淋地展示出了那個殘酷、動亂的黑暗時代。當然也有:三炮台碗子嘩啦啦響,冰糖啦沱茶泡上;尕日子越過者越美當,像蜜蜂落者花上。展現着新時代西北大地上的勞動人民,脫貧奔小康後幸福而惬意的甜美生活。03傳情都奔放且大膽溫柔敦厚、含蓄内斂是中國傳統詩歌傳情達意的顯著特點,這點在“花兒”與《詩經》中均有明顯的展現,但兩者共同表現出的直白與大膽是其他文學樣式中不多見的。如《采葛》中“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句子和“花兒”中:青石頭尕磨兒左轉哩,磨口裡淌白面哩;肝花五髒的想爛哩,阿一天才見上面哩。的表意相似,看似誇張,實則準确道地出了那些陷落在情愛裡的青年男女們為相思折磨,恨不得時時刻刻呆在一起,稍有分離則茶飯不思、度日如年的真實狀态。再如《擊鼓》中“死生契闊,與之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句子,和“花兒”中:青草的山上擋牛羊,紅花兒多,山崖上越開者越旺;阿哥抛我的心嫑想,我抛下你,西海裡閃出個太陽。頗為相仿,雖然沒有過多的華麗語言,沒有鋪張的修飾,然而淡然中緩緩道來的誓言卻足以震撼每一個讀者。“花兒”與《詩經》中的類似作品,出現在思想極為保守的時代或地區,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些内容雖傳情都大膽而奔放,但思想純正,不會讓人有邪念,正如孔子評價《詩經》時的感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何嘗不是“花兒”的特點呢!

二.《詩經》與“花兒”在内容與取材上的不同點01内容題材的差異《詩經》又稱《詩》,包括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即“十五國風”,主要記錄了這十五個地區的風俗文化,從題材内容上,可以劃分為愛情詩、農事詩、戰争詩、兵役徭役詩、諷喻詩、史詩等。如《七月》,直接反映周人農業生産生活;秦風中的《無衣》等,表現了老秦人同仇敵忾,共禦外侮的決心;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等諷刺了那些不勞而獲,貪得無厭者,揭露統治者的無恥與醜惡。雅是周王朝直轄下的地方音樂,是宮廷宴享和朝會時的樂章。頌是宗廟祭祀的歌謠,内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如《鹿鳴》就是天子宴群臣嘉賓之詩,《生民》《大明》等屬周族史詩。由此可見《詩經》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從各個側面展現着西周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态以及禮樂文化。與之相比,“花兒”在題材範圍上就要相對狹小一些。“花兒”内容大多以表現男女之間的情愛為主,雖然對其他生活場景、社會現象也有展現,但數量極少。花椒的樹上你甭上,你上是樹枝杈挂哩;莊子裡去了你甭唱,你唱是老漢們罵哩。可見,在“花兒”傳唱過程中,由于保守思想的影響,在村莊等有“班輩”的地方是嚴禁唱“花兒”的。上山的老虎下山的狼,兇不過馬步芳的匪幫;今日的款子明日的糧,老百姓們活得個孽障。展現了該地區在殘暴軍閥的管制下,民不聊生的慘狀。此外,“花兒”的傳唱者大多屬社會底層普通的勞動人民,自身的文化素養并不高,因而在花兒唱詞的創作中,也隻能以俗文學為主,加之受個人視野和地域文化的限制,“花兒”中的很多内容展現着河州一帶所特有的地域風情,這也就決定了它的題材範圍,雖然也有表現當地社會生活的内容,但主題相對集中于對男女情愛的反映,因而在内容和選材上明顯要比《詩經》小很多。02反映現實上的差異《詩經》與“花兒”作為不同時期的兩個詩歌系統,在反映現實上也各具特色。《詩經》内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争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具有濃烈的現實意義。西周時期禮樂文明極為昌盛,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主要以農業文明為主,勞動人民在田間勞作,“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詩句也随之應運而生,是以,《詩經》中的出内容大都立足于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反映了廣大群眾的呼聲,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與詩歌的教化作用。而處于西北高原的河州大地,遠離都市,經濟發展相對滞後,老百姓長期處于半農半牧或是長期出門務工的狀态,于是,“花兒”就成了他們個人消遣時光、傳情達意、寄托相思的載體,而對社會現實的描述相對較少。03情感表達的差異《詩經》中的風詩主教化,雅詩主政治,都與現實生活聯系很強,大體上反映了西周時期的社會發展現狀和人民的生活情感,具有濃烈的現實意義,充分反映着廣大群眾對愛情的期許、對生活的讴歌、對戰争的厭棄等等,這在上文已有闡述。“花兒”也被稱作是出門人的歌,是在浪尖上覓生活的筏子客内心苦楚的宣洩,是走南闖北讨光陰的腳戶哥孤寂内心的慰藉,是耕作育兒的留守婦女對出門人的思怨……雖然也有對幸福生活的贊頌、對禁锢思想的不滿等内容,如:花花的麻雀綠翅膀,它落在了梧桐樹上;毛主席好比紅太陽,照亮了全國的地方。歌頌了偉人的豐功偉績和老百姓的愛戴之情。長把的梨兒樹梢上挂,恐害怕天上的雨打;娘老子把婚姻錯配哈,恐害怕我把你閃下。井兒裡打水着繩短了,霜打了臘月的梅了;我們倆的好事拆散了,娘老子做主者壞了。展現了對舊社會包辦婚姻的不滿。但這類作品相對較少,這也從某種層面上展現着生活在大西北的人們,任勞任怨的務實品質。

總之,《詩經》與“花兒”都是以自身所誕生并傳唱的土地為滋養,真實地反映着當時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對後世的文化創作産生着無窮的借鑒和積極的影響。

【花兒文化】花兒與《詩經》比較

作者簡介:呂學輝,臨夏縣人,80後鄉村教師,臨夏州作協、民協會員。創作的詩歌、散文和“花兒”研究論文等作品,多次在州縣征文、競賽中獲獎,部分作品散見于《民族日報》“臨夏文藝”《中國花兒》等媒體和刊物。

【花兒文化】花兒與《詩經》比較

申 明 本公衆号為公益傳播文藝動态、展示文藝風采、交流文藝精品、繁榮文藝事業。 插圖來源于作者投稿或下載下傳于網絡,如有關于作品内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後的30日内聯系我們。

歡迎朋友們關注我們公衆号編 輯:王維勝 王 滢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聯系方式:0930-6225055

【花兒文化】花兒與《詩經》比較

臨夏文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