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們的生物仿真課是體育老師教的……

作者:中國科學報

文 | 《中國科學報》 見習記者 王兆昱 記者 孫滔

穿過忙碌的施勞工群,進入中國農業大學西校區操場,右手邊一排矮房間中的最後一間是餘國梁的庫房,也是他的恐龍世界。

這是獨屬于他的一方“小天地”,裡面擺滿了大大小小幾十個模型作品,還有膠水、原材料、3D列印機。他曾經展出的作品無處安放,隻好拆解分裝在數十個紙箱中。要找某個恐龍作品,高大的餘國梁需要彎腰弓背探尋好一會兒。

作為中國農業大學的體育老師,餘國梁曾是國家橄榄球隊隊員、北京市橄榄球男隊教練。同時,他還是古生物複原模型原型師。

從業餘到小有名氣的模型“原型師”,這條路他走了10多年。

左手橄榄球體育,右手古生物造型,在“走出舒适圈”10多年的人生中,藝術這條支線對于餘國梁的事業主線——體育大有啟發。他想要幫助學生,啟發這些年輕的靈魂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他們的生物仿真課是體育老師教的……

認真制作恐龍模型的餘國梁。 受訪者供圖

因女兒的要求與恐龍結緣

時鐘撥回到1981年,餘國梁出生在北京的一個工薪家庭。幼時的他在體育和美術兩方面都展現出了很好的天賦。但由于學習藝術的花費相對高昂,從國小三年級開始,餘國梁成為了一名體育生。

從國小到高中,餘國梁的體育訓練始終未停,到高三時,他的優勢項目——背越式跳高和擲鐵餅均能達到一級水準。作為體育特長生,他的目标是清華大學。

然而,在一次測試時,餘國梁腿部後肌群拉傷,無緣清華。幸運的是,他被中國農業大學接收,主業改為橄榄球,并在進入農大的第二年入選了國家橄榄球隊。

大學畢業後,餘國梁留在了農大,繼續他的橄榄球運動員生涯,直到2009年退役轉為農大的橄榄球教練。

在體育這條人生主線外,餘國梁并未放棄童年時對美術的愛好。

早在國中時,餘國梁就曾多次向漫畫雜志投稿。大學時,他還創作了一套“橄榄球教練和運動員”的漫畫故事系列。在體育場上揮灑完汗水後,他總喜歡在宿舍裡靠畫畫度過空閑時間。

2010年,餘國梁的女兒出生。4歲時,他發現女兒喜歡恐龍,便到網上買了各種恐龍模型,但有一個模型無法買到。愛女心切的餘國梁買來半成品,自己上色,後來索性買了原材料,從零開始純手工制作恐龍模型。

“沒想到,女兒随口的小要求,竟讓我從此與恐龍結緣。”餘國梁笑着說。

當女兒有了更多新玩具,對恐龍漸漸失去了興趣,餘國梁反而“上頭了”。他沉浸在恐龍的世界,并将自己制作的恐龍模型拍照發到網絡平台,還收獲了一大撥粉絲,交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網上,我收到網友的鼓勵,也包括一些專業人士的理論指導,還有人說我的作品有收藏價值。”餘國梁告訴《中國科學報》。

來自天南海北同好的支援給了餘國梁莫大的信心和堅持的動力,他“上道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出圈”不僅因為興趣

古生物模型有兩個重要特性,一是科學性,二是藝術性。

首先是科學性。制作者不能憑空想象,而是要依照化石依據,保證各處比例和骨骼結構的科學、正确;藝術性則是在確定科學性的前提下,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對于無法找到化石依據的細節(如表皮顔色)進行合理的藝術創作豐滿。

餘國梁手下的複原模型體态渾厚、栩栩如生。他喜歡做動物的“動态”,着重展現動物的每一個動作、每一處肌肉,讓觀看者感受到力量與速度。這跟他的主業天然和諧。

在10年探索中,餘國梁已然将愛好發展為人生的“第二支線”。他還自學了與數字設計相關的軟體,以及3D列印,緊跟最新的技術潮流,并在農大開設了“生物仿真模型的設計與制作”課程。

把愛好做成專業、做到“出圈”的原因,僅僅是興趣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能堅持下來最關鍵的原因,是它對我的本職工作有幫助。”餘國梁說,“要想做好藝術,先要把心沉靜下來。心一旦靜下來,就能反思許多東西,解開我當體育教練和教師的一些困惑。”

某次橄榄球比賽失利,作為教練的餘國梁悶悶不樂了好一陣子。那段日子,餘國梁利用空閑時間做模型。在與自己不斷對話的過程中,他悟到了體育比賽與做模型的相似之處。

一是收集資料的重要性。做模型的第一步是大範圍收集資料,并仔細分辨、作取舍;而體育也是如此,需要掌握對手的資料,以及自己隊員的情況。餘國梁說,那次比賽失利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收集資料上沒做好。

二是結構比細節重要。做模型要确立身體結構的比例關系,整體比例如果不對,細節上再追求完美也是無用功。體育亦然,每個子產品都很重要,除了訓練,還有後勤出入口、醫療保障、薪資待遇、技術安排等。教練團隊的分工也很重要,體能教練、技術教練、戰術教練、隊醫,應該平衡好關系。

餘國梁說,開辟“第二領域”的愛好能讓自己從當下工作中暫時“跳出來”。

“在一個學科鑽久了,容易出現瓶頸,看不到自己的問題。但當你轉向其他愛好,暫時抽離出來,反過來再看本職工作時就能找到好的解決辦法。”餘國梁說。

體育帶給學生自信和智慧

如今,年過不惑的餘國梁仍是講師,他對科研和職稱的态度是“順其自然”,對自己的定位則永遠是一名老師。“跟學生在一起時,你的一句話、一個行為都能影響到他們。為人師表就是老師價值的一個展現。”

他開設的“橄榄球基礎”課特别受學生歡迎,常常在預選期就爆滿,一課難求。但他也曾對教學感到迷茫。

傳統的體育課是有些枯燥的。比如傳球,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完技術後,學生兩人一組,一遍遍反複練習傳球。餘國梁一直在追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給學生上每節課的目标是什麼?

受益于做模型過程中的思考,餘國梁不斷改進和豐富課堂内容,将各種小遊戲融入橄榄球規則,讓學生更喜歡上課,同時将橄榄球規則掌握得更好。

有些學生自認沒有運動天賦,不夠自信,餘國梁告訴他們:“橄榄球是團隊項目,每個位置都需要不同類型的人。你也許不是跑得最快、力量最大、耐力最好的,隻需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做到最好。”

在他看來,體育比拼的不隻是體力,更是智慧。橄榄球講究“四兩撥千斤”,即便是“小瘦猴”,面對“大塊頭”時也有制勝方法——利用慣性原理,在奔跑時适時改變方向,讓對方刹不住。餘國梁希望學生能把體育帶給他們的自信和智慧,運用到未來幾十年的人生中。

除了上課,餘國梁還将心力傾注于校園橄榄球俱樂部,他想為農大的孩子們創造“體育社交”的氛圍,讓大學生在看電影、吃串和劇本殺之外,擁有不一樣的社交方式。在他任職的十幾年間,橄榄球俱樂部從不到10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人。

利用自己的美術特長,餘國梁還為每支橄榄球小隊設計了能傳達團隊文化的吉祥物和LOGO。有了文化載體,隊員們就有了歸屬感。他還親手設計比賽的海報、獎杯等,為校園橄榄球比賽增添一抹風采。

談起自己的學生,餘國梁如數家珍。“有一名女生,大學時上過我的生物仿真模型課程,現在兼職畫博物畫,其作品已經被很多出版物收錄。還有一名化學專業的男生,接觸橄榄球俱樂部後,特别喜歡打球,即便腿部受傷,康複後還要回來打球。他第一次考研因發燒沒考上,第二次成功了,超過分數線50多分。”餘國梁笑得很開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