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霍去病、衛青都去世了,衛家勢力也都被清除了,霍光憑什麼崛起?

作者:許曆史說

西漢末年,漢武帝晚年,朝中風雲詭谲,人心惶惶。霍去病、衛青等開國功臣相繼去世,衛家勢力被連根拔起,大漢帝國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就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刻,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霍光,卻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最終一躍成為輔政大臣,執掌朝政。他是如何做到的?是什麼樣的品質和能力,讓他在群雄并起的時代脫穎而出?讓我們一起走進霍光的傳奇人生,揭開這位"幕後英雄"崛起的秘密。

霍去病、衛青都去世了,衛家勢力也都被清除了,霍光憑什麼崛起?

霍光的出身與早年經曆

霍光,字子孟,出生于西漢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他的父親霍仲孺是一名普通的縣吏,母親則是霍仲孺的正妻。霍光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那就是名震天下的大将軍霍去病。

霍去病的母親衛少兒,本是衛太子(衛青之父)府中的婢女。霍仲孺在衛府做客時與衛少兒私通,生下了霍去病。霍仲孺回到家鄉後,便不再與衛少兒來往,另娶了霍光的母親為妻。是以嚴格說來,霍光才是嫡出,而霍去病卻是庶出。

霍光自幼聰穎好學,但家境貧寒,無力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童年在平淡中度過,似乎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故事。直到霍去病凱旋而歸,霍光的人生才迎來轉機。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從漠北凱旋,一時名動天下。他不忘本,專程回到家鄉看望多年未見的父親。霍仲孺對這個天之驕子甚是欣慰,霍去病也對這個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霍去病決定将霍光帶到京城長安,親自教導和提攜。霍光就這樣踏上了通往權力中心的道路。霍去病先是讓霍光擔任自己帳下的郎官,随後又舉薦他擔任諸曹、侍中等職,可以說是全方位地曆練霍光的才能。

霍去病深知,要想在官場上平步青雲,僅憑軍功還遠遠不夠,還需在皇帝身邊建立起良好的聲譽。于是,他又力薦霍光出任奉車都尉,成為漢武帝身邊的近臣。

霍去病、衛青都去世了,衛家勢力也都被清除了,霍光憑什麼崛起?

奉車都尉,說白了就是皇帝的車夫兼侍衛。這個職位雖然聽起來不起眼,但卻是接近權力核心的絕佳機會。霍光在這個位置上表現得謹小慎微,事事力求盡善盡美。

據史料記載,霍光"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郎仆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意思是說,霍光每次進出宮殿,停車的位置幾乎分毫不差,讓人歎為觀止。

就是憑借着這種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霍光漸漸赢得了漢武帝的信任和賞識。他在漢武帝身邊一幹就是30年,從未出過一丁點差錯。

霍光能有如此之快的發迹,固然離不開霍去病的提攜,但更重要的是他過人的才能和品行。霍光為人謙遜有禮,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從不居功自傲。他虛心好學,勤勉敬業,事事力求盡善盡美。

霍光還具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卓識。他深谙"進退有度,動靜有常"的為官之道,不急不躁,沉穩持重。他善于察言觀色,審時度勢,在錯綜複雜的朝堂鬥争中運籌帷幄,決勝千裡。

霍去病、衛青都去世了,衛家勢力也都被清除了,霍光憑什麼崛起?

正是憑借着這些過人的才能和品質,霍光才能在漢武帝身邊站穩腳跟,為日後的輔政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出身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唯有真才實學,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霍光的為人與處事之道

霍光雖然出身名門,但他為人謙遜有禮,從不居功自傲。無論是在霍去病麾下擔任郎官時,還是被舉薦為諸曹侍中、參謀軍事,抑或是出任奉車都尉,他都一如既往地低調謹慎,勤勉敬業。

霍光深谙"進退有度,動靜有常"的為官之道。他不急不躁,沉穩持重,每一步都走得穩紮穩打。即便是在漢武帝身邊任職多年,深得信任,他也從未有過僭越之舉,始終恪守臣子本分。

霍去病、衛青都去世了,衛家勢力也都被清除了,霍光憑什麼崛起?

霍光還善于察言觀色,審時度勢。在錯綜複雜的朝堂鬥争中,他不随波逐流,也不為一時得失所動,而是靜觀其變,伺機而動。這種遠見卓識,讓他在風雲詭谲的政治漩渦中立于不敗之地。

霍光的謙遜有禮,赢得了漢武帝的信任和賞識。他從不自命不凡,從不自以為是,而是時刻保持着如履薄冰的謹慎。即便是在被漢武帝委以重任,畫像賜予"周公輔政圖"時,他也沒有得意忘形,反而更加謹小慎微,生怕有任何閃失。

霍光的遠見卓識,為漢朝的休養生息奠定了基礎。他深知漢武帝晚年窮兵黩武,國力已經瀕臨極限,若不及時轉變政策,恐怕大廈将傾。是以,在漢武帝駕崩後,他馬上采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舉措,如削減軍費開支,減輕賦稅負擔,大赦天下等,這為漢朝的中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霍光雖然權傾朝野,但他從未有過跋扈專橫、恣意妄為的行徑。相反,他始終堅持"以德治國,以刑輔之"的理念,力主"無為而治"。在他的治理下,朝廷風清氣正,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霍光還特别注重選賢任能,他廣開言路,虛心納谏,任人唯賢。在他的舉薦下,一大批賢良之士如桑弘羊、董仲舒等走上了政治舞台,成為漢朝的棟梁之才。正是有了這些治國能臣的輔佐,霍光才能穩穩地執掌朝政,開創"昭宣中興"的盛世局面。

霍去病、衛青都去世了,衛家勢力也都被清除了,霍光憑什麼崛起?

霍光的為人處世,堪稱古今楷模。他謙遜謹慎,不驕不躁;他審時度勢,遠見卓識;他任人唯賢,虛懷若谷。正是憑借着這些過人的品質和能力,他才能在漢武帝身邊站穩腳跟,在群雄并起的時代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一代名相,青史留名。

霍光的人生經曆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就,固然離不開機遇和背景,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修為和能力。唯有不斷提升自我,練就過硬本領,方能在千載難逢的機會來臨時,牢牢把握,一飛沖天。而那些心浮氣躁、好高骛遠之輩,即便時來運轉,也難成大器。

霍光的仕途發展

霍光在漢武帝身邊任職奉車都尉多年,以謹小慎微、兢兢業業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漢武帝的信任和賞識。漢武帝對這個忠心耿耿的侍從官越來越器重,屢次提拔他的官職。

霍去病、衛青都去世了,衛家勢力也都被清除了,霍光憑什麼崛起?

據史料記載,霍光先後擔任了諸曹、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等職位。其中諸曹、侍中都是皇帝身邊的近臣,而奉車都尉更是直接負責皇帝的出行安全,這些職位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卻都是皇帝身邊的紅人才能擔任的。

霍光在這些職位上表現出色,事事盡心盡力,從不出錯。他嚴于律己,謙遜有禮,待人接物彬彬有禮,深得漢武帝的喜愛和信任。漢武帝常常對身邊的臣子說:"霍光忠心耿耿,夙夜匪懈,朕甚嘉之。"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加封霍光為大司馬,掌管全國軍事大權。大司馬是漢朝的三公之一,地位僅次于丞相,此時的霍光已經成為朝中的實權人物。

次年,漢武帝又任命霍光為大将軍,成為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大将軍和大司馬一樣,都是漢朝的重要官職,權力巨大。自此,霍光成為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霍光位高權重,但他并沒有是以而驕縱跋扈。他始終謙遜謹慎,小心翼翼,生怕有任何差池。他常常告誡自己:"吾位居人上,權傾朝野,稍有不慎,必遭大禍。"

霍去病、衛青都去世了,衛家勢力也都被清除了,霍光憑什麼崛起?

霍光深知,漢武帝雖然寵信自己,但這位雄主向來多疑善變,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打入冷宮,甚至被賜死。是以他始終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以免落入權力的陷阱。

漢武帝晚年的時候,對霍光越發信任和依賴。他常常把朝政之事交給霍光全權處理,甚至還把自己的想法和霍光商量,征求他的意見。霍光對此深感榮幸,但從不敢是以而放松警惕。

公元前88年,漢武帝病重,召見霍光等大臣,将皇位傳給了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并拿出一幅"周公輔成王"的圖畫,暗示霍光輔佐新皇登基。

霍光跪拜謝恩,泣不成聲。他明白,漢武帝是讓自己輔佐幼主,執掌朝政。這是莫大的信任,但也是巨大的考驗。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誣陷為謀反篡位。

霍光冷靜地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認為自己雖然權傾朝野,但根基尚淺,如果貿然接受遺诏,恐怕難以服衆。于是他當着群臣的面推辭道:"臣才疏學淺,不足以承此重任。相國田千秋、禦史大夫桑弘羊等,皆為社稷之臣,陛下不如擇賢而聽。"

霍去病、衛青都去世了,衛家勢力也都被清除了,霍光憑什麼崛起?

這番話看似謙遜,實則大有深意。一方面是表明自己尊重群臣,虛懷若谷;另一方面也是給那些蠢蠢欲動的政敵一個下馬威,讓他們知道,就算沒有自己,朝中也不乏賢臣能輔佐新君。

漢武帝聽罷,微微一笑,對身邊的近臣說:"光雖推賢讓能,然朕意已決。"随後便下诏宣布由霍光輔政。群臣見狀,知道此事已成定局,紛紛上前祝賀。

就這樣,霍光憑借多年的謹小慎微和漢武帝的信任,一躍成為輔政大臣,執掌朝政。他深知這個位置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不能有絲毫懈怠。

霍光上台之初,朝中局勢并不穩定。燕王劉旦、趙王劉彭祖等皇族對霍光心存不滿,伺機奪權;丞相田千秋、禦史大夫桑弘羊等大臣也對霍光頗有微詞,認為他年輕氣盛,難以服衆。

霍光對這些心知肚明,但他并不急于鏟除異己,反而采取了懷柔政策。他上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奏請求大赦天下,釋放了大批囚徒,安撫了民心。

霍去病、衛青都去世了,衛家勢力也都被清除了,霍光憑什麼崛起?

接着,霍光又下令減免賦稅,鼓勵農桑,體恤民疾。他還多次上書請求削藩,削弱外戚和宗室的勢力,強化中央集權。這些舉措雖然得罪了一些既得利益者,但卻赢得了民心,為他赢得了聲望。

與此同時,霍光開始了對朝中勢力的平衡。他先是拉攏禦史大夫桑弘羊,委以腹心之任,讓其專門負責财政稅收。桑弘羊是漢武帝時期的名臣,在朝中頗有威望,有了他的支援,霍光如虎添翼。

接着,霍光又聯合太尉田蚡等大臣,對燕王劉旦、趙王劉彭祖等心懷不軌的皇族進行打壓,削弱他們的勢力。劉旦等人見大勢已去,隻得暫時偃旗息鼓。

公元前80年,霍光聯合車騎将軍張安世等大臣,成功誅殺了圖謀不軌的膠東王劉寄。此舉震懾了朝中的反對勢力,霍光的權威得到進一步鞏固。

此後的十餘年間,在霍光的治理下,朝野清明,政通人和。他勵精圖治,任人唯賢,廣開言路,體恤民瘼。在内政上,他輕徭薄賦,恢複和完善了漢武帝時期的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在外交上,他聯匈抗羌,恢複和親政策,緩和了與匈奴的關系。

霍去病、衛青都去世了,衛家勢力也都被清除了,霍光憑什麼崛起?

霍光在位期間,政績卓著,威望日隆。他不僅赢得了民心,也得到了士人的擁戴。當時的大儒董仲舒曾評價霍光:"其為人也,上不陵下,下不傾上,執其兩端,用其中道,進退有度,動靜有常。"

霍光的為政之道,為後世稱頌。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兵車行》中寫道:"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僞有誰知。"其中"周公"二字,影射的就是霍光。

霍光在位期間,雖然權傾朝野,但他始終恪守臣子本分,從未僭越。他常常告誡自己的兒子霍禹:"吾輔佐二帝,位極人臣,然始終不敢忘君臣之分。汝他日若有機會,當效法吾志,不可妄為。"

霍光晚年,因為廢黜昌邑王劉賀等事,聲名略有損害。但總的來說,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為漢朝的中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世史家多稱頌他為賢臣、名相,其功績和影響,都是不可磨滅的。

霍去病、衛青都去世了,衛家勢力也都被清除了,霍光憑什麼崛起?

霍光的輔政之路

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霍光正式開啟了他的輔政之路。他以大司馬大将軍的身份,掌控朝政,成為漢朝實際上的最高決策者。

霍光執掌朝政後,面臨的第一個重大挑戰就是如何平穩過渡,確定政局穩定。他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包括大赦天下,減輕賦稅,體恤民瘼等,赢得了民心。同時,他嚴懲貪官污吏,整頓吏治,使得朝廷風清氣正。

在處理與匈奴的關系上,霍光展現出了高超的外交智慧。他恢複了與匈奴的和親政策,派使者攜帶大量珍寶前往匈奴,修複兩國關系。同時,他又在西北邊境增加兵力,加強防禦,以防匈奴反複無常。

霍光執政期間,朝中也出現過幾次危機。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燕王劉旦聯合上官桀等人,圖謀廢黜昭帝,迎立劉旦為帝。霍光得知後,沉着應對,先是召叢集臣,宣讀漢武帝的遺诏,表明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統性。随後,他又聯合太尉田蚡等大臣,發兵逮捕劉旦、上官桀等謀反者,徹底粉碎了這場政變。

霍去病、衛青都去世了,衛家勢力也都被清除了,霍光憑什麼崛起?

霍光在位期間,還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在"鹽鐵會議"上,主張堅持漢武帝晚年"輪台罪己诏"的路線,适度放松管制,恢複自由貿易。在财政上,他罷免了一些不急之官,削減開支。在司法上,他廢除了肉刑,減少了死刑。這些改革,為漢朝的中興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74年,昭帝駕崩,因無子嗣,霍光擁立昌邑王劉賀即位。但劉賀驕奢淫逸,荒廢政事,引起朝野的普遍不滿。霍光與太尉田延年商議後,決定廢黜劉賀,改立宣帝劉詢。這一舉動,雖然突破了尊王攘夷的傳統,但卻挽救了搖搖欲墜的漢室江山。

霍光輔政期間,政績卓著,使得漢朝渡過了一個危難時期,開創了"昭宣中興"的局面。他雖然權傾朝野,但始終恪守臣子本分,勤勉謙遜,未嘗僭越。他曾謙遜地對宣帝說:"陛下之是以得天下者,以仁義也。"

霍去病、衛青都去世了,衛家勢力也都被清除了,霍光憑什麼崛起?

霍光在位二十年,于公元前68年去世。他去世前,将印绶交還給宣帝,表明自己隻是一介臣子,生死皆效忠漢室。宣帝親臨其喪,賜谥号曰"宣",陪葬茂陵,以示隆恩。

霍光雖然隻是一介布衣,但卻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治國方略,成為西漢王朝的中流砥柱。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得國家逐漸走出漢武帝晚年的困境,開創了"昭宣之治"的盛世。

霍光的一生,是西漢王朝從衰落走向中興的縮影。他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治國才能,将一個危機四伏的政權,穩穩地交到了宣帝手中。他雖然隻是一介臣子,但其功績和影響,卻絲毫不亞于開國功臣。

霍光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就,并不在于出身的高低,而在于其才能和品行。霍光雖然出身寒微,但卻以其過人的才幹和德行,赢得了君主的信任和百姓的擁戴。他的一生,是中國古代政治家的典範,是後世臣子的楷模。

霍光的輔政之路,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的一個特點,即"君主與臣子共治天下"。在君主專制的時代,臣子并非隻是君主的附庸,而是君主治國的重要助手和參謀。一個賢明的君主,往往需要一個能臣的輔佐,而一個忠誠的臣子,也需要一個明君的信任。

霍光的故事,還給我們一個啟示,即在亂世之中,穩定壓倒一切。作為一個政治家,首要的任務就是穩定政局,安定民心。霍光在執政之初,就采取了一系列安民措施,赢得了民心,為後續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結尾

總之,霍光的輔政之路,是一段傳奇而又勵志的曆史。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品行,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的政治樂章。他的故事,将永遠為後人所傳頌,他的精神,也将永遠激勵着後人前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