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北三輪車夫破格成複旦博士,他有一項特殊專長,比專家還厲害

作者:Enigma龍探長

他曾是一個隻有高中學曆的下崗勞工,擺過地攤、當過三輪車夫。然而38歲時,他迎來了人生的逆襲。

在來自北大、複旦等名校的三位教授的聯名推薦下,他被複旦大學破格錄取為博士研究所學生,轟動一時。

面對外界的質疑,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先生親自為其撐腰,“他好不好,等以後學術成果出來,大家自會知道。”

他就是被媒體稱為“複旦史上以高中文憑考上博士的第一人”,蔡偉。

那麼,他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從車夫到博士,這背後又有着怎樣的故事?

東北三輪車夫破格成複旦博士,他有一項特殊專長,比專家還厲害

結識泰鬥

1993年,連雲港東海縣的尹灣漢墓出土了一批竹簡木牍,其中包含一篇名為《神烏傅》的俗賦。

該賦又名《神烏賦》,講述了一對雌雄烏鴉築巢時,遭遇“盜鳥”侵掠,雌烏不屈而死的悲慘故事。

其内容所含的意象和思想之豐富,以及主題之多面,在文學史上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是以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1997年1月,著名古文字學泰鬥、現任複旦大學教授的裘錫圭先生,在考古類學術期刊《文物》上發表了文章《〈神烏賦〉初探》。

整篇文章主要有兩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這篇賦譯文的注釋。但是裡面的“佐子”一詞,裘教授并未給出明确的解釋,稱其義有待考究。

這之後的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來自遼甯錦州的信件。來信者是個叫蔡偉的青年,他在信中提到了自己對“佐子”一詞的了解。

東北三輪車夫破格成複旦博士,他有一項特殊專長,比專家還厲害

他覺得“佐子”應當讀為“嗟子”,亦即“嗟嗞”,是一個表示悲傷或遺憾的歎詞。

看完信後,裘教授茅塞頓開,結合《神烏賦》所講的故事,他認為此種解釋頗為在理。

于是,次年,在第三期《文物》期刊上,他采用了蔡偉的這一解釋,并稱其言甚為可信。

事實上,據裘教授所說,蔡偉帶給的他的啟發遠不止如此。比如,郭店楚墓中出土的竹簡《老子》裡,有這樣一句話,“莫之其亘”。

這個“亘”一般被認為是通假字,通“恒”,但它的詞義是什麼,很難解釋。而蔡偉就提出,楚簡經常把“亘”寫成“極”,譯為“終極”。

這種說法,讓裘教授深受啟發,以至于後來他直言道:“很多教授都不如他的水準。有些地方,我也沒有他的水準。”

東北三輪車夫破格成複旦博士,他有一項特殊專長,比專家還厲害

這不禁讓人疑惑,難道這位蔡偉是古文界的隐藏大佬?學術造詣相當深厚?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當時的他,不過是個僅有高中學曆的下崗勞工,一個為了溫飽到處打拼的普通人。而之是以能提出那些獨到的見解,全都源于他對古文字學的熱愛和刻苦自學。

自學成才

這份熱愛,似乎是天生就有的,有着很深的根基。

蔡偉自幼就喜歡書法,國小時,他專門練過幾年毛筆字。期間,隻要看到不懂的繁體字,他就會抱着厚重的字典來回翻查,這也成為他愛上古文字的啟蒙階段。

直到高二,他在季刊《文史》上,無意間看到裘教授的一篇文章,徹底迷上了古文學。

為了看古書,他恨不得住在圖書館,曾用一年的時間,看完了300多本晦澀難懂的書。

東北三輪車夫破格成複旦博士,他有一項特殊專長,比專家還厲害

但這也造成他嚴重偏科,國文成績一直遙遙領先,其他學科卻一塌糊塗。結果可想而知,聯考落榜,他無緣大學。

這之後,他隻能在一家橡膠廠當勞工。工作之餘,他還是會泡在圖書館裡看古書。

當時在錦州,這些書市面上根本就沒有,隻有圖書館能找到,而且一般情況下,還不外借。為了可以反複研讀,蔡偉開始抄書。

比如中國第一部記錄方言的著作《揚子方言》,以及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單語言詞典《爾雅》,他都抄過。

1994年,由于廠子效益不好,蔡偉下崗了。對于沒背景、沒技術的他來說,眼下能養家糊口的方法,無非就是繼續出賣勞動力。

他在食堂後廚當過一年的臨時工,每月工資100元,主要就是做饅頭。攢下錢後,他買了一輛三輪車,做了點小買賣,每天去商場門口擺攤。

東北三輪車夫破格成複旦博士,他有一項特殊專長,比專家還厲害

天熱的時候,賣雪糕和冷飲。天冷的時候,就賣炒瓜子,生意并不好,賺的錢業隻夠解決個溫飽。

擺攤的十幾年裡,他極少添新衣,錦州冬天零下十多度,家裡也從沒交過暖氣費,房間冷得就像冰窖,夜裡被凍醒都是常事。

即使生活如此艱難和不易,蔡偉也沒有放棄過古文字,堅持學習。因為比起物質生活的富裕,他更在乎精神世界的充足。

那時,買不起昂貴的新書,他會省吃儉用買舊書。并且每隔兩三天,他就跑趟圖書館借書看;借不到的,他也還是抄寫。

擺攤的空當,他就讀書。有的時候,路人随手丢棄的煙盒,裡面的錫紙都可以成為他的本子。

而這些筆記,後來也成了他諸多論文著作的素材來源。

可外人很不了解蔡偉的做法,時不時就說,“飯都吃不飽,還有功夫看閑書,真是不務正業。”但好在家人沒有過多反對和幹涉他。

東北三輪車夫破格成複旦博士,他有一項特殊專長,比專家還厲害

經過心無旁骛的自學,他對古書中的字詞、文法以及古人的語言習慣,可以說是了如指掌,甚至對古人的行為思想都能感同身受。

有一次,有人拿着一幅古畫讓蔡偉鑒别真僞,他隻是通過畫中的文字,便一眼看出那是赝品。

可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身為一個底層的老百姓,縱使蔡偉才高發抖,也難有用武之地。但幸運的是,他遇到了自己的伯樂,并是以改寫了人生。

完美逆襲

1995年,24歲的蔡偉,第一次嘗試寄信給裘錫圭教授等學者,向他們虛心請教,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而後,裘教授回信稱贊他:“不計功利,刻苦潛修,達到了較高的水準,我十分欽佩。”自那時起,兩人經常通過書信,探讨交流各種典籍文獻。

2003年,蔡偉湊錢買了一台電腦,連接配接網絡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尋古文字。

東北三輪車夫破格成複旦博士,他有一項特殊專長,比專家還厲害

之後,他開始在國學網上陸陸續續發表一些學術思考。

雖然量不大,但勝在質優。比如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的董珊教授曾說,“蔡偉一兩句就可以解決一個問題,而且還很精準,一看就對。”

這種幹脆利落的風格、以及對古書的了如指掌,當時的論壇,恐怕隻有蔡偉一人。

是以,很多時候,即使他“披着馬甲”發帖,也會被人私信,“你是蔡偉嗎?”

但從2006年開始,曾經活躍的蔡偉,突然在網上有些沉寂了。因為他的妻子病倒了。

為了給妻子治病,蔡偉蹬起了三輪,從早跑到晚,一天十幾趟,中間不敢歇息一下,這也讓他的讀書時間越來越少。

生活的重壓和糟糕的境遇,讓蔡偉頭一次有了無力感。在和董珊的一次書信往來中,向來隻談學術的他,忍不住講述了自己的境況。

東北三輪車夫破格成複旦博士,他有一項特殊專長,比專家還厲害

但他并不是在向對方尋求幫助,或者抱怨,而是在抒發對生活的感慨。

董珊為此十分動容,于是就想拉他一把,經過裘教授幾人的商談,臨時聘請蔡偉加入《馬王堆漢墓簡帛內建》的編纂工作。

進組一年後,蔡偉在古文字學上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和潛質,大家有目共睹,并為之驚歎,而他對古文字學的熱愛,也讓人心生敬意。

擁有自主招生權力的裘教授,不忍這樣珍貴的人才被埋沒,是以,想讓蔡偉攻讀博士。

之後,他聯名北京大學的李家浩教授和吉林大學的吳振武教授,給教育部寫了推薦信,請求特批蔡偉報考博士,并獲得了批複。

但有了報考資格,并不代表蔡偉就一定可以上,他必須通過入學考試。可對于下崗都十幾年的人來說,重拾學習,又談何容易。

他從零基礎開始學習日語科目,經過一段時間的突擊,最終順利過了線。

東北三輪車夫破格成複旦博士,他有一項特殊專長,比專家還厲害

2009年,38歲的蔡偉,成了複旦大學第一個以高中文憑考上博士的學生,從事裘教授。一時間,“高中畢業的三輪車夫,怎麼能被複旦錄取”成了熱門話題。

對此,裘教授表示,“他是不是真的好,等以後學術成果出來,大家自會知道。”

讀博期間,蔡偉是班上年紀最大的,檔案最薄的,但也是做的最多的。因為他是自學,沒有系統的知識體系,需要補修大學、碩士的基礎課程。

畢業時,在寫論文時,也要學着去适應标準的學術表達方式。是以,别人博士畢業最短用了3年,而他用了整整6年之久。

2015年,博士畢業後,蔡偉又被安順學院破格引進,從事古文字研究工作,同時擔任一定的教學任務。

而在工作期間,蔡偉一如既往很低調,從不向别人講述曾經自學時的苦難生活。

東北三輪車夫破格成複旦博士,他有一項特殊專長,比專家還厲害

如今,52的他,仍舊與古書為伴,破解古老文字所蘊含的意義。他還堅持一年發表一到兩篇論文。用他的話解釋,就是:“如果沒有真知灼見,就幹脆不寫。”

結語

自強不息、艱苦奮鬥,人生遲早會到來榮光時刻。

蔡偉的成功,不僅是靠他自身的努力和堅持,還與裘錫圭教授這樣的伯樂,以及複旦大學“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格局有很大關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