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問|王蘊智:倉颉像為何鑲嵌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銅門上?

作者:MtimeTime.com

中新社鄭州4月17日電 題:倉颉像為何鑲嵌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銅門上?

——專訪河南大學甲骨學與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王蘊智

作者 楊大勇

東西問|王蘊智:倉颉像為何鑲嵌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銅門上?

關于漢字的起源,“倉颉造字”傳說在海内外廣為流傳。倉颉與中國谷雨節氣、聯合國中文日有何關聯?倉颉像為何鑲嵌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銅門上?今年谷雨節氣和聯合國中文日前夕,河南大學甲骨學與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文字學會名譽會長王蘊智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上述問題進行解讀。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倉颉是誰?他的像為何鑲嵌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銅門上?

王蘊智:史料記載,倉颉是軒轅黃帝的史官,有着“中華文字始祖”之稱,系世界曆史文化名人。

《世本·作篇》《荀子·解蔽》《韓非子·五蠹》《呂氏春秋》《說文解字序》等諸多典籍均記載有“倉颉造字”的事迹,尤其在河南、陝西、山西、山東等黃河中下遊地區廣為流傳。

傳說是曆史的影子。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數千年來,“倉颉造字”之說成為漢字源頭的經典佳話,極富中華文化特征。可以說,圍繞倉颉傳說和以漢字起源為核心内涵的“倉颉文化”,是一項很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産。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美國國會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之一。在該圖書館約翰·亞當斯大樓左右兩側出入口銅門上,鑲嵌着對世界文字有影響的人物,倉颉像和名字就在其中。美國國會圖書館對倉颉的解說是:“中國文字的創造者。”倉颉不僅屬于中國,也應該屬于世界,這是對世界文化作出開創性貢獻名人的崇敬,同時表明全球知識界對漢字文化根源的認同。

東西問|王蘊智:倉颉像為何鑲嵌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銅門上?

美國國會圖書館約翰·亞當斯大樓銅門上的倉颉像和名字。沙晗汀 攝

我們現在還在使用着的漢字,是華夏倉颉式先哲人物的一個偉大發明。古往今來,漢字不僅在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上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漢字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其承載的文化内涵十分豐富,幾乎涵蓋了中國文化中所有用以差別西方文化的鮮明個性。

漢字作為優秀的文化基因,不僅為中華民族文化服務、傳承了數千年,而且對東亞、東南亞及其他民族文化的發展也影響深遠。聯合國早已把漢字定為重要的世界通用文字之一。

東西問|王蘊智:倉颉像為何鑲嵌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銅門上?

日本大阪市心齋橋街頭的招牌。胡吉林 攝

中新社記者:倉颉與谷雨節氣、聯合國中文日有何關系?

王蘊智:谷雨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春天最後一個節氣。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着寒潮天氣結束,氣溫回升加快,自古有“雨生百谷”之說。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後人将落粟如雨的這一天,定為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谷雨。

“倉颉造字”是古代先民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開端,上天感動于倉颉造字,因而以漫天的谷子雨來獎勵倉颉,這是何等浪漫而瑰麗的想象,卻也可見人們對漢字起源的崇敬。

東西問|王蘊智:倉颉像為何鑲嵌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銅門上?

2019年4月20日,陝西商洛,洛南縣舉辦2019年谷雨祭祀倉颉大典活動。牛書培 攝

每年谷雨節氣在4月20日前後。2010年,聯合國将中文日定為每年的4月20日,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颉造字的貢獻。

漢代先民将“倉颉造字”神化,故而谷雨有祭拜倉颉的民俗。“清明祭黃帝,谷雨拜倉颉。”出于對倉颉崇敬,在全國多地的倉颉廟、倉颉祠、倉颉造字台、倉颉墓冢等遺迹遺存,人們都會在谷雨節氣前後舉行拜祭活動。

随着全球化快速發展,中外文化的交流及全球範圍内的學習漢語、漢字熱潮不斷升溫。漢字資訊處理技術的深度開發和利用,也讓漢字文化越來越受矚目。聯合國中文日的确立,主旨是加強中華文化的世界傳播,促進中文的全球化發展,使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學習和欣賞漢字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民間把谷雨這一天定為倉颉的祭拜日,又被聯合國定為中文日,這也充分展現了全世界對人類文明創造者的敬仰和認同。

東西問|王蘊智:倉颉像為何鑲嵌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銅門上?

2023年4月20日,“形意萬千——漢字文化大觀展”在北京頤和園博物館開幕。易海菲 攝

中新社記者:如何從漢字發展史觀的角度看“倉颉造字”?

王蘊智:長期以來,“倉颉造字”之說多停留在神話傳說和祭拜的層面。可以概括地認為,古漢字的産生是華夏倉颉式先哲人物造字智慧的結晶。

如從漢字發展史觀的角度闡釋,那就不應把“倉颉造字”簡單地看成神話傳說,而是要把倉颉式先哲人物當作客觀真實的“字祖”,把紀念倉颉和漢字起源的命題都當作“倉颉文化”來開發保護,并着手進行漢字文明探源,從漢字發展史說明“中國的漢字從哪裡來”。

毫無疑問,“黃帝之史倉颉”“倉颉造字”等傳說獨具中華文化元素,表明華夏文明和漢字文明是同步的,也反映出漢字元号系統是一種自源性的文化現象,是在遠古華夏文明的大背景下獨自起源的。

數十年來,中國考古界先後釋出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且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主要是在陶器上的刻畫或彩繪符号,還包括少量刻寫在甲骨、玉石器等上的符号。可以說,遠古時代的刻畫符号遍布中華大地,共同為解釋漢字起源、追尋遠古的倉颉開拓了新思路,提供了新線索。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遠古先民曾經走過了從結繩記事、符号記事到發明文字的漫長曆程,發明文字的人物遠不止一個倉颉,遠古倉颉式先哲人物也不止于一時一事。

東西問|王蘊智:倉颉像為何鑲嵌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銅門上?

殷墟博物館新館展出刻劃蔔辭的甲骨片。阚力 攝

甲骨文、金文等這些存活着的古漢字是漢字的基礎,後世通過它們又不斷孳乳出新字。就文字元号的功能來說,先民們自發明古漢字開始,就賦予了它強大的生命活力。漢字的演變、發展,形成了一脈相承的演化序列,各時期的漢國文字資料,都全方位地展現出漢字發展演進的曆史軌迹。

古漢字中的基本字形多取自與人們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着的形态和事物。先民造字時憑依他們對生活的體驗,或注重形狀輪廓;或注重姿态特征,随物賦形。倉颉式先哲人物造就了那麼嚴密的文字結體和無與倫比的書寫審美内涵,進而使文字的優秀基因傳承至今。

中新社記者:如何看待古漢字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王蘊智:文字的産生是人類文明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标志。世界上有多種古老文字,是人類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如埃及的象形文字,西亞的楔形文字,印度的哈拉帕文字等。這些古老文字都沒有流傳下來,因種種原因而被曆史風雲所湮沒。唯獨漢字經久不衰,從古到今從未中斷,像化石一樣記錄了漢字每一個時期的面貌。

東西問|王蘊智:倉颉像為何鑲嵌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銅門上?

在鄭州博物館舉辦的“大河文明展”上展出的古代兩河流域文物楔形文字泥闆。楔形文字如今已成為文物儲存在博物館中。韓章雲 攝

中西方古老文字的文化差異大緻有四個方面:一是在文字和源頭方面,漢字字源、早期表意符号的結體特點與西方文明古國的文字完全不同;二是從文字型制上說,西方較早地脫離了西亞和古埃及表意文字的結字型系,主要是利用古腓尼基人表音的字母來改造拼音文字,改制文字的王國族群頻繁更疊;三是古今漢字一脈繼承“倉颉造字”的智慧,從古籀(zhòu,古代漢字的一周字型,即大篆)到宋體字一直走方塊表意漢字的路線;四是造字傳說故事不同,中華的“倉颉造字”之說極富東方文化的人物刻畫和黃河文明的烙印,西方文明古國造字的場景、在神話人物形象方面更富有宗教故事性和戲劇性。

與其他文明古國的文字相比較,古漢字能夠适應語言發展的需要,并随着語言的豐富而不斷成熟完善,且免于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古文字那樣,在外來語言的催化和概念範疇的更新下,遭受夭折的命運。

漢字文脈不僅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而且也對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漢字既古老又現代,以強烈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強大的超方言性著稱于世,在世界文化的傳播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

受訪者簡介:

東西問|王蘊智:倉颉像為何鑲嵌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銅門上?

王蘊智,1998年任鄭州大學中國古代史學科帶頭人,考古學、曆史獻學博士生導師。現任河南大學甲骨學與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大學黃河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甲骨文與古代文明交叉學科博士生導師,河南省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中國古文字學會理事、中國文字學會理事、中國文字博物館專家學術委員等職。長期從事古文字與古代文明方向的教研工作,尤緻力于甲骨學與殷商史、商周文字考釋及字源學等領域前沿課題的研究。先後主持完成《中原文化大典古文字卷》《河南曆年出土甲金文研究大系》《中原出土商周銅器銘文的分域整理與研究》《甲骨文語料資料庫開發及其文字釋讀研究》等多項國家重點課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