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喜馬拉雅,再闖港交所

作者:國際金融報

懷揣上市“執念”,曆經數次IPO闖關的挫折後,喜馬拉雅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

4月中旬,喜馬拉雅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為聯席保薦人。作為中國最早的線上音頻平台之一,據招股書援引的灼識咨詢資料,2023年,以線上音頻收入為口徑,喜馬拉雅占線上音頻行業市場佔有率為25%,是中國最大的線上音頻平台。

喜馬拉雅始創于2012年,至今共獲得12輪融資,涵蓋境内天使輪至D輪,境外E1至E4輪,合計融資額近百億元。早自2018年起,該公司屢次被傳上市,但都被官方否認。直到2021年4月,喜馬拉雅曾向美國SEC遞交了招股書,之後卻撤回了上市申請。接着,同年9月,喜馬拉雅将上市目标轉向港股市場,并于2022年3月更新了招股書,但此後再無任何進展。在曆經長達兩年的沉寂之後,喜馬拉雅再次啟動IPO計劃。

盈利主要靠降本

“具體盈利多少不那麼重要。盈利這件事的意義本身很重要,這表明喜馬拉雅可以不借外力自我造血。”2022年8月,喜馬拉雅創始人兼CEO餘建軍曾在内部員工大會上表示,要在2022年第四季度實作單季盈利,扭轉長期虧損局面,并将在2023年實作全年盈利。

根據招股書,2021年至2023年,喜馬拉雅的營收分别為58.6億元、60.6億元和61.6億元,其中2022年及2023年的營收同比增速分别為3.49%和1.68%;毛利率分别為54%、51.9%、56.3%;同期淨利潤分别約為-51.06億元、37億元、37.36億元;調整後淨利潤分别為-7.18億元、-2.96億元及2.24億元,扭虧為盈。

在盈利之前,喜馬拉雅已連續多年虧損。wind資料顯示,2019年—2021年,喜馬拉雅的營收分别為26.98億元、40.76億元和58.57億元;淨虧損分别為19.25億元、28.82億元和51.06億元;經調整後虧損額分别為7.48億元、5.39億元和7.59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20億元。

喜馬拉雅在招股書中将其業務分為四大類,分别是訂閱、廣告、直播、其他創新産品及服務。這四大業務2023年營收分别為31.89億元、14.23億元、11.3億元和4.18億元,營收占比分别為51.7%、23.1%、18.4%、6.8%。

訂閱服務是喜馬拉雅的基本盤,主要來自會員訂閱和付費點播兩種模式,2021年至2023年營收占比均超一半,但營收增速明顯放緩。2021年至2023年,喜馬拉雅訂閱服務的營收由29.91億元增長至31.89億元,兩年累計增速僅為6.6%。具體而言,2023年,喜馬拉雅會員訂閱收入同比上漲8.45%至24.94億元,占收入比例約40.5%,付費點播收聽服務收入同比下降11.14%至6.94億元,占收入比例為11.25%。

喜馬拉雅,再闖港交所

相比之下,作為喜馬拉雅的第二大營收來源的廣告收入已出現下滑。2021年至2023年,其廣告收入分别為14.88億元、14.69億元、14.23億元,占收入的比例分别為25.4%、24.2%、23.1%。

主要來源于銷售消耗性虛拟禮物及物品的直播業務營收也在去年有所下降。此外,喜馬拉雅還有部分收入來自其他創新産品。2021年至2023年,該部分收入分别為3.76億元、3.56億元和4.18億元,占比分别為6.4%、5.9%和6.8%。

營收增速放緩,但喜馬拉雅去年扭虧為盈,主要得益于降本。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銷售及營銷開支從2021年的26.3億元下降至2022年的21.1億元,2023年進一步削減至20.7億元,兩年内累計減少5.6億元。與之對應的是,喜馬拉雅銷售及營銷開支占總收入的比例也經曆了顯著下降,由2021年的44.9%下降至2023年的33.6%。

與此同時,喜馬拉雅也在削減研發開支,自2021年的10.3億元逐漸減少至2023年的9.3億元,研發開支占總收入的百分比也從2021年的17.5%下降至2023年的15.1%。

除了靠下降費用,近兩年,喜馬拉雅還在收縮人員規模。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喜馬拉雅全職雇員數為4342名,至2022年底減少至2883名,2023年底雇員數進一步減少至2637名,若以2021年底雇員數為基準,喜馬拉雅2年内裁員人數超1705人,裁員比例高達39.3%。招股書顯示,因雇員福利開支減少,喜馬拉雅行政開支由2021年的14.14億元驟降至2023年4.68億元。

喜馬拉雅,再闖港交所

騰訊、小米、閱文是股東

公開資料顯示,喜馬拉雅由餘建軍和陳宇昕夫婦于2012年8月創立,2013年推出了線上音頻APP“喜馬拉雅”,主要通過專業生産内容(PGC)、專業使用者生産内容(PUGC)、使用者生産内容(UGC)提供音頻内容,内容形式涵蓋有聲讀物、泛娛樂音頻、播客、精品知識分享和直播。

目前,喜馬拉雅的收入更多是來自移動端的使用者。2021年至2023年,喜馬拉雅移動端平均月活躍付費使用者分别約為1490萬、1570萬和1580萬,增長明顯放緩。與此同時,日均活躍使用者收聽時長也有所下降,由2021年的144分鐘降至2023年的130分鐘。

喜馬拉雅,再闖港交所

在招股書中,喜馬拉雅坦言,公司目前主要面臨包括蜻蜓FM及荔枝等中國其他線上音頻内容提供商對使用者及其時間及支出的激烈競争,而在物聯網及車載裝置等新興場景方面,公司還面臨與包括位元組跳動、騰訊、快手等其他提供音樂、文學、遊戲及視訊等其他線上内容形式的其他主要網際網路公司的競争。

競争對手環伺之下,喜馬拉雅未來發展潛力有多大,尚需要時間驗證,而對喜馬拉雅本身而言,登陸資本市場或已迫在眉睫。

招股書披露,喜馬拉雅曾多次重組,起初獲得的是境外融資,2015年拆除VIE架構重組之後,随後進行多輪境内融資。2018年,喜馬拉雅将上市地點瞄準海外,再次進行公司重組,以及多輪境外融資。喜馬拉雅最近一輪融資發生于2021年4月,投後估值達到43.45億美元,折合人民币超過300億元。

喜馬拉雅,再闖港交所

此次IPO前,餘建軍持股10.61%,陳宇昕持股10.02%。作為最大外部投資方,興旺投資持有喜馬拉雅10.72%的股份,其次為摯信資本,持股9.94%。此外,騰訊、小米、閱文旗下機構在喜馬拉雅分别持股5.33%、3.38%、3.05%。

“此前,喜馬拉雅首次赴美上市計劃受到中概股市場波動的沖擊,而後續兩次在港股IPO嘗試遭遇挫折,核心還是在于港股相對低迷,未能給予其所期待的估值,加之港股流動性或許也難以令人滿意。”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了喜馬拉雅對上市的迫切需求,“然而,随着喜馬拉雅投資周期的延長,部分投資者可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已對喜馬拉雅上市回報的預期作出了調整。若該公司繼續拖延上市程序,對投資者的負面影響将會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