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亞洲杯女單決賽,王曼昱4-0戰勝隊友孫穎莎,首奪亞洲杯冠軍。但奪冠賽後王曼昱接受采訪時,現場球迷仍然瘋狂呼喊孫穎莎,王曼昱表示:“這麼多天大家來現場支援自己喜歡的球員,也是非常辛苦,希望大家多多保護自己的嗓子。”
這場比賽,王曼昱從始至終都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因為現場孫穎莎的粉絲熱情高漲,對比賽的幹擾聲此起彼伏。即使在王曼昱接受采訪時表達了不失風度的提醒後,球迷依然高喊“孫穎莎你最棒”。這無疑是對運動員、裁判和競技規則的不尊重。
孫穎莎參與的比賽多次出現觀衆幹擾比賽的情況。2024年巴黎奧運會乒乓球女單決賽,老将陳夢戰勝孫穎莎奪得金牌。但現場喝倒彩聲不斷,有的觀衆大喊退票,甚至有人對陳夢豎中指,口吐“芬芳”。
今年元旦,在中國乒乓球超級聯賽女子團體決賽的競技場上,孫穎莎與王曼昱這兩位國手對壘,全場都是為孫穎莎呐喊的聲音。在王曼昱準備發球的瞬間,粉絲不斷地制造嘈雜進行幹擾,王曼昱不得不暫停比賽程序和孫穎莎面對面展開交流。待王曼昱第二次嘗試發球時,整個場館再度被“野哨”聲填滿。最終,在全場近乎失控的情況下,裁判長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将目前比分改判為1比1,雙方重新進行第三個球的争奪。
從孫穎莎參加的這幾場比賽的結果來看,孫穎莎實力尚存欠缺,大白話講就是“輸得一點也不冤”。23日的亞洲杯女單決賽,王曼昱戰勝孫穎莎的4局比賽,比分分别是11-5、11-9、11-6、11-6。比分并不膠着,王曼昱可以說赢得幹淨利落;2024年巴黎奧運會也是如此,陳夢以4-2擊敗孫穎莎,6局比分為:11-7,6-11,12-10,4-11,11-8,11-4,從中也能看出孫穎莎相比陳夢,在實力上有一定差距。
當然,也存在另外一種情況,即一個人真有冠軍的實力,但在臨場發揮時出現失常,這在學生考試時也屢見不鮮。對輸赢成敗,無論是本人還是粉絲,都應以平常心看待,要尊重對手,尊重裁判,尊重規則。
然而兩場比賽的賽後,明明是孫穎莎輸了,粉絲對獲勝者不但不祝賀,反而一個勁地貶低,這正是錯誤體育競技觀的折射,是對公平公正的社會價值觀的颠倒。
因為顔值、行為等原因,粉絲喜歡某位明星無可厚非,畢竟“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但體育明星與娛樂圈有巨大差異:體育競技是規則制約下的嚴肅比賽,以實力定輸赢。而運動員個人以及所在團體的成績、榮譽,是其在競技體育中的立身之本。孫穎莎打球時就喝彩,對手打球時就噓聲幹擾;孫穎莎得勝就祝賀,對手得勝就言行不遜。這種影響運動員現場發揮的行為,既影響運動場所的文明秩序,踐踏道德底線,又損害社會公平正義。
從這幾場比賽看,粉絲一邊倒支援孫穎莎,即使輸了,也為她鳴不平,這種現象反映出的是不正常的飯圈文化。
飯圈文化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以偶像崇拜為核心的青年亞文化現象,主要指圍繞體育和娛樂明星、偶像團體或虛拟偶像等,形成粉絲社群及其獨特的組織模式、行為規範和價值觀。
飯圈文化對體育和文化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比如粉絲通過觀看比賽、購買專輯、衆籌應援等方式進行“愛的供養”,形成“為愛發電”的消費模式,帶動娛樂産業、品牌代言、周邊産品等商業鍊條的發展。
但目前飯圈文化畸形發展的傾向更值得關注。
一是帶來網絡暴力,為維護偶像,部分粉絲對批評者發起人肉搜尋、惡意舉報或群體圍攻。比如,2020年2月,因為某位寫手在同人文(編者注:即擁有相同興趣、志向的個人或者團體所創作的文學)網站AO3釋出的一篇文章,将肖戰塑造成一名女性,并插圖肖戰女裝畫像。有粉絲認為這篇将肖戰“女化”的文章“侮辱”了肖戰,由此引發了其唯粉的強烈抵制。
二是帶來非理性消費,出現未成年人借貸追星、重複購買數字專輯等亂象。
三是輿論操控,控評、刷熱搜等行為幹擾公共話題讨論,削弱網絡空間的資訊真實性。
四是價值觀扭曲,過度強調“資料至上”“顔值即正義”等,影響青少年正确價值觀的養成。
當人對某個人或物産生過分的喜愛,對牽涉其中的判斷必會失之偏頗,而内心的天平一旦傾斜,就會導緻“看什麼都是歪的”,這是畸形飯圈文化的症結所在。
内心的天平歪了,有時并非因為不知公平正義為何物,而是利益驅使所緻。
畸形的飯圈文化,背後有深層次的利益關聯,比如平台、經紀公司通過“虐粉”(制造危機感)刺激消費。從2021年起,網信辦開展“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打擊誘導集資、網絡暴力、刷量控評等行為,取消明星榜單、限制選秀節目等,取得一定成效。
要看到,飯圈文化“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想要治理飯圈亂象,既要久久為功,也要“打蛇打七寸”,要針對明星和粉絲的非正常“連接配接”下手,要在網絡上按圖索骥,揪出幕後支撐力量,依法予以嚴懲。從根本上說,飯圈文化是數字經濟時代粉絲情感、資本運作和網際網路技術交織的産物,它既是青年群體尋求認同與歸屬感的視窗,也因極端化行為成為新的社會治理挑戰。
引導飯圈文化,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強化監管手段,平衡文化活力與社會責任,最終使其向着理性、健康的方向發展。(大衆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