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歌舞、遊神、社火走紅,傳遞了怎樣的信号?

作者:解筱文
英歌舞、遊神、社火走紅,傳遞了怎樣的信号?

最近兩年,英歌舞日漸風靡,還波及全球,影響深遠,被稱為“中華戰舞”“中華街舞”。

英歌舞是漢族舞蹈形式之一,現今流行于廣東潮汕地區及福建漳州等地區,是一種糅合南派國術、戲劇等地方藝術為一體的民間廣場舞蹈,動作粗犷有力,節奏明快熱烈,充分展現了中國人勤勞、勇敢、樂觀的精神風貌。

今年以來,英歌舞這股火勁更甚,雖然現在不是最火的時候,但依然熱度不減。

近日,廣東汕頭一名叫莊恩琪的5歲小女孩遇上當地英歌隊巡遊表演,她手拿英歌槌與演員大方互動腳下跳着,精氣神完全拿捏到位,嘴上“吼”着,英氣十足,感染了衆多網友。

在英歌舞歡騰的時候,遊神活動也毫不遜色,極為火爆。

英歌舞、遊神、社火走紅,傳遞了怎樣的信号?

遊神又稱“迎神”,是指模仿神明巡遊的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流行于東南沿海一帶,以閩、粵最盛。遊神活動通常選擇在新年等喜慶節日、或是諸神壽誕之日進行,屆時人們到神廟裡将行身神像請進神轎裡,然後擡出廟宇遊境,接受群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裡,保佑全境平安。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扛起神像“遊神”,傳承這項民俗。今年春節最火男團莫過于福建的“世子天團”,連央媒都忍不住為它打call。

南方民俗火熱的同時,北方社火也異常火爆起來,各地社火強勢出圈。

在社火表演中,人們會扮演各種角色,進行歌舞、雜技、戲曲等表演。社火的表演形式豐富多彩,如踩高跷、耍獅、扭秧歌、跑旱船、鐵芯子、打鐵花、耍腰鼓、騎竹馬等。表演不僅具有觀賞性,更具有參與性和互動性,讓人們在歡樂的氛圍中感受到節日的氛圍和民族的團結。

英歌舞、遊神、社火走紅,傳遞了怎樣的信号?

今年,特别是甘肅蘭州永登牛站的社火全網爆紅,醉關公“小林子”身穿金龍袍,手握九斤重的大刀,腳踏兩米二的高跷,“嘴吹酒瓶身不倒,大步流星掄長刀”,成為整個春節的網絡熱點,把中國龍年賀歲推上一個全民狂歡的新高度。

英歌舞、遊神、社火等民俗走紅,今天人們表現出的對古老文化習俗的傳承和無比的自信,令人深感欣慰。

曾幾何,無論是英歌舞,還是遊神、社火,以及其他更多的民俗文化活動,被定義為“封建迷信”的産物。

以前,一談起這些,往往更多被扣上一頂“封建迷信”“封建糟粕”的大帽子。但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西方進入中國的萬聖節、平安夜、聖誕節、平安夜等等活動,卻始終披着合法的外衣大行其道。它們為什麼就不是“迷信”,怎麼就不是“糟粕”?還在很多人心中顯得如此高端大氣上檔次。

英歌舞、遊神、社火走紅,傳遞了怎樣的信号?

好在這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大國自信不斷增強,中國人對傳統民俗的認知發生了很大改變。人們對英歌舞、遊神、社火等民俗文化、非遺文化的喜愛之情重新煥發,特别是年輕人廣泛熱衷參與這樣的“封建迷信”活動。

參加這些活動,不僅是人們對神明的崇敬與祈福,更是對傳統文化和鄉土情感的傳承與展現。這就是一種莫大的時代進步,一種難得的心靈回歸。

這說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熱愛與日俱增,渴望從民俗中找到身份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

期望中國民俗文化以豐富的内涵、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曆史底蘊,重新煥發出活力與光彩。

這是一個民族永久的文化記憶。

解筱文:戰略學者。主評時政、商業、鐵路、文化。微信公衆号:zgmjply(評論員解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