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永年:AI時代,人更要做原創,先培養“人”,再培養“才”

作者:南方+用戶端

“我對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并不悲觀,應該隻是說有點‘着急’。”4月12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AI&Society人工智能+社會發展高端研讨會期間接受南方日報、南方+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在AI競争上,雖然中國比起美國仍有差距,但相比其它國家來說仍然最具有競争力,調整競争戰略後完全有可能超越美國。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不僅對産業、經濟和社會産生重大影響,更将影響國際關系的競争格局,甚至對社會治理提出新的挑戰。個體如何處理新技術“來勢洶洶”帶來的焦慮甚至恐慌?怎樣完善教育、提升自我、發揮人才潛能?

鄭永年教授提到最多是的人才培養和創造力,尤為強調先培養“人”,再培養“才”。

鄭永年:AI時代,人更要做原創,先培養“人”,再培養“才”

4月12日,鄭永年在AI&Society人工智能+社會發展高端研讨會作主旨發言。

01

中國發展AI最有競争力,不要悲觀

4月12日下午,在深圳前海夢工場,鄭永年圍繞“中美人工智能的競争及其未來”發表了大約20分鐘演講。

他講到,中美之間的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不應該是“差距”,而是“差異化”。美國對新技術的産生和發展采用的是先“造車”再“造刹車”的态度,而中國則在“造車”前會先考慮“造刹車”,在人臉識别等監管方面擁有優勢。

他認為,中國發展人工智能具有巨大潛力,一是全球最大網際網路公司至今仍然是中美兩國平分秋色;其次,中國在資訊監管方面的發展遠超美國;再者,中國的人才儲備非常優秀,許多美國公司都有來自中國的人才支援。

“美國的模式是先‘造車’再‘造刹車’,如果人工智能沒有監管能力,未來是否會刹不住車?”他告訴記者,在人工智能發展模式上,美國采取發展導向的模式,中國采取監管導向的模式;美國追求競争性,中國保證安全性。中國在監管技術、技術設施、人才等方面都有好的一面。

他強調:“不要低估監管,既然我們可以‘造刹車’,我們也可以造速度更快的汽車,是以發展與監管安全可以做到兩者并存,這一點我非常相信!尤其是我們身處深圳,創新能力這麼強。”

“人工智能這一塊,如果我們(中國)悲觀,那其他國家就是絕望了,因為小國很難發展人工智能。大模型需要大量的投入,一般國家投不起。”

他呼籲,給年輕人更多的空間、資源,改變以學位、發表論文等“帽子”來定義人才的邏輯。深圳、廣州等城市可以更好地利用香港國際人才聚集的優勢,發揮出技術轉化優勢。

在當天的演講中,鄭永年還提到一個不少人陌生的詞彙“新浮士德文明”。

今年3月,他在《“新浮士德文明”及其“文明沖突”》一文中解釋過這個概念,它由專欄作家羅斯·多塞特(Ross Douthat)在《紐約時報》的文章中提出,其經濟技術基礎是處于“從休斯敦到舊金山的狹窄地帶”的網際網路和人工智能。

這一次,鄭永年在演講最後提出一個新觀察:“中國的‘新浮士德文明’正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崛起,我們要抓住時代機遇,實作中國式現代化和高品質發展。”

02

AI時代,人更要做原創性的東西

伴随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部分人的“AI焦慮”也有所增加。人的崗位會被AI取代嗎?如何提升自我,更好地适應AI時代的需求?

鄭永年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人工智能幾秒鐘、幾分鐘就可以學會人類需要多年才能學到的知識,而且它在加速發展,甚至可以生産内容、滿足情感需求,但目前AI依然做不到“從0到1”,隻能基于現有東西做“從1到10”的事,是以人一定要注重做出原創性的東西。

他強調:“如果不改變我們‘傳統灌輸式’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不去做原創性的知識生産,我們比人工智能弱智化是可能發生的。”

關于如何培養更有創造力的人才,鄭永年在三十多年前就有切身體會。

1990年,28歲的鄭永年考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詹姆斯-麥迪遜獎學金,同年進入該校政治系攻讀博士學位。

那時他就發現,中國留學生的基礎知識比美國的同學豐富得多,但是缺少創造力,而美國人往往覺得現成的知識不重要,當時雖然沒有手機、電腦,但是有百科全書,現成的知識一查詢就可以獲得。

“美國是創造的導向思維。西方的教授是專門創造知識領域的階層,而我們的許多教授是專門傳播知識領域階層。”他告訴記者。

在今年2月發表的《ChatGPT時代,大學存在的理由是什麼?》一文中,鄭永年曾專門論述,英文Professor(教授)這個概念,從西方的文化裡,首先意味着一種Profession(職業),不僅是一份傳授知識的職業,更是職業的知識創造者。在中國,人們經常用唐代詩人韓愈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是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來定義教授。

他在這篇文章中指出,教育跟不上科技創新的發展,已是許多頂尖研究者在近年反複提醒注意的事項。ChatGPT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内,向人們提供人類知識的“總和”。教育過度強化複習導緻了死記硬背,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由于孩子們失去了自我探索的空間和時間,無法去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也會是以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好奇心。

03

先培養“人”,再培養“才”

在鄭永年看來,人工智能時代需要的教育,一定不是幾百年來變化不大的教育。

在他的一篇題為《重構中國教育秩序》的文章中,鄭永年提醒道,人們經常說人才,但人才的基礎是“人”。在很大程度上說,目前教育秩序的終極目标不是培養“人”,而是培養“才”,跳過了培養“人”的階段直接奔向“才”的階段。

更為嚴重的是,這個“才”不是學生自己決定和選擇的,而是家長、幼稚園老師、國小老師、中學班主任、大學教授等等決定的。中國的學生并沒有太多機會來尋找自己的興趣——真正屬于自己的興趣。

在人工智能時代,如果繼續批量化生産人才,但失去了多元,人才也就失去了個性,原創性就變得毫無可能。要想産生更多“從0到1”的原創,就要鼓勵更多個體對興趣的追求。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成為人才,但是‘人才’是‘人’跟‘才’組成的,一定要先培養‘人’,再培養‘才’。”鄭永年稱,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孩子從幼稚園階段就開始學習知識,其實有些是“無用”的知識,中國基礎教育系統需要改革。

他表示,美國、日本的教育體系一直在發生變化,中國的教育體系也應當有體制性改革,否則,家長、孩子會更加焦慮,整個社會都會迷失方向。

延伸閱讀:

“大模型時代的創業生态”研讨會在深舉辦,鄭永年:無Open不AI

【采寫】南方+記者 馬芳

【圖檔】受訪機關供圖

【作者】 馬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