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完善動力電池回收體系 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效率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對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回收企業要對電池的電化學性能有準确的認知,擁有專業的材料和化學知識,也要掌握動力電池全面的生産過程資料,更要掌握低能耗、低污染的材料再生技術。

本報記者 孫兆

随着電動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動力電池的回收與利用成為熱點話題。如何進一步做好動力電池的回收與利用,成為行業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采訪和實地走訪了多家動力電池回收企業及廢舊電池處理廠,相關企業和業内人士指出,動力電池回收産業要做到綠色循環發展,重點是完善梯次利用制度。而在規範市場加強行業秩序整頓方面,可以通過各類優惠政策或研發項目來鼓勵支援回收行業的技術研發,讓企業能夠不斷地提升資源回收能力及回收效率。更為關鍵的是,多方要攜手探索創新相關技術和模式,才能為動力電池的綠色循環利用開辟新路徑。

加強綠色循環利用是關鍵

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其回收與利用對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至關重要。根據相關規定,電池容量在80%以下的退役電池降級用于備用電池、兩輪車等場景,而對于無法梯次利用的電池則進行再生利用,可破碎提煉出锂、钴、鎳等有價值的金屬材料循環利用。

由此來看,新能源汽車的綠色屬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材料的回收利用,特别是動力電池等關鍵部件的梯次利用及報廢後的無害化處理。動力電池如果處理不當,将會給環境帶來嚴重污染,增加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鍊,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随後國家發改委在安排部署2024年發展改革重點任務時也提出,要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由此可見,提高動力電池的綜合利用水準将成為今後推動産業低碳發展的重點方向。

動力電池綠色循環利用是解決資源問題、成本問題及碳排放問題的關鍵。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撰文表示,安全節能環保是汽車産業的永恒主題,環保的剛性限制倒逼動力電池回收産業的發展。動力電池的回收率和處理效率将成為企業市場競争的重要名額。新能源汽車産業鍊長,全産業鍊的綠色低碳轉型面臨着較大壓力,如果動力電池報廢後不能妥善處理,将會帶來新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新能源汽車的綠色屬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材料的回收利用,特别是動力電池等關鍵部件的梯次利用和報廢後的無害化處理。

在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走訪過程中,多位回收企業或商家表示,動力電池回收産業要做到綠色循環發展,在實踐上有效的方法是完善梯次利用制度。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産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可以将經過拆解重組後的動力電池,應用于對電池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領域,如低速電動車、備用電池、儲能系統等。對于無法梯次利用的電池則可以提煉出锂、钴、鎳等高價值的金屬材料循環利用。在政策上最重要的是嚴把企業有毒有害物質排放關,讓企業做到依法、合規營運,同時還要加大對綠色、高效回收的宣傳推廣,從意識上解決源頭污染問題。

而進一步推進動力電池綠色技術創新及推廣應用,同樣有助于提升動力電池的綜合利用水準。中創新航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靜瑜表示,推進動力電池綠色技術創新,加快電池産品綠色低碳轉型,要組織制定行業能耗、污染、碳排放标準,支援企業加強新材料、新工藝、高效裝備等重大關鍵技術(裝備)研發攻關,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資源利用水準,完善行業管理規範,建構國家層面統一标準的産品碳足迹認證體系,完善綠色低碳标準、認證、辨別體系,促進國際合作和互認。

“通過開發退役電池綜合回收利用新工藝和新技術及擴充退役锂電池回收業務産能,将進一步提升産業化技術水準和競争優勢。”贛鋒锂業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贛鋒锂業已在江西新餘、江西贛州、四川達州等地建成多處拆解及再生基地,退役锂離子電池及金屬廢料綜合回收處理能力達到20萬噸,其中锂綜合回收率在90%以上,鎳、钴金屬回收率在95%以上。

進一步加強行業秩序整頓

近年來大陸電池回收産業發展很快,有資料顯示,到2030年,大陸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預計可達1406億元,比2022年實際市場規模增長近9倍。中商産業研究院資料也顯示,2018年電池回收相關企業注冊量有近2000家,到2022年突破4.2萬家,漲幅超20倍。為了規範行業發展,2018年,工信部釋出了第一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企業名單(以下簡稱“白名單”)。截至目前,已經釋出了五批企業白名單,共計156家,這些企業被視為電池回收的“正規軍”。

但電池回收産業也存在市場機制不健全、跟蹤溯源難,以及資訊流、貨物流、稅務流不暢等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走訪過程中就有企業指出,現在很多退役的廢舊動力電池,并未完全進入正規企業,而是流向了非正規的管道。甚至在走訪過程中有商戶指出,超六七成的廢舊電池都落入了二手商販和“小作坊”手中,嚴重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

針對這一現象,國海證券關于锂電回收行業研究的一份報告指出,由于動力電池“身份證”維護追溯尚未暢通,回收政策尚未完善,同時回收電池正規企業的資質要求較高,導緻行業内“小作坊”數量遠多于“正規軍”。

如何進一步規範市場,讓參與其中的企業合規競争成為了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贛鋒锂業相關負責人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從技術上,可以通過各類優惠政策或研發項目來鼓勵支援回收行業的技術研發,讓企業能夠不斷地提升資源回收率及效益。而從行業上,則可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限制灰色産業鍊發展。

對于進一步建立健全動力電池回收行業規範,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需要加強白名單企業入門資質稽核,加大對白名單企業的日常管理行為規範。一方面,能從根本上引導動力電池的合規處置,避免安全與環保隐患。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避免市場的惡性競争行為,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移動浙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楊劍宇對于規範行業秩序也提出了建議。他表示,在國家層面應該規範電池回收市場,積極扶持壯大具有電池回收利用資質的市場主體,通過專項資金補貼、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鼓勵各類車企、電池材料企業參與電池回收行業。同時,還要鼓勵支援電池材料回收利用的研發,推動組建行業技術交流平台和産業聯盟,提升資源回收使用率。此外,還要加強行業秩序整頓,開展電池回收“黑市”專項整治,推行電池梯次使用的強制性檢測,減少污染物排放和環境風險,規避惡性安全事故發生。

“鼓勵跨行業、跨領域的深度合作,例如與電力、儲能等産業關聯,拓寬退役電池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推動産業向更高附加值方向發展。”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規範和發展動力電池回收行業,首要任務是強化市場監管,嚴厲打擊非法回收行為,取締不具備資質的“小作坊”,引導其轉型更新或整合進正規産業鍊條中。同時,通過出台更詳盡的行業标準和技術規範,設定高門檻準入條件,保障行業整體技術水準和服務品質。

持續完善回收利用體系建設

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對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回收企業要對電池的電化學性能有準确的認知,擁有專業的材料和化學知識,也要掌握動力電池全面的生産過程資料,更要掌握低能耗、低污染的材料再生技術。随着大陸新能源汽車産業迅速發展,動力電池需求猛增,持續完善回收利用體系建設、打造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安全閉環備受市場關注。

對動力電池回收體系進行進一步完善,劉靜瑜表示,要由動力電池企業牽頭,從産品設計源頭規劃電池回收路線,建立高效電池回收體系;制定回收過程的标準規範,確定回收低碳、環保、高效,并具備經濟價值。同時,還要優先支援具備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大資料管理能力、掌握低能耗零污染材料再生技術的動力電池企業進行産業化布局。在布局電池回收的同時,可以開展“廢棄—回收—再生産—再利用”的循環經濟合作模式。這樣,随着大量新能源汽車電池的退役,在未來幾年,回收萃取的材料可以覆寫很大一部分新能源汽車電池的生産需求。

“加快建設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體系關鍵要對大陸動力電池研發、設計、生産、裝機、使用、維修、更換、報廢、回收、處理、貯存及運輸等各環節進行全産業鍊和全時空動态調控和精準管理,強化大資料分析、人工智能介入和數字化轉型,通過建立動力電池标準化、智能化、系統化回收利用體系,提升動力電池的資源循環利用水準,減少全産業鍊碳排放水準。”宋向清說道。

張天任則從兩方面給出了建議。一方面,可建立完善的動力電池産業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資料庫。圍繞能源類型、原材料、生産制造、運輸與倉儲、回收與再利用等環節,對标國際,建立具有代表性的資料庫。對節能減排貢獻大的産品和企業,進行獎勵。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健全動力電池回收環節碳足迹計算标準。發揮有關駐外使館作用,跟蹤研判國際領域在碳足迹計算标準、管理制度和實施等方面的成效,建立動力電池回收環節核算方法,科學對比電池回收再生材料和原生材料的碳減排效果。

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是動力電池回收和利用的關鍵。随着電動汽車産業的快速增長,廢舊動力電池的處理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有效地回收和利用技術将對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加強多方面的統籌合作,共同推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技術的發展,制定更加嚴格的标準和政策,才能推動動力電池回收與利用行業健康發展,為建構綠色低碳的社會貢獻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