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程8萬海裡:“雪龍兄弟”帶回來什麼?| 新華社

作者:自然資源部
行程8萬海裡:“雪龍兄弟”帶回來什麼?| 新華社

4月16日,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的“雪龍”号、“雪龍2”号全部傳回上海母港。

翻閱航行日記、資料庫、樣品箱,看看考察隊都帶回了哪些成果。

這是一組定格在中國南極考察史上的新紀錄:

首次由“雪龍”号、“雪龍2”号、“天惠”輪3船保障實施的南極考察;曆時5個多月,總航程8.1萬餘海裡;“雪龍2”号創曆史紀錄地8次穿越“咆哮西風帶”;建設完成中國南極考察站裡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築——5120平方米的秦嶺站主體建築;直升機單日最高吊運物資211噸……

行程8萬海裡:“雪龍兄弟”帶回來什麼?| 新華社

2023年12月6日,“雪龍2”号和“天惠”輪成功穿越複雜冰區。新華社記者 周圓 攝

于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之際開展的這次考察,成果不斷、看點頗多。

——看一個“新”字:建成一座新站

2月7日,經過52天奮戰,大陸第5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建成。

新考察站,新在建築設計。外觀呈南十字星造型,一體式設計别具一格;采用高效便捷的子產品化安裝,子產品化率達到45%;新能源占比超60%等。可以說秦嶺站為極地建築樹立了新标杆。

新考察站,也新在科研價值。羅斯海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後一個海洋原始生态系統,曆來是南極考察的熱門區域。美國、紐西蘭、意大利、南韓等在此紛紛建站,足以窺見其重要性。

展望未來,融新理念、新技術于一體的秦嶺站,将為全球評估南極生态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為了解羅斯海區域自然特征提供重要保障。

行程8萬海裡:“雪龍兄弟”帶回來什麼?| 新華社

1月6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态潛标,這也是中國首次在極地布放生态潛标。新華社記者 周圓 攝

——看多個“首次”:探秘“5站5海”

460多人組成的考察隊腳步遍布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秦嶺站,宇航員海、阿蒙森海、南極半島海域、普裡茲灣、羅斯海。

先看看“5站”。考察隊完成了5個考察站度夏調查,取得一批重要進展和成果。其中,昆侖站首次開展了近紅外天文觀測及近地空間環境全時段監測,為開展全年空天觀測提供了堅實基礎。

再說說“5海”。有研究者指出,我們對這些海域的了解并不比月球背面多多少。本次考察隊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态系統的影響和回報等前沿科學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特别是布放了大陸在極地的首個生态潛标,有助于更好分析南極主要生物種群狀态及氣候變化潛在影響。

“極地生态系統評估和海陸空立體觀監測能力全面提升。”考察隊領隊、首席科學家張北辰如是總結。

——看“國”字号:應用多套國産裝備

冰雪大陸上時常能見到“中國智造”,這次尤其多。

在内陸腹地,測試和應用自主研發的近紅外望遠鏡、可移動太赫茲望遠鏡系統、南極無人值守智慧能源系統等。在大洋考察中,生态潛标的主要生态傳感器是自主研發。在秦嶺站建設現場,國産機械裝置占比超90%……

行程8萬海裡:“雪龍兄弟”帶回來什麼?| 新華社

4月10日,參觀者在觀看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擷取的部分樣品。新華社記者 周圓 攝

——看極地科普:連辦3場公衆開放日

考察船護航科考,也是科普極地知識的視窗。本航次,“雪龍”号和“雪龍2”号共計舉行了3場公衆開放日。其中“雪龍2”号更是首次到訪香港,一系列科研交流、科普講座活動,掀起一場“極地熱”。

正如“雪龍2”号訪港籌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所言,原本陌生的“雪龍2”号和“極地科考”成了香港市民熟悉的詞語,尤其是激發了年輕人對極地科研的興趣和熱情。

南極萬裡之遙,考察成果離我們并不遠。

比如,廣受關注的南極磷蝦。它是南大洋最大的潛在漁業資源,蛋白質含量也遠高于牛肉和一般魚類,目前主要制作成精飼料和蝦油。一系列磷蝦調查,能更好地了解和開發磷蝦資源。

再比如,海洋中微塑膠的危害之一,是通過食物鍊進入海洋生物體内,如果人類食用這些生物,身體健康将受到威脅。本次考察隊南大洋業務化調查項目之一就是分析海洋中微塑膠含量。

此外,氣象保障員每天定時記錄氣象資料,能夠有效豐富數值模式,提高氣象預報準确度;一些裝置在極端環境中測試和應用,相關技術未來可能出現在你我身邊……

8.1萬餘海裡,相當于繞地球赤道約四圈,“雪龍兄弟”船艙和儲存盤裡更多的寶貝,未來的日子将陸續為我們揭曉。

來源:新華社

記者:王立彬、周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