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感動中國人物失真?網友集體不買賬:這是感動了評委嗎?

作者:見雲舒绻

近日,央視重頭節目“感動中國”公布了2023年度“十大感動人物”,與往年不同是,這一次選擇的人物讓網友紛紛質疑和不滿。從普通觀衆與節目評選的人物,都難以達成共識。這一次“感動中國”的評選成為熱議話題,也說明了人們對“感動”定義的不同。

感動中國人物失真?網友集體不買賬:這是感動了評委嗎?

“感動中國”節目失真了?

“感動中國”節目已經推出多年,它曾多次給予人們希望和撫慰。但随着時間的流逝,它似乎與用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取暖人心的初衷相悖。以往的“感動人物”,許多都是默默無聞的普通群衆在生活各個角落,付出自己微小的力量,影響和感動着周圍的人。

感動中國人物失真?網友集體不買賬:這是感動了評委嗎?

今年的入選者,其中還包括體壇明星與資深影視藝人。他們的成就與辛勞于體育與演藝事業毋庸置疑,但若以“感動”為評選标準,似乎與往年的普通群衆存在差距。甚至還有一名美國女士入選,讓許多網友難以接受“感動中國”兩個字眼,直言是感動了評委嗎?

感動中國人物失真?網友集體不買賬:這是感動了評委嗎?

評委的評選引争議

質疑聲中,評委以“感動不分國界,展現中美友誼”為由為美國入選者辯護。但僅此一解釋,依然未能令人信服。拿感動說事,最直接的标準應以大衆認同和共鳴度為由。可如今選擇的人物,大多數觀衆難講出個中的“感人處”。

感動中國人物失真?網友集體不買賬:這是感動了評委嗎?

人各有各的職責,運動員、演員正是在自己的領域拼搏,但這不代表他人就能從中找到共鳴的點。當年獲得感動中國的人物,他們用最簡單的方式,傳達着人性中最純樸的愛。他人傾慕于心中的溫暖,而非外在成就。

感動中國人物失真?網友集體不買賬:這是感動了評委嗎?

這也才是“感動中國”最初想傳達的精神――用普通人打動人心。如今節目制作旨在追逐話題性與商業效益,偏離了本源,難免會失去觀衆認同感。評委标準若無法令人了解共鳴,影響力則會大打折扣。相比大手筆請明星,不如回歸真實與質樸,這将會是感動的原汁原味。

感動中國人物失真?網友集體不買賬:這是感動了評委嗎?

對評委而言,它可能更注重人物影響力與成就度,但對觀衆,其實更渴望感受到生活點滴中的溫情故事,與自己的生活産生聯想。兩者觀點各有堅持,也難說錯在哪一方。關鍵在于我們需要協商磋商,尋求一個共識性更強的定義。

感動中國人物失真?網友集體不買賬:這是感動了評委嗎?

比如可從生活細節入手,帶出普遍點,傳達共同體尋找的溫暖。重在過程而非結果,更注重真情流露而非标榜成就。隻有回歸本源與觀衆心中原點,感動才會真正打動人心。

感動中國人物失真?網友集體不買賬:這是感動了評委嗎?

也許今後,我們該跨出一步,正視不同的聲音,一起完善标準。隻有這樣,節目才能做到不斷觸動人心,傳達我們内心對“感動”最真摯的渴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