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成年人遊戲氪金事件頻發 手機一鍵登入遊戲漏洞誰來補

作者:子彈财經
未成年人遊戲氪金事件頻發 手機一鍵登入遊戲漏洞誰來補

出品 | 子彈财經

作者 | 文子

編輯 | 閃電

美編 | 倩倩

稽核 | 頌文

近日,“男孩玩遊戲充值萬元,父親連扇自己耳光”一事引發全網熱議。在某短視訊平台,一位被稱為“張總”的父親稱,其9歲的兒子在玩一款名為《蛋仔派對》的遊戲時,10分鐘充值了6400元,近幾日扣款總額更是超過一萬元。

視訊中,這位父親認為“子不教父之過”,連扇自己10個巴掌,甚至把孩子送到派出所。随後,他帶着兒子跑到該遊戲的開發商網易公司總部讨要說法。

“9歲未成年人遊戲氪金”“父親連扇自己10個耳光”,成為大衆關注焦點。該事件所涉及的“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大額遊戲充值”“遊戲公司收取未成年人大額充值是否有效”等話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确實,近年來,未成年人在遊戲中大額消費的新聞屢見報端,并且還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

如,2023年10月,河南都市報報道,河南新鄉市一名9歲女孩玩蛋仔派對,刷走全家積蓄17萬餘元。因女孩用奶奶的身份證注冊了該遊戲,為了買皮膚連續充值了12萬多元,再加上直播打賞主播等一共充值消費17萬餘元。

往前看,去年4月,羊城晚報報道稱,河北省的張先生9歲的孩子在遊戲裡充值金額高達20萬元。

讓人疑惑的是,早在2019年,相關主管部門就對未成年人遊戲充值金額做了明确的梯度限制,甚至禁止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充值遊戲。

為何這些年過去了,網絡遊戲依然存在“未成年人可以随意玩遊戲且能大額充值,事後家長維權難”的現象?

在此過程中,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1、管道服漏洞,“未成年人保護”形同虛設

“父親怒扇自己耳光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後,4月9日下午,《蛋仔派對》出品方網易遊戲相關從業人員回應媒體采訪時稱,經核查,該使用者為手機廠商管道賬号,經溝通協調,已安排全額退款。

未成年人遊戲氪金事件頻發 手機一鍵登入遊戲漏洞誰來補

(圖 / 澎湃新聞)

這樣的解釋看起來合情合理,似乎與未成年人遊戲中“氪金”毫無關系:第一次登入時已經實名制,充值後預設為成年人玩家,按常理,這筆費用不退也毫無問題。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所謂“管道賬号”是指手機裡應用商城的賬号,注冊一個手機賬号也是下載下傳應用的前提。與官服不同的是,玩家通過管道服登入遊戲時,可以直接一鍵拉起手機賬号已有的實名資訊授權。

也就是說,當一個孩子用家長的手機下載下傳了蛋仔派對管道服,也就可以用家長實名為成年人的手機賬号登入遊戲,繞過為未成年人量身定做的防沉迷系統,針對未成年人的限制遊戲時間和充值也就無從談起。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從國内主流手機廠商的應用商城下載下傳這個遊戲應用,幾乎全部屬于管道服。

更可怕的是,由于手機廠商大多可以開通“免密支付”功能,一方面這樣的“放水式”設定也為各大國内手機廠商貢獻了巨額的營收,另一方面也為未成年人大額消費埋下了伏筆。

回看多個小孩遊戲氪金案例就可以發現,除了遊戲廠商,報道中頻頻提及國内幾乎所有主流手機廠商的名字。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充值12萬和充值20萬的案例,也可以從家長說法看出是通過手機管道服實作的。

作為網絡活動的提供方,不管是遊戲公司還是手機廠商,都有責任解決目前管道服在實名環節存在的問題。從技術上看,難度也并不大,廣東省消委會就曾提出“建議采用關閉手機授權登入遊戲功能,或增加登入驗證環節的方式”。

當未成年人在遊戲場景遭遇“一鍵實名”疊加“免密支付”,後續風險不可估量。雖然“耳光爸爸”在《蛋仔派對》遊戲中充值的一萬餘元已全額退款了,但很明顯,如果不能及時補上管道服漏洞,未來類似事件還會繼續發生。

2、管道服雙方權責不清,維權愈發艱難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9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簡言之,對于未成年人獨自實施的大額遊戲充值行為,屬于無效或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監護人可以申請遊戲商家退款,或起訴至法院要求商家退還。

“耳光爸爸”采用極端方式把自己送上熱搜,最終取得這場維權的成功,但更多人沒有這位父親“幸運”。

在執行層面,一方面替未成年人就上述情況維權并不容易。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民事訴訟原則,需要監護人提供一系列充足的證據,來證明該行為是未成年人獨立實施的。

另一方面,因為要求的是管道服的退款,難免遭遇遊戲公司和管道方的來回推責。這背後涉及管道服兩邊遊戲公司和管道方權責不清的問題。

可以這樣了解,使用者下載下傳官服遊戲,收入全部進了遊戲公司腰包;而管道服則是遊戲廠商的“增量”,畢竟安卓流量驚人,是廠商們做大市場盤子的必選管道。不過想要獲得這塊兒“增量”,遊戲廠商也要給管道方支付不菲的分成比例。

資料顯示,遊戲已經成為全球知名手機廠商重要的利潤來源。如國産手機廠商在該領域的營收幾乎過半。

未成年人遊戲氪金事件頻發 手機一鍵登入遊戲漏洞誰來補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定)

然而,在利益分成方面達成清晰共識的遊戲公司和管道方,在未成年人保護職責邊界方面卻是模模糊糊。

而這樣的“模糊”帶來的也就是雙方對退款責任的推诿。要知道,通過管道服産生的收益是由遊戲廠商與手機廠商或平台按比例分成的,退款的時候當然誰都不想主動當“冤大頭”全額退。

這樣做的後果是,家長在向遊戲公司要求退款的時候,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踢皮球”。理由很簡單,“這錢是由管道方充值,理應聯系管道方”。而管道方在這場“拉扯”當中更是直接隐身。

“不是所有人都可能像‘耳光爸爸’一樣快速拿到結果,不少人在過程中被平台和管道商‘互踢皮球’,最後隻能自認倒黴。畢竟這裡面有品牌和管道商之間的利益糾葛。”楚先生補充稱。

“如果我們在孩子玩遊戲時拍了視訊,怎麼會放任孩子充值?”“如果這些遊戲可以在登陸時都進行身份識别,也可以多一重保障。”在社交媒體上的評論區,以上評論較為典型。

3、是否有解決方案?

事實上,透過頻發的未成年人遊戲氪金及他們的維權事件,更多人開始反思:網絡遊戲作為數字文化産業的一部分,其在發展過程中,如何才能在追求産業發展與有效加強對未成年人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在界面新聞子彈财經看來,至少要從三方面下手:

首先,從家長端來看。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點,遊戲可以作為休閑娛樂的方式,但未成年人不能完全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于一些事物的判斷并不理性和成熟,是以需要家長的正确引導。

未成年人遊戲氪金事件頻發 手機一鍵登入遊戲漏洞誰來補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定)

其次,手機廠商等管道方作為提供網絡遊戲的主體之一,同樣是利益的獲得者,和遊戲公司一樣在獲得利益的同時,需要加強保護未成年人的意識,通過技術等手段,切實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

最後,對遊戲廠商而言,不能唯增長論、唯收入論,忽視對未成年人充值打賞等行為的監管與稽核。目前廠商們采取的注冊實名監管明顯不夠,管道服的二次實名認證或許是重中之重。

此外,遊戲廠商在保證成年玩家的便利性和隐私權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根據使用者遊戲時長,進行人臉識别等突擊檢查,及時檢測和識别出未成年人使用監護人資訊或第三方資訊認證的賬号,在不合規的時間使用遊戲賬号,或者使用一鍵支付進行大額消費,進而保護未成年人和其監護人的财産。

少年強則國強,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是國家的重要工作。國家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極為重視,近年來持續釋出的各項通知以促進落實。

防沉迷遊戲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不僅需要未成年人們對遊戲有正确和健康的認知,更需要所有相關方強化責任共擔意識,在劃清責任界限的基礎上強化協作,理清權責,不留下任何的監督真空地帶或是管道服類的“三不管地帶”。

遊戲行業未成年人保護成果來之不易,莫因管道服問題,讓多年努力功虧一篑。

*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