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志愿军副司令带12万人突然消失,美军查明后,果断撤走5艘航母

作者:有历史

志愿军前后出现过7位副司令,分别是邓华、韩先楚、洪学智、陈赓、宋时轮、杨得志、杨勇。

哪位副司令表现最抢眼?笔者一家之言,认为是首位副司令邓华。

邓华上将在朝鲜战场功劳多矣,本篇主要讲一讲大家很少注意到的一件大事,此事要从四瓶茅台酒说起。

一、笼罩彭总三年的阴云

1952年12月15日,邓华从国内重返位于桧仓里的志愿军总部。当晚大雪纷飞,寒流降临。志愿军领导们齐聚作战室开会,邓华从挎包里拿出来四瓶茅台酒,说是周总理送给志司首长们的新年礼物。

志愿军副司令杨得志说:“把这酒留着,等我们打一个大胜仗的时候再喝。”

邓华说酒不是关键,他带来毛主席关于当前严峻形势的重要指示:防美军在我军后侧进行两栖登陆。

志愿军副司令带12万人突然消失,美军查明后,果断撤走5艘航母

这顿时使空气凝重起来。

自志愿军1950年10月入朝以来,防止美军将仁川登陆重演一次的担忧,就一直没有消除。

1950年10月8日,志愿军准备入朝还未出动之际,彭总在沈阳与朝鲜内务相朴一禹会谈时,就接到来自金日成的提醒,请志愿军入朝后首先派出3个师开到朝鲜东海岸的元山、咸兴,和西海岸清川江口的安州,以防美军再次登陆。

朝鲜人民军崩盘的惨剧使彭总格外重视,也使彭总这条弦崩的特别紧,这种情绪进而影响到志司高层,在后来的三年中,不仅彭总一直被这片阴云笼罩,志愿军情报部门还连连发生了5次关于美军要发起登陆的误报和误判。

第一次误报发生在1950年10月21日,也就是我军入朝第三天,邓华领衔志愿军十三兵团诸领导,向彭总并毛主席发电报称:美军已于1950年10月20日在新安州登陆,并悉还有在铁山登陆的企图。

大家看图,这两个地方都在朝鲜西海岸,位于我军后方。邓华建议军委赶紧调一个军到安东地区以防万一。后来查实,这是情报部门误报。但为确保志愿军后路安全,中央军委还是紧急调六十六军部署到新义州一线。

第二次误报发生于一周之后。彭总从美国无线电广播中听说5万美军将在东海岸的元山登陆,后查实系误判。但毛主席再次同意志愿军请求,把九兵团前运到吉林梅河口。

第三次误判发生于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当时彭总又误信一些情报,认为美军屡遭打击,企图在我后侧大举登陆,一举扭转被动。为了抢占先机,彭总不顾我军尚未完成战役准备,提前发动第五次战役。第六十四军军长曾思玉回忆说,部队还没进入攻击位置,炮兵还没到达阵地,十九兵团就下令发起进攻,他给杨得志司令打电话请缓一天,杨得志叫他不要说了。直接原因就是怕美军后方登陆。

这次误报的直接原因,是李奇微故意放风,说要把驻扎在日本的美军调到朝鲜,还让海军从釜山港开出,在仁川海域活动。也就是说,美军进行了战略欺骗。

效果多少有一些,志愿军进攻发起的比较仓促,东线九兵团还留了一个军防守元山。

第四次误判不久之后就发生了。第五次战役刚刚结束,总参就接到前方报告,说发现元山海域有美军活动。虽经聂荣臻判断不大可能是登陆,但军委还是决定把杨成武二十兵团前开,为前线增兵。

第五次误判系从苏联方面传来。1951年9月上旬,苏联报称,美军为报复志愿军第五次战役,决定同时从朝鲜东西两面海岸,投入5个师的兵力,进行两栖登陆。这次显然也是美军的战略欺骗。

二、美军登陆是真是假

大家都知道,直到朝鲜停战,美军并没有进行两栖登陆作战,那为何我方会连续五次发生误报误判呢?

是我军情报部门能力不行,还是志愿军高层心态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是后者。

彭总说过一段话:“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害怕过,可是当志愿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三七线后,我环顾前后左右,确实非常害怕。当时倒不是考虑我个人的安然,而是眼看着几十万中朝军队处在敌人攻势的情况下,真是害怕的很。我几天几夜睡不好,总想应该如何摆脱这种困境。”

志愿军越往南走,彭总这种担忧越大。

到底是不是反应过度呢?这难很难说,因为美军的确准备了足够的海空军力量,如果美军愿意,随时有可能发动第二次仁川式的登陆行动,切断我军后方。

都有什么力量呢?

主要是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还有一些杂毛仆从国的海军舰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77特混部队,不一一列举了。核心武器平台是3艘航母,普林斯顿号、好人查理号、拳师号,还有1艘战列舰,2艘重型巡洋舰,18艘驱逐舰。主要在朝鲜东海岸活动。

这支特混部队靠近朝鲜和苏联边界,除了威胁中朝联军,还肩负着监视苏联海军动向的任务。

第二部分是95特混部队,2艘航母,西西里号,光荣号。前者美国的,后者是美国头号盟友英国的。其他舰只83艘,主要是狗腿国家的船。这部分力量主要在朝鲜西海岸,大多数时间在黄海海面活动,用意不言而喻。

第三部分是美军90两栖登陆部队。区别于上面两部分力量,这个部队主要是送军队上岸的。细节就不展开说了。仁川登陆就是这支部队干的,美军69450人、车辆装备7000多台,都是他们送上岸的。

第二次战役中,从宋时轮九兵团铁锤之下,把败残美军从兴南港运走的也是这支部队,那次美军在短短几天内运走20多万战斗部队和非军事人员,17500台车辆装备和35万吨货物,令志愿军望洋兴叹。

美军也不全是战略欺骗,第五次战役之后,美军无论如何无法突破志愿军防线,即使打垮了180师,却在随后的铁原阻击战中被志愿军迎头一棍打得有点懵。

看热闹的都觉得志愿军最终撤出铁原而美军占领该地,但懂行的都知道,志愿军是主动撤出,带着有利的防守态势。美军则是付出惨重伤亡才占领了空城。

志愿军副司令带12万人突然消失,美军查明后,果断撤走5艘航母

所以范佛里特和李奇微想通过后方登陆计划,搞乱志愿军阵脚。美军第8集团军曾经制定过两个登陆计划,但李奇微一个也没同意。

理由很现实,李奇微是一个客观冷静的人,从不轻视敌人,他认为就算成功登陆了,也会陷入志愿军强大兵力的包围和反攻,他们的战斗力可不是当年的朝鲜人民军能比的。

美军高层一直把投放原子弹和后方登陆作为最大的牌捏在手里,迟迟没敢打出来。

三、消失的邓华和12万大军

1952年冬天,美军侦察情报部门突然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无论是从截获的志愿军无线电信号中,还是一线侦察人员了解的情况,以往志愿军出现率最高的副司令邓华,已经消失了很久。

更令美军忧心的是,以往经常出现的志愿军主力部队,有4个军的番号消失了……

美军打仗有一个特点,不怕对面志愿军变多,就怕突然变少。这群善于伪装善于夜间运动的军队,一旦开到美军不知道的地方,就会制造出可怕的后果。

邓华去哪了呢?哪4个军的番号消失了?

邓华之前出现率确实高,前五次战役都参与了指挥,美军通过俘虏之口早就知道了这位副司令的威名。开启停战谈判后,邓华屡赴开城和美国人唇枪舌战。

邓华的特点与彭总迥异,他既能指挥作战,有军人的剽悍;又能保持审慎细致的作风,尤其与美国人谈判时,一不被美方的无赖和蛮横所吓倒,二不被他们的语言把戏迷惑,三又能精中掐中美国人的底线和要害,反应非常快,思路非常敏捷,是一个十分难缠的谈判对手,令美国人颇为头疼。

这一点,连一同参加谈判的李克农(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军委情报部长)都十分佩服。

1952年12月初,邓华回京述职,向毛主席写了一份当前形势的报告,分析了朝鲜走势。要么就此停战,要么继续打。打也有两种方式,一是就目前的防守情况,小打小闹,打个不停。另一种就是美国人撕破脸继续大打,在我军侧后方进行登陆作战。

关于登陆作战,邓华也分析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小登,战术性的,作为正面战线的辅助,意义不大。第二种是大登,像仁川登陆一下,用大兵力切断我后方。

毛主席看后,立即引发高度警惕。

志愿军副司令带12万人突然消失,美军查明后,果断撤走5艘航母

邓华的分析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前彭总忙于军务,并没有对反登陆作战进行过详细的分析。

之前军委作战部也对美军登陆作过预测,时任作战部长张震也以严细著称,张震主持撰写的预判报告认为,美军在我后方可能有7个登陆点,但大部分地区中朝联军都有严密防范,问题不大。

邓华的分析基本上巅覆了张震的看法,认为我们不能太乐观,对敌人登陆的方向和可能性,我们不能做排除法,而是要做列举法。登不登,怎么登,主动权在敌人,谁能说得准?只有把每个登陆点可能出现的情况列举出来,我们才好预作防范。

世间高手,在普通人看来都高的无法企及,但高手与高手也是有差别的,在最高深的境界,可能差别就那么一丝丝,就是这一丝丝的差距,决定了高手的段位。

毛主席欣赏的就是邓华这种超出常人的严谨。

1951年12月7日,毛主席召见邓华,不仅全部同意邓华的判断,还加了码。这就是著名的“三个肯定”:

可以肯定敌人会登陆,肯定要从西海岸登陆,肯定在清川江口至汉川间登陆。

会见当日,邓华思想上受到不小的震撼。

毛主席的判断,不仅远高于作战部的判断,还高于邓华的判断。

志愿军副司令带12万人突然消失,美军查明后,果断撤走5艘航母

无论是张震写的报告还是邓华的报告,预判美军登陆地点都比较靠南,清川江口和汉川之间偏西偏北,是中朝联军防守极为严密的地方,韩先楚已在那里经营了一年之久,有一定海防基础。

那是毛主席判断错了吗?

错不错不知道,邓华带着周总理当场送给他的四瓶茅台酒,星夜返回朝鲜前线,和彭总等人商议之后,就像美军侦察到的情况一样,带着几个军悄悄撤离防线,来到了西海岸。

干什么呢?

修建水泥工事,部署炮兵,在沿海设置雷场,进行反机降、反登陆作战训练……

全是一些细碎、繁琐、没有什么突出亮点的战备工作,我们就不展开细说了。

杨迪回忆说,邓华一到西海岸指挥所接替韩先楚,就立即把海防工作提高了一个等次,一来他的级别不一样,志愿军第一副司令,比专司作战指挥的韩先楚略高一些;二来带着毛主席的命令来的,万事必须做到第一流标准,绝不能有任何差池。

邓华带着参谋们一个军一个军地勘察、调研、了解,催促他们在一两个月之内把部队推到位,把工程搞起来。

邓华带走的其实不止四个军,其实还有十六军和刚从国内开上来的五十四军,只不过这两个军与美军接触的少,不像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和五十军这12万大军,把美军打出肌肉记忆了,美军对他们关注的更多。

从多方面资料看,毛主席的预判可能确实没有太多敌情依据,但我们说,伟人的部署不仅没有错,而且是具有相当战略高度、一举两得的战略措置。

怎么讲呢?

第一,西海岸防登陆,虽然真正爆发大战的可能性不大,但这是我军的唯一命门,如果美军真的不惜一切代价投入陆海空重兵,在这里能拼死一战,我军防登陆兵力不足,极有可能会被美军突入我军后方,不仅平壤城要陷落,我顶在三八线的数十万大军将进退失据。

这一招,与投掷原子弹一样,都是平时不敢用、一旦用了之后会产生奇效的战略招数。

所以,宁可备而不用,不可不备被袭。保底的手段必须有!

1953年战局之所以越来越平稳,越来越掀不起大浪,西海岸做的功课功不可没。

志愿军副司令带12万人突然消失,美军查明后,果断撤走5艘航母

第二,西海岸防登陆,不仅有效遮蔽了来自海上的威胁,还给朝鲜腹地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保证。东西两边海防工程都有大量高射炮部队,尤以西海岸为多。

连绵南北的高炮群,使美军飞机不敢再轻易进入北朝鲜轰炸,我军的后勤交通线得以保证安全,比米格走廊的作用还大。从鸭绿江到三八线前线修成了三条交通线,我军后勤部队的汽车大白天也敢大规模前运。到金城以南反击战打响之时,我军前线屯积的物资已足够一线部队吃用几个月,大批苏制武器源源不断运到前方,之前的“七天攻势”早已不复存在,“缺粮病”“缺炮病”不治而愈,李奇微琢磨出的那套所谓的“磁性战术”也无所施其技。

停战前,我志愿军已逐渐恢复大量歼敌的信心和技术底气。

世间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的,战争中尤其如此。

西海岸大规模工事逐渐修筑起来,美军很快侦察到真实情况,得知邓华原来悄悄去干了这么大的事,美军也识趣地彻底放弃了第二次仁川登陆的想法,不甘心地把围绕在外海、时刻准备给半岛来一下子的五艘海上巨兽撤回了海军基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