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書藝公社▲ 與萬千書壇精英,
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
來源 l 書藝公社(ID:shufaorg)作者 l 宋世寬
少年時代,讀書偏科,國中就綴學了,便自學書法……後來離開家鄉因一手好字被一些學校聘用。通常,用人機關須填一份履歷表,諸如姓名、出生年月、民族、學曆、經曆、專長等等,然後才面試。不過,這些學校、也許是書法的“特殊性”沒讓我填表。
後來憑借自己的“特長”進過一些企業打工,應聘時必須填履歷表。最怕填的是學曆一欄,不知該填啥?最開始填國中,但心有不甘同時還怕丢“面子”,便索性填“識字”,讓對方看不出“水有多深”,說不定還認為我“謙虛”的有意為之呢,也幸虧表格後面有“專長”一欄,于是填上“貴州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呵呵,這下在對方眼裡卻成了省級書法家了。記得在第一次面試上,面試官調侃說:“何止是識字的書法家啊”。
生活中,也常常會遇見一些表格的填寫,上面通常有學曆一欄,每次填寫都充滿五味雜瓶,不過後來底氣比以前更足了,或許是因我的“專業”(書法)已經在全國獲獎并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家了,不需要學曆來證明自己,但依然不願填那讓人幾分“糾結”的學曆。然而,記得有一次很自信地把學曆填高成“大專”。理由是:我早年曾在貴州省藝術專科學校函授過,清楚地記得證書上面寫着“書法大專單科結業”字樣。加之,以我發表在各級刊物的各種評論、随筆、遊記等近百篇文章,自認為足以證明早已經不是用學曆來衡量的了,說不定填“大專”還“低”了呢。
那次過後,總感覺自己填“大專”似乎有些“作假”而惶惶不安。因為學曆主要是指義務教育的讀書那部分當然也包括大學的學科學曆,而我半年的函授嚴格講算不上學曆,也僅僅是個人書法短期的一個學習或教育訓練罷了。也在那時才忽然明白:一個人的能力、專長以及成就與學曆沒有多大的關系。學曆,是指讀書的經曆,而專長是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長,通常是常人不具有的,有些甚至達到專家或大師水準的,比如木匠出生的畫家齊白石、還有僅國中學曆的書法大家啟功先生等等。
不久,又遇見類似填表,在學曆一欄不填“大專”而又改填“識字”了。一方面不願“作假”,另外是感覺如今“大專”似乎太濫,似乎隻要想擁有“文憑”的人都能辦到。如填“識字”,說不定别人會“高看”,因為“學曆”與“專長”有反差(反差越大證明水準高呢)。
最近,因别人推薦加入某個民主黨派。亦然,對學曆一欄又不知填啥恰當。猶豫了一會填了“識字”又改“國中”,覺得不合适便改成“自學”,後來自信的又補上“成才”兩字。
對于學曆的文憑,這輩子沒想過擷取,也沒有精力去啃那“為文憑而生”的書本。有道是:“藝術來源于生活”或“生活本身就是藝術。”那麼,根據這個邏輯,吾認為,“學曆的‘文憑’應該來源于生活的閱曆。”閱曆越豐富,知識的“學曆”也應該越高。用“心”學習(體悟)生活,體悟人生(間)的真、善、美,用文藝鞭打假、醜、惡。這遠比“書本”要強得多。
如今,國家重視教育,每年數百萬大學生畢業,用人機關對學曆也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嚴,從專科、大學、研究所學生、博士等。“唯文憑論”似乎已經成為這個時代衡量“人才”最好的标尺。卻不知為何,“高分低能”卻常常成為人們诟病……前不久,著名美術評論家陳丹青曾撰文《文憑是平庸的保證》來調侃披露此種現象。不僅如此,近些年來從查處的那些違法亂紀的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權色交易、貪贓枉法等等往往又大都是那些高學曆者。
嗚呼,學曆不僅與能力(專業)以及一個人的成就沒有關系,也似乎與一個人的品格也沒半毛錢關系呢,看來,這裡便引出另一個話題--教育問題了。
2020年7月25日
宋世寬,民進會員, 書法家、作家、文藝評論家。書法作品在全國多次獲獎并被多家博物館收藏,參加中南韓際書法交流展等。散文、評論等在各類刊物發表數十萬字,媒體多次專訪報道。
圖文綜合來源作者供稿, 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之目的。 和萬千書壇精英,一起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立場以及價值判斷。如有關于作品内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與書藝公社聯系。
歡|迎|聯|系
文章投稿,請聯系: xshufa活動報道,請聯系: shiyu798加入書藝公社社群,請聯系: xshufa商務、市場合作,請聯系: shiyu798
浏覽結束記得關注@書藝公社及時收看更多有價值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