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志願軍副司令帶12萬人突然消失,美軍查明後,果斷撤走5艘航母

作者:有曆史

志願軍前後出現過7位副司令,分别是鄧華、韓先楚、洪學智、陳赓、宋時輪、楊得志、楊勇。

哪位副司令表現最搶眼?筆者一家之言,認為是首位副司令鄧華。

鄧華上将在北韓戰場功勞多矣,本篇主要講一講大家很少注意到的一件大事,此事要從四瓶茅台酒說起。

一、籠罩彭總三年的陰雲

1952年12月15日,鄧華從國内重返位于桧倉裡的志願軍總部。當晚大雪紛飛,寒流降臨。志願軍上司們齊聚作戰室開會,鄧華從挎包裡拿出來四瓶茅台酒,說是周總理送給志司首長們的新年禮物。

志願軍副司令楊得志說:“把這酒留着,等我們打一個大勝仗的時候再喝。”

鄧華說酒不是關鍵,他帶來毛主席關于目前嚴峻形勢的重要訓示:防美軍在我軍後側進行兩栖登陸。

志願軍副司令帶12萬人突然消失,美軍查明後,果斷撤走5艘航母

這頓時使空氣凝重起來。

自志願軍1950年10月入朝以來,防止美軍将仁川登陸重演一次的擔憂,就一直沒有消除。

1950年10月8日,志願軍準備入朝還未出動之際,彭總在沈陽與北韓内務相樸一禹會談時,就接到來自金日成的提醒,請志願軍入朝後首先派出3個師開到北韓東海岸的元山、鹹興,和西海岸清川江口的安州,以防美軍再次登陸。

北韓人民軍崩盤的慘劇使彭總格外重視,也使彭總這條弦崩的特别緊,這種情緒進而影響到志司高層,在後來的三年中,不僅彭總一直被這片陰雲籠罩,志願軍情報部門還連連發生了5次關于美軍要發起登陸的誤報和誤判。

第一次誤報發生在1950年10月21日,也就是我軍入朝第三天,鄧華領銜志願軍十三兵團諸上司,向彭總并毛主席發電報稱:美軍已于1950年10月20日在新安州登陸,并悉還有在鐵山登陸的企圖。

大家看圖,這兩個地方都在北韓西海岸,位于我軍後方。鄧華建議軍委趕緊調一個軍到安東地區以防萬一。後來查實,這是情報部門誤報。但為確定志願軍後路安全,中央軍委還是緊急調六十六軍部署到新義州一線。

第二次誤報發生于一周之後。彭總從美國無線電廣播中聽說5萬美軍将在東海岸的元山登陸,後查實系誤判。但毛主席再次同意志願軍請求,把九兵團前運到吉林梅河口。

第三次誤判發生于1951年4月第五次戰役。當時彭總又誤信一些情報,認為美軍屢遭打擊,企圖在我後側大舉登陸,一舉扭轉被動。為了搶占先機,彭總不顧我軍尚未完成戰役準備,提前發動第五次戰役。第六十四軍軍長曾思玉回憶說,部隊還沒進入攻擊位置,炮兵還沒到達陣地,十九兵團就下令發起進攻,他給楊得志司令打電話請緩一天,楊得志叫他不要說了。直接原因就是怕美軍後方登陸。

這次誤報的直接原因,是李奇微故意放風,說要把駐紮在日本的美軍調到北韓,還讓海軍從釜山港開出,在仁川海域活動。也就是說,美軍進行了戰略欺騙。

效果多少有一些,志願軍進攻發起的比較倉促,東線九兵團還留了一個軍防守元山。

第四次誤判不久之後就發生了。第五次戰役剛剛結束,總參就接到前方報告,說發現元山海域有美軍活動。雖經聶榮臻判斷不大可能是登陸,但軍委還是決定把楊成武二十兵團前開,為前線增兵。

第五次誤判系從蘇聯方面傳來。1951年9月上旬,蘇聯報稱,美軍為報複志願軍第五次戰役,決定同時從北韓東西兩面海岸,投入5個師的兵力,進行兩栖登陸。這次顯然也是美軍的戰略欺騙。

二、美軍登陸是真是假

大家都知道,直到北韓停戰,美軍并沒有進行兩栖登陸作戰,那為何我方會連續五次發生誤報誤判呢?

是我軍情報部門能力不行,還是志願軍高層心态的問題呢?筆者認為是後者。

彭總說過一段話:“我打了一輩子仗,從來沒有害怕過,可是當志願軍越過三八線一直打到三七線後,我環顧前後左右,确實非常害怕。當時倒不是考慮我個人的安然,而是眼看着幾十萬中朝軍隊處在敵人攻勢的情況下,真是害怕的很。我幾天幾夜睡不好,總想應該如何擺脫這種困境。”

志願軍越往南走,彭總這種擔憂越大。

到底是不是反應過度呢?這難很難說,因為美軍的确準備了足夠的海空軍力量,如果美軍願意,随時有可能發動第二次仁川式的登陸行動,切斷我軍後方。

都有什麼力量呢?

主要是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還有一些雜毛仆從國的海軍艦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77特混部隊,不一一列舉了。核心武器平台是3艘航母,普林斯頓号、好人查理号、拳師号,還有1艘戰列艦,2艘重型巡洋艦,18艘驅逐艦。主要在北韓東海岸活動。

這支特混部隊靠近北韓和蘇聯邊界,除了威脅中朝聯軍,還肩負着監視蘇聯海軍動向的任務。

第二部分是95特混部隊,2艘航母,西西裡号,光榮号。前者美國的,後者是美國頭号盟友英國的。其他艦隻83艘,主要是狗腿國家的船。這部分力量主要在北韓西海岸,大多數時間在黃海海面活動,用意不言而喻。

第三部分是美軍90兩栖登陸部隊。差別于上面兩部分力量,這個部隊主要是送軍隊上岸的。細節就不展開說了。仁川登陸就是這支部隊幹的,美軍69450人、車輛裝備7000多台,都是他們送上岸的。

第二次戰役中,從宋時輪九兵團鐵錘之下,把敗殘美軍從興南港運走的也是這支部隊,那次美軍在短短幾天内運走20多萬戰鬥部隊和非軍事人員,17500台車輛裝備和35萬噸貨物,令志願軍望洋興歎。

美軍也不全是戰略欺騙,第五次戰役之後,美軍無論如何無法突破志願軍防線,即使打垮了180師,卻在随後的鐵原阻擊戰中被志願軍迎頭一棍打得有點懵。

看熱鬧的都覺得志願軍最終撤出鐵原而美軍占領該地,但懂行的都知道,志願軍是主動撤出,帶着有利的防守态勢。美軍則是付出慘重傷亡才占領了空城。

志願軍副司令帶12萬人突然消失,美軍查明後,果斷撤走5艘航母

是以範佛裡特和李奇微想通過後方登陸計劃,搞亂志願軍陣腳。美軍第8集團軍曾經制定過兩個登陸計劃,但李奇微一個也沒同意。

理由很現實,李奇微是一個客觀冷靜的人,從不輕視敵人,他認為就算成功登陸了,也會陷入志願軍強大兵力的包圍和反攻,他們的戰鬥力可不是當年的北韓人民軍能比的。

美軍高層一直把投放原子彈和後方登陸作為最大的牌捏在手裡,遲遲沒敢打出來。

三、消失的鄧華和12萬大軍

1952年冬天,美軍偵察情報部門突然發現一個令人吃驚的事實,無論是從截獲的志願軍無線電信号中,還是一線偵察人員了解的情況,以往志願軍出現率最高的副司令鄧華,已經消失了很久。

更令美軍憂心的是,以往經常出現的志願軍主力部隊,有4個軍的番号消失了……

美軍打仗有一個特點,不怕對面志願軍變多,就怕突然變少。這群善于僞裝善于夜間運動的軍隊,一旦開到美軍不知道的地方,就會制造出可怕的後果。

鄧華去哪了呢?哪4個軍的番号消失了?

鄧華之前出現率确實高,前五次戰役都參與了指揮,美軍通過俘虜之口早就知道了這位副司令的威名。開啟停戰談判後,鄧華屢赴開城和美國人唇槍舌戰。

鄧華的特點與彭總迥異,他既能指揮作戰,有軍人的剽悍;又能保持審慎細緻的作風,尤其與美國人談判時,一不被美方的無賴和蠻橫所吓倒,二不被他們的語言把戲迷惑,三又能精中掐中美國人的底線和要害,反應非常快,思路非常靈活,是一個十分難纏的談判對手,令美國人頗為頭疼。

這一點,連一同參加談判的李克農(時任外交部副部長、軍委情報部長)都十分佩服。

1952年12月初,鄧華回京述職,向毛主席寫了一份目前形勢的報告,分析了北韓走勢。要麼就此停戰,要麼繼續打。打也有兩種方式,一是就目前的防守情況,小打小鬧,打個不停。另一種就是美國人撕破臉繼續大打,在我軍側後方進行登陸作戰。

關于登陸作戰,鄧華也分析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小登,戰術性的,作為正面戰線的輔助,意義不大。第二種是大登,像仁川登陸一下,用大兵力切斷我後方。

毛主席看後,立即引發高度警惕。

志願軍副司令帶12萬人突然消失,美軍查明後,果斷撤走5艘航母

鄧華的分析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前彭總忙于軍務,并沒有對反登陸作戰進行過詳細的分析。

之前軍委作戰部也對美軍登陸作過預測,時任作戰部長張震也以嚴細著稱,張震主持撰寫的預判報告認為,美軍在我後方可能有7個登陸點,但大部分地區中朝聯軍都有嚴密防範,問題不大。

鄧華的分析基本上巅覆了張震的看法,認為我們不能太樂觀,對敵人登陸的方向和可能性,我們不能做排除法,而是要做列舉法。登不登,怎麼登,主動權在敵人,誰能說得準?隻有把每個登陸點可能出現的情況列舉出來,我們才好預作防範。

世間高手,在普通人看來都高的無法企及,但高手與高手也是有差别的,在最高深的境界,可能差别就那麼一絲絲,就是這一絲絲的差距,決定了高手的段位。

毛主席欣賞的就是鄧華這種超出常人的嚴謹。

1951年12月7日,毛主席召見鄧華,不僅全部同意鄧華的判斷,還加了碼。這就是著名的“三個肯定”:

可以肯定敵人會登陸,肯定要從西海岸登陸,肯定在清川江口至漢川間登陸。

會見當日,鄧華思想上受到不小的震撼。

毛主席的判斷,不僅遠高于作戰部的判斷,還高于鄧華的判斷。

志願軍副司令帶12萬人突然消失,美軍查明後,果斷撤走5艘航母

無論是張震寫的報告還是鄧華的報告,預判美軍登陸地點都比較靠南,清川江口和漢川之間偏西偏北,是中朝聯軍防守極為嚴密的地方,韓先楚已在那裡經營了一年之久,有一定海防基礎。

那是毛主席判斷錯了嗎?

錯不錯不知道,鄧華帶着周總理當場送給他的四瓶茅台酒,星夜傳回北韓前線,和彭總等人商議之後,就像美軍偵察到的情況一樣,帶着幾個軍悄悄撤離防線,來到了西海岸。

幹什麼呢?

修建水泥工事,部署炮兵,在沿海設定雷場,進行反機降、反登陸作戰訓練……

全是一些細碎、繁瑣、沒有什麼突出亮點的戰備工作,我們就不展開細說了。

楊迪回憶說,鄧華一到西海岸指揮所接替韓先楚,就立即把海防工作提高了一個等次,一來他的級别不一樣,志願軍第一副司令,比專司作戰指揮的韓先楚略高一些;二來帶着毛主席的指令來的,萬事必須做到第一流标準,絕不能有任何差池。

鄧華帶着參謀們一個軍一個軍地勘察、調研、了解,催促他們在一兩個月之内把部隊推到位,把工程搞起來。

鄧華帶走的其實不止四個軍,其實還有十六軍和剛從國内開上來的五十四軍,隻不過這兩個軍與美軍接觸的少,不像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和五十軍這12萬大軍,把美軍打出肌肉記憶了,美軍對他們關注的更多。

從多方面資料看,毛主席的預判可能确實沒有太多敵情依據,但我們說,偉人的部署不僅沒有錯,而且是具有相當戰略高度、一舉兩得的戰略措置。

怎麼講呢?

第一,西海岸防登陸,雖然真正爆發大戰的可能性不大,但這是我軍的唯一命門,如果美軍真的不惜一切代價投入陸海空重兵,在這裡能拼死一戰,我軍防登陸兵力不足,極有可能會被美軍突入我軍後方,不僅平壤城要陷落,我頂在三八線的數十萬大軍将進退失據。

這一招,與投擲原子彈一樣,都是平時不敢用、一旦用了之後會産生奇效的戰略招數。

是以,甯可備而不用,不可不備被襲。保底的手段必須有!

1953年戰局之是以越來越平穩,越來越掀不起大浪,西海岸做的功課功不可沒。

志願軍副司令帶12萬人突然消失,美軍查明後,果斷撤走5艘航母

第二,西海岸防登陸,不僅有效遮蔽了來自海上的威脅,還給北韓腹地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保證。東西兩邊海防工程都有大量高射炮部隊,尤以西海岸為多。

連綿南北的高炮群,使美軍飛機不敢再輕易進入北北韓轟炸,我軍的後勤交通線得以保證安全,比米格走廊的作用還大。從鴨綠江到三八線前線修成了三條交通線,我軍後勤部隊的汽車大白天也敢大規模前運。到金城以南反擊戰打響之時,我軍前線屯積的物資已足夠一線部隊吃用幾個月,大批蘇制武器源源不斷運到前方,之前的“七天攻勢”早已不複存在,“缺糧病”“缺炮病”不治而愈,李奇微琢磨出的那套所謂的“磁性戰術”也無所施其技。

停戰前,我志願軍已逐漸恢複大量殲敵的信心和技術底氣。

世間萬事萬物都不是孤立的,戰争中尤其如此。

西海岸大規模工事逐漸修築起來,美軍很快偵察到真實情況,得知鄧華原來悄悄去幹了這麼大的事,美軍也識趣地徹底放棄了第二次仁川登陸的想法,不甘心地把圍繞在外海、時刻準備給半島來一下子的五艘海上巨獸撤回了海軍基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