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大的功德,最好的藍海:來自失能老人康複的四年實驗報告

作者:中國房地産報
最大的功德,最好的藍海:來自失能老人康複的四年實驗報告

4月13日,老人出院回家。

編者按

從一個失能媽媽遇到的問題,引發對全社會失能媽媽的關注,中國房地産報社四年不停的調研與人民政協報推動,鼓與呼,國務院的嵌入式服務設施試點檔案終于出台。家人、醫院系統如何正确評價失能老人體症,失能後如何采取略加論證的評估,是堅持走康複的難路,還是簡單的放棄,至關重要;二次失能後,如何選擇正确之路……這些都是需要有對老人生命意義的認識,而家庭、社會、政府如何關聯?仍然需要試驗與試點。全社會應該用每一天、每一個行動告訴人們,要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高層次精神世界而努力。

文丨何可信

編輯丨李臻 劉偉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優生一代,勝似一代是中國繁榮昌盛的标志。而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一代少生,二代着急,可能會導緻社會失态。

2020年起,中國房地産報就深度關注“一老一小”的形勢和問題,并與人民政協報攜手,多次進行基層調研。根據調研結果,撰寫了數萬字建設“社群一老一小優養驿站”的專項報告,并整理出20餘萬字的驿站管理标準手冊,提供了有意義的決策參考。

今年全國兩會前夕,國家發改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出台了《城市社群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并于近期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這對于千千萬萬老年人和4400萬失能人員、新出生的0~3歲嬰幼兒以及他們的家庭來說,是人生的大事,更是國家的大事。

這是一項偉大的社會工程,并非能在一夜之間就可以填平建設的鴻溝,但是國家大力統籌推進,開弓沒有回頭箭,各地要精準、有速、有效落實,尤其是全國各行各業及省市媒體,要大力跟進報道,發現好的做法,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報道,把最大功德、最大藍海的事業推進和發展好,為子女、家庭、社會分憂解難。

課題與實踐的主要建議

通過一個失能老人康複又失能及四年多的實踐,家庭共計有8人次常年參與,護工、保姆輪換6人次,醫療、護理等費用共達數萬元之多,如獨生子女面臨四老與二小的家庭現狀時,一代人将會全面失衡。

根據我們全面的老人康複試點,以及調研0~3歲嬰幼兒無托之地的情況,目前,做好以下工作是政府、家庭、社會與市場的責任,也是“剛需”。

1.加快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在今年50個城市試點的基礎上,明年每個市、縣都應有試點。

2.探索政府指導綜合協調各部委政策到位與委托運作。如“一老一小”服務,優養驿站的市場運作,以及家庭參與的可持續運作模式。

3.探索出台财稅、金融等支援政策。

4.在全國建立起“權威的優養驿站統籌集團”。大型央企牽頭地方國企及市場化公司,共同組建資料化、智慧化平台。

5.政府、家庭、社會、市場共同發力,對“一老一小”在社群的政策配套,用綜合化的機制去解決廣大群衆的迫切要求。

我們從一個失能老人的康複又失能的全過程試點,驗證了社群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的緊要性、必要性。同時在綜合關聯配餐、護工學習教育訓練、教育、社會福利、待遇試驗等工作中,看到了健康老人管理與商業的藍海,康複護理的工作與行為,既是做社會主義功德,又是新經濟的藍海。

6.老人失能後需要尊重生命,醫院體系要有評價老人體征依據。

一老一小:國家安定的大事

“康複照顧失能媽媽四年之後,意識到養老最難啃的骨頭是老人失能之後的護理與康複絕非一個家庭可以勝任,需要一個系統、一個關聯機制。社群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是根本。”對于失能老人的照護和社群服務設施配套建設,中國房地産報社社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栗文忠深有感觸。

當聽到國家發改委會同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研究制定的《城市社群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已經在近期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時,家有失能老人和關心着全國4400萬失能人員的人士,感到絲絲欣慰,這些年他們的努力和呼籲沒有白費。

一位照顧偏癱父親的廣西網友說:“有時候無法兼顧照顧老人,自己情緒很煩躁,對父親說過重話,說完了又覺得他很可憐自己很愧疚。沒辦法,日子還得繼續,照護還得繼續。”這隻是全國4400萬失能人員家庭的縮影。而形勢還在變化,《中國養老服務藍皮書(2012~2021)》預計,到2030年大陸失能老人總人口還将大幅上升。

“‘一老一小’是當下中國家庭普遍面對的難題,這次政策在兩會前出台,希望能成為‘一老一小’問題破局的引爆點。這也讓我們深感四年來對于這一課題的探讨與實踐的堅持和努力是值得的。”栗文忠表示,中國房地産報将繼續做好新聞宣傳與輿論監督報道工作,持續關注社群‘一老一小’問題的解決情況,通過一體化服務平台的完全建立,才能真正達到既做社會主義的大功德,又做新經濟的新藍海。”

四年實踐與調研,會同各界共建言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不少有失能人員的家庭所面臨的窘境,如何做好失能人員的照護是件不易之事。

“通過照顧失能母親的過程,我感覺到靠一個家庭、子女,尤其現在都是獨生子女的情況下,這種照護幾乎無法達到常态。這也驗證了城市社群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的緊要性,我們需要形成一種機制、體制。”栗文忠說。

因為經曆,是以懂得。2021年,中國房地産報、人民政協報根據社會發展需求,發起“重視社群服區——中國優養驿站統籌建設推進調研”活動,調研組攜手全國百個城市、百家地方黨媒、百強房企、百強物業、知名醫療及康養機構,就社群服務需求、“一老一小”建設、探索新的消費熱點進行了走訪。這次調查覆寫了北京、天津、廣東、河南、遼甯、安徽、湖南、江西、福建、甘肅、湖北、重慶、江蘇、甯夏14個省區(直轄市)下轄的24個城市的41個符合5000人以上老舊小區改造條件的大型社群,被調查對象共計164423個家庭。

經過10個月的聯合調查研究發現,家庭生活中有兩大難題需要重視:一是“養老中最難啃的骨頭”,存在“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況,中青年一代的日常工作生活受到極大影響;二是社群嬰幼兒照護基本設施缺少,嬰兒托管教育缺乏,導緻部分青年人不願意生孩子,影響家庭幸福指數。在養老方面,居家養老仍是中國老年人的首選。報告顯示,44.5%的老年人傾向住在普通居民小區,他們能夠從社群參與中獲得最大化養老需求和心理滿足;高齡老年人對專業養老服務的需求更高,他們更需要專業化的服務與照料,在80歲及以上高齡群體中33.2%傾向于住在專業養老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獨居”也正成為老年人的生活常态,65.5%的老年人獨立居住(一個人居住或與配偶同住),與子女同住比例正逐漸下降,即使在80歲及以上高齡群體中,獨立居住占比仍高達48%。

而一旦“人失能了,醫療和照護需求能夠在社群得到滿足就非常重要。”一位了解失能人員需求的人士表示,長期留在醫院很難,可以說不現實,大醫院住院隻能兩三個月,因為床位問題,很多醫院不願意收治失能老人。

在中國房地産報、人民政協報的調研活動中,被調查家庭中對社群醫療配套需求強烈,由于身體機能老化、活動能力與活動範圍受限,老年人對于社群内部和周邊環境、設施配套需求更加突出,其中戶外鍛煉、坐着聊天和買菜購物是老年人日常在社群的高頻活動。他們對于建設優養驿站的需求強烈,也十分迫切,在更願意付費接受優養驿站各項服務,且每月可支付費用平均超過1500元。從調查結果來看,因社群配套改造多為自選項目,是以優養驿站目前成了社群最需要卻最為短缺的民生工程。被調查的小區中僅有1個小區設有優養驿站且能夠提供部分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完全沒有規劃的小區數量為10個;7個小區為健康老人設定了活動中心,但沒有老人日間照料服務。

相對來說,一場疾病後失能的栗媽媽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四年前,她突發疾病送去醫院及時救治,留下嚴重後遺症——失去行動自由能力。照護重任便落在一家兩代人的身上。在家康複階段,除有4位子女晝夜輪班陪護外,還請了專業護理人員以及力氣較大的男性親屬協助。四年以來,在醫生、護士、護工及家庭成員的努力和悉心照護後,使得老人按照科學的康複設計标準、護理标準,進行日複一日的實踐,雖然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沖突衆多,但老人的康複如期實作。

失能老人的康複,是一個涉及政府、社會和家庭的系統問題。對于如何改善失能老人照護難的困境,栗文忠表示,從照顧經驗來看,家庭照顧一位失能、部分失能老人至少需要一個全職護理人員;一個完全失能老人一般需要2位以上護理人員,還需要有生活輔助人員。“是以照顧失能、部分失能老人是家庭沉重的經濟、人力及精神負擔。特别是現在60歲以上城市老人家庭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基本上沒有能力比較好的解決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的護理康複問題。”

失能老人、嬰幼有托需要共同發力

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202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5%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由家庭成員照料,且子女不再是主要的照料者,一半以上失能老人由其配偶獨立照料。因為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差,照料專業度低,這樣的照料方式往往面臨種種困難,甚至還會對照料者産生負面影響。

問題還不止于此。複旦大學艾靜怡、封進和上海财經大學餘央央三位學者研究發現,照料配偶增加了照料者發生抑郁、身體疼痛以及其他健康問題的可能性,照料時間長短對健康的負向影響有明顯作用,照料時間越長,負向作用越大。

這暴露了社群嵌入式服務及其設施的短缺。中國房地産報和人民政協報通過調研後,在《社群居家養老現狀與未來趨勢報告》中深度解析了老年人居住社群急需的硬體配套需求。

目前,超六成老年人“獨立居住”,社群康複設施有待完善。情況是老年人對社群的配套需求十分突出,但是配套資源空間分布不均,例如老年人對社群醫療服務如健康監測、送醫拿藥、家庭醫生項目的需求強烈。

除此之外,社群老齡服務成為最大的“剛需”,調查報告顯示,44.5%的老年人傾向住在普通居民小區,他們能夠從社群參與中獲得最大化養老需求和心理滿足。

現實則是,目前社群各項服務項目配置,與老年人的實際需求不比對。

北京市石景山區某社群,老年人和幼兒占有一定比例,2021年,該社群啟動“老舊小區”提升改造,雖然存在着可以改造成“一老一少”優養驿站的建築空間,但是在社群改造後,甯可将此空間建成“自行車停車棚”,以及出租給百貨超市,也未将居民剛性需求的“一老一少”優養驿站在社群内落地建設。

多年來,中國房地産報在優養驿站等社群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上,進行了大量調研和建議。如建議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方案中明确小區可以改造利用内部閑置物業用房,或留出房間和地面建房,開設200~600平方米面積的“養老陪護中心”“社群養老醫療護理站”,為社群養老護理空間場地利用合法性,為社會資源參與乃至社會化營運提供政策支援;在有條件的省市開展“失能失智老人”社群養老試點;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群養老護理市場化連鎖營運模式試點,等等。

在中國,大多數需要長期照護的老年人事實上居住在自己家或兒女家。既然大陸絕大多數失能老人處于居家養老狀态,我們就需要将機構照護、社群照護和居家照護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體系,這樣才能做好老年照護服務。

“在改造小區過程中,留出200平方米至600平方米空間實作社群養老;在建立小區中也規劃配置,這樣對今後的‘50後’‘60後’‘70後’‘80後’乃至‘90後’,在他們父母老了或者部分老人失能後,都會是一個最有利的體制和機制保障。”栗文忠表示,有了之前的經驗之後,中國房地産報社将繼續推動這件事情,希望在所有社群以及未來的小區開發建設過程,人們都一起做社群養老這件有意義的事情。北京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張揚看了中國房地産報社拍攝的專題片子後情不自禁地說,這是獻給全天下母親的一個最好的禮物!

最大的功德,最好的藍海

未來十年,大陸的老齡化程度将不斷加深。是以,全方位管理好60歲至78歲健康老人的生活、消費,已是大勢所趨,他們是開發新經濟的主力人群。這在社群中,有設計、有組織成為了必須的條件。

值得期待的是,對于城市社群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建什麼、怎麼建?住房城鄉建設部根據部委工作分工,已經作出了新部署。

“完整社群建設與實施社群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的目标一緻。為做好兩項工作銜接,我們采取了把完整社群建設重點放到社群服務設施上來、統籌協調社群服務設施建設标準、建立高效銜接的工作機制等措施。”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築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張雁表示,下一步,将多措并舉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做好相關工作。

第一,全面開展城市體檢,摸清社群設施底數短闆。自2024年開始,在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城市體檢工作,将小區、社群、街區列為城市體檢的基本單元,查找出社群養老服務設施、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公共活動場地、文化活動中心等設施配建不達标、功能不完善、服務不到位的問題短闆,列出問題台賬、錄入資訊平台并實施動态更新,為社群服務設施的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精準嵌入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因地制宜建設社群設施。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中,開展“樓道革命”“環境革命”“管理革命”,通過補建、購置、置換、租賃、改造等方式完善配套設施。在完整社群建設中,聚焦“一老一小”服務設施短闆,實施老年服務站、事先串通的人所、幼稚園等一批建設項目,銜接15分鐘生活圈,推進相鄰社群及周邊地區統籌建設、關聯改造,加強設施共建共享。在活力街區打造中,實施老舊商業區、步行街、老舊廠區等更新改造,把騰退出的空間資源優先用于建設公共服務設施。

第三,加強和改進住宅物業管理,助力提升社群服務水準。充分發揮物業服務企業貼近居民的優勢,發展社群養老、托幼、家政、助餐等生活服務業務,探索“物業服務+生活服務”模式。推動物業服務企業加快發展線上線下生活服務,提高智慧物業管理服務水準,補齊社群服務短闆,更好滿足居民多樣化多層次生活需求。

除此之外,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和規模效應,科學選擇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等建設營運子產品,向服務營運主體提供低成本設施場地空間。提倡連鎖化、托管式營運社群嵌入式服務模式,建構“街道—社群—小區”的服務體系。支援各地積極建設培育社群服務“領跑者”企業和服務品牌。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劉明也表示,各地要按照精準化服務要求,優先和重點提供目前群衆急需緊缺的服務;重點推廣和優先建設(改造)功能複合內建的社群嵌入式服務綜合體(社群服務中心),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

對于解決失能人員的長期護理問題,除了社群嵌入式服務之外,保險服務也應該作出配套和支援。栗文忠建議,針對老齡化少子化狀況,要增加一險——老幼險。應該進一步擴大“長護險”試點範圍,找到符合大陸實際的解決問題路徑,盡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個人、機關、國家和社會之間合理配置設定養老護幼護理責任。“如果長期照護保險的支付水準能夠覆寫市場價格的一半,另外一半以養老金支付,再輔以社會救助和慈善捐助,完全失能老人入住專業照護機構應該就不成問題了。”

在中國房地産報和人民政協報的調研中,對于社群優養驿站需要承載哪些内容,91.3%的被調查者希望能夠提供老人與嬰幼兒養生保健服務、健康檢查咨詢;69.6%的家庭希望驿站能為老人提供康複護理;78.3%的老人希望能夠提供心理疏導和陪伴服務;95.7%的老人希望驿站能夠開辟家電維修、定期義剪的服務内容;91.3%的老人需要文化體育娛樂配套;47.8%的老人希望驿站能夠定期舉辦老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咨詢服務,比如設立遺囑等;78.3%的老人希望驿站能夠有專人負責水電氣物業費待繳和超市的代買代購服務。

一位照護失能母親的人士說,她回歸家庭“全職”照顧母親,因為,想讓母親的老年生活“不光是活着,還要有品質”。

一位被調研者則希望,他的父親能從照護母親的困境中有所解脫。他的渴望代表着失能老人家屬的心聲:希望失能老人能得到更多關注和社會支援。

他們即社會,應當被看到。幹好失能老人康複與護理,以及照看嬰幼兒這項工作,無疑将是最大的功德,也是最好的藍海。

“現在是時候了。”栗文忠說,這條道路已經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同時社會認可度更高,對于打破“久病床前無孝子”的問題,促進青年人敢于生孩子,以及解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一代少生,兩代着急”的切膚之痛,都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新聞現場

最大的功德,最好的藍海:來自失能老人康複的四年實驗報告

北京石景山醫院神經外科的青松醫生與患者家屬探索二次失能康複之路。

視訊加載中...

北京石景山醫院神經外科馬主任,青松副主任,邵鵬飛醫生事隔四年後,為失能老人二次康複做腦積水分流術。

最大的功德,最好的藍海:來自失能老人康複的四年實驗報告

上次老人失能經康複後己能走路,二次失能帶來困難更加多,圖為護工黃四娟(右一)與家人送醫院情景。

最大的功德,最好的藍海:來自失能老人康複的四年實驗報告

家人在醫院裡的全投入情形,參與護理與喂營養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