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攝政王載沣為何在清朝滅亡後突然神隐了?

作者:麗天

“從今天起,我終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說這句話的人,正是清朝最後的攝政王載沣,當溥儀退位已成定局後,載沣在家裡長歎一聲,說了上面這句話。

而在不久後,清廷正式頒布了退位诏書,自此,曾經的攝政王載沣,就徹底消失在公衆視線中。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載沣在清朝滅亡後突然神隐了呢?

光緒九年正月初五,載沣出生于醇親王府,他是醇親王奕譞的第五個孩子,而他的二哥載湉,正是光緒皇帝。哥哥是皇帝,自己又是慈禧太後的親外甥,是以載沣的仕途可以說是不可限量。

攝政王載沣為何在清朝滅亡後突然神隐了?

先是在七歲時承襲了醇親王的爵位,後又在十八歲時,代表清廷出使德國,圓滿地完成了慈禧太後交代的“道歉”任務,因為大方得體,讓慈禧太後對他十分滿意。

自此,載沣的仕途之旅,開啟了火箭式的提拔,數次升官後,到了他二十三歲時,已經是朝中的一品大員。而真正讓他走到舞台前面的,則是兒子溥儀登基。

公元1908年正月,已是軍機大臣的載沣,受慈禧太後的遺命委托,成為了大清朝的監國攝政王,輔佐三歲的兒子溥儀。清朝曆史上,一共有兩個攝政王,其中一個是清朝初期時的多爾衮,而另一個就是載沣。

當上攝政王之後,載沣大權在握,大有要幹出一番作為的念頭,為了挽救大清當時西山日暮的局勢,也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載沣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死袁世凱。

攝政王載沣為何在清朝滅亡後突然神隐了?

對于袁世凱這類漢人官員,載沣很早就對其不滿,之前由于自己沒有實權,是以就沒辦法對袁世凱動手,但如今就不一樣了。

于是,載沣先是與隆裕太後達成一緻,之後又找上慶親王奕劻和重臣張之洞,共同商議誅殺袁世凱等事宜,但最終,載沣并未如願。

按理說,身為攝政王,要殺一個漢人官員,應該不是太難的事情,但載沣卻失敗了,之是以如此,原因如下:

第一,當時在載沣找上奕劻和張之洞時,袁世凱就察覺出自己恐怕有危險,是以,派人找到正在保定的段祺瑞,請他來營救自己。

而段祺瑞權衡利弊後,答應了袁世凱的請求,親自帶兵趕回京城,并且,時不時地讓部隊在城南放炮,以此來向載沣示威,是以,迫于壓力,載沣隻得放棄誅殺袁世凱這個計劃。

第二,奕劻和張之洞的阻攔,其中張之洞多次勸阻載沣不要殺袁世凱,理由是時局不穩,如果圖戳朝廷重臣,容易引起朝局動蕩。

第三,袁世凱本人在軍中的影響力很大,尤其是在北洋水師中,袁世凱的地位更高,如果斷然殺了袁世凱,恐怕會引起北洋水師的嘩變。

攝政王載沣為何在清朝滅亡後突然神隐了?

總之,在幾種因素的綜合下,載沣不得不打消了殺袁世凱的念頭,對此,他也十分郁悶,最終,窩了一肚子火的他,隻是将袁世凱罷官了事。

此時的他,可能才發覺,這個攝政王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麼好當,大權在握的同時,也會讓人如坐針氈。而在不久後,另一件麻煩事,就又找上門來。

1910年,全國各地革命思潮風起雲湧,到了當年10月,更是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第三次國會請願,不僅衆多的立憲派上書請求設立國會,包括地方上不少大員,對此也持贊同意見。

而這些人的代表,齊聚醇親王府的門前,要載沣必須對此表态。

對于立憲,載沣打心裡是不同意的,是以,他拒絕與代表們見面,更拒絕表态,但代表們則拒絕離開,無奈之下,載沣隻得答應了立憲的要求。

這個時候的載沣,已經沒有了當初剛成為攝政王時的意氣風發,更多的,則是時局艱難之下的手足無措。

而在1911年,由于武昌起義的爆發,以至于清廷岌岌可危,緊急之下,多名朝廷重臣向載沣提議,啟用袁世凱,理由則是隻有袁世凱能穩住局面。

攝政王載沣為何在清朝滅亡後突然神隐了?

這個時候的載沣,是相當無奈的,當初是他起意除掉袁世凱,雖然沒能如願,但最起碼罷了他的官,而如今,卻又要将其請回來,還是不得不請那種。

是以,載沣的心中,郁悶可想而知。

而在真正将權力交給袁世凱的時候,載沣已經明白,大清朝要完了,自己的攝政王生涯,也就快要完了。

經過幾輪的讨價還價,袁世凱心滿意足地成為了欽差大臣,并節制湖北水陸各軍,而僅僅半個月後,袁世凱榮升内閣總理大臣,成為了真正的實權派。

1911年12月6日,載沣被袁世凱所組建的内閣剝奪了攝政王名号,并勒令他退歸藩邸,不得再幹預朝政,說白了,就是要把載沣踢出局。

對于這個結果,載沣極為憤慨,但又無可奈何,此時的袁世凱已經不是他能對付得了的,對此,他不管願不願意,隻能被動接受。

根據當時的《申報》記載,在剝奪攝政王名号的當天,載沣從皇宮裡出來時,一邊走一邊哭,到了家中依舊大哭不止,良久方才平息。

堂堂監國攝政王都落到了這種地步,日暮西山的大清朝更是搖搖欲墜。

載沣的離去,加速了清廷的滅亡速度,在袁世凱的運作下,最終在民國元年(1912年),裕隆太後頒布了退位诏書,清朝宣告滅亡。

攝政王載沣為何在清朝滅亡後突然神隐了?

而随着清朝的滅亡,曾經的攝政王載沣似乎消失了一樣,基本上沒有出現在公衆面前,包括後來鬧得”轟轟烈烈“地複辟,以及溥儀前往東北建立僞滿政權等事件,也很少看到載沣參與,整個人如同神隐了一般,之是以如此,是因為載沣知道,隻有低調才能保命。

載沣選擇神隐,共有三個原因。

其一,給前清的遺老遺少做個表率

曆史上,不少朝代在滅亡時,皇室的結局都極為凄慘,但唯獨清朝在滅亡時,皇室沒有遭到大面積的清算。

不僅宣統帝溥儀能安然無恙的退位,其他的皇室成員也得到了保全,并且,出于政治原因,國民政府還開出了《皇室優待條例》。

當然,清廷皇室能夠享受這種待遇,與當時的局勢密不可分,南方革命黨和北洋軍閥之間達成了妥協,保證了清皇室成員的人身安全,以及财産私有化。

但要知道,南北妥協是不假,但在民間,“反清複漢”也是一種十分有号召力的口号,不少人對于八旗子弟恨之入骨。

是以,才有了八旗子弟紛紛改姓的事情發生,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遭到報複。

而作為曾經位高權重的攝政王載沣,更是皇室中的皇室,如果他繼續高調,那麼他本人的人身安全,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為了自身安危,也為了順應時局,即使是載沣不樂意,但他必須做出表率,主動歸隐起來,讓那些有其他想法的遺老遺少們知道,忘記大清才是正途,關上門好好過日子才算安全。

其二,高調者被刺殺的結局,也刺激着載沣不得不低調

攝政王載沣為何在清朝滅亡後突然神隐了?

1912年1月,前清大臣良弼、恭親王溥偉等皇室宗親共同成立“宗社黨”,旨在反對清帝遜位,意圖通過聯合宗室力量,來複辟滿清王朝。

但僅僅過了半個月,宗社黨首領良弼在回家時,走到光明殿胡同就遇到了刺客,武備學堂畢業生彭家珍向其投擲炸彈,當場就将良弼炸的昏死過去。

在家中搶救了兩天後,良弼最終不治身亡。

良弼的死,讓載沣受到了極大的刺激,也讓他徹底明白,大清朝真的是完了,如此不得人心,已經沒有人能夠挽救,即便是他也不行。

假如他也複辟清朝的話,最大的結局,就是和良弼一樣,在不知道什麼時候,被刺殺身亡,甚至可能更慘。

他不想這麼死,更沒有活得不耐煩,是以,唯有神隐,才能活命。

其三,載沣已經明白,大清朝是已經爛到根兒了,沒有一丁點的希望

前文講過,曾經的載沣,在上任之初,也是抱着雄心壯志,一心想拯救大清,重振祖宗留下來的數百年基業。

但在他真正執政的三年裡,通過一件又一件事情,載沣這才發現,事情不是他想的那麼容易。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發生在1911年的立憲組建内閣中,當時,經過多方商議,載沣等人同意了立憲派組建内閣的要求,但在内閣的成員名單出來後,導緻了立憲派徹底對清廷失去了希望。

内閣的名單一共有13人,但其中滿人就占了八人,也就是說,所謂内閣,還是清廷自己說了算,是以,當時人們紛紛指責這個内閣隻不過是“皇族内閣”。

而本身對這次組建内閣抱有極大希望的立憲派,徹底心涼了,對處在國難當頭,還想着集權于皇室親貴的清廷徹底失去了希望。

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在武昌起義後,全國各地紛紛獨立,實在是清廷自找的。

攝政王載沣為何在清朝滅亡後突然神隐了?

而從頭至尾目睹并參與這起事件的載沣,也知道無力回天了,他知道,民主、共和已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而固步自封的皇權思想,顯然已經不合潮流。

這種情況下,即使是複辟大清,又能如何呢?皇權不僅不能讓人敬畏,反而是人人唾棄,再逆勢而行,自然不會有好結果,是以,神隐起來,不問是非,才能順應時代。

當然,神隐也為載沣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的家人子女,包括溥儀在内,最終都有了一個不錯的結局,安然度過了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也挺過了抗日戰争,最終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成為了一名中國公民。

1951年2月3日,載沣因病去世,享年68歲,在他死後,周總理對他做出了很高的評價,稱贊載沣是一個充滿民族氣節的人,更是一個擁有政治正确的政治意識和魄力的人。

載沣是清朝曆史上,繼多爾衮之後的第二個攝政王,他所面對的局面,要比多爾衮複雜得多,但他卻沒有多爾衮的手段,是以最終隻能歸隐,而他歸隐後,選擇了低調做人,是因為他要給遺老遺少們做表率,同時也是為了自身安危,更是因為他對大清已經不抱任何希望,是以他才會在清朝滅亡時,選擇神隐,而他這個選擇,也是他能善終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