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作者:南柯紀實

前言

武山回樁的起源和傳承武山隸屬甘肅天水市,古稱“甯遠”縣,古代為羌部族活動的地區,為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武山舊城改造吟》雲:“甯遠自古兵家地,朝朝争鬥起烽煙為圖戰利取仄境,依險臨渭界域偏。”

可見自古以來就為戰略要害之地,古時連年兵戈紛争不息,常遭兵亂、匪患侵襲,長期以來逐漸形成武山群眾世代相襲的習武之風。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回樁”來曆傳奇

而國術成為冷兵器時代最為有效的禦敵手段在武山一帶則發展更為普及,區域内有深厚的尚武底蘊和較多的習練群眾,并于1992 年被評為西北首個“全國國術之鄉”。

武山也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國術人才其中就有以“回樁”為獨有器械的康岐一家,清代曾考中武舉人和武進士。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武山回樁為獨有的家傳國術器械,曆來僅傳承于武山縣龍泉鄉康家康吼吼一家。

通過對實地田野調查資料的整理,康家祖上從戎征戰,清雍正年間,在一次與蒙古軍的交戰中發現有回族猛士使用類似“回樁”的器械,戰事激烈,禦敵數次攻擊後負傷,康家先祖将其救下,戰後接回武山老家,去世後安土于武山康家莊。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在接回武山老家後無名英雄開始傳藝于康家,其主要器械就是回樁。回樁之是以叫回樁調研中康吼吼老師回憶先輩曾講,可能是由于此拳是回族所授,也可能是有打出去能要回來之意,故稱回樁。

通過對回樁器械的認真考究,筆者認為回樁的起源更接近真實的是與蒙軍作戰一說,同時結合地域民俗特征,其起源應該與天水一帶的馬鞭有關。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對比發現武山回樁外形與馬鞭極其相似,好似放大版的回樁。結合與蒙軍作戰一說,可以推斷當時在馬背上作戰時“馬鞭”作為趕馬的利器是随手而帶的,危急時刻用“馬鞭”禦敵,完全是能夠展現的。

而戰後總結經驗,将馬鞭進行“放大”化的定向改造,加上尖銳的镖頭,即成為康家獨門傳承的回樁。

武山回樁主要以家傳傳承為主,這種傳承方式的優點在于家族内部以血緣為紐帶的原生态的傳承。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公元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中青丁酉科第二十八名武進士。康岐臂力過人,精于弓箭,傳承家傳“回樁”。

武山回樁的結構回樁屬于索系兵類,所謂索系兵就是“以繩索或以鐵鍊扣系一兵器,手執索練之一端,而用力将他端所系之器擲出擊人或鈎人”。

叫回樁實戰性較為突出實戰時軟硬兼施,能長能短、可近可遠,擲抛遠擊、縮短近擊。近距離使用時以棍法為主,遠距離使用時以繩镖為主。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未展開時隻能看到一根棍子,實戰時突然多出來一根繩镖,容易突襲,給敵人造成較大的傷害。

由此可見,回樁也是一種攜帶友善、收縛隐蔽、擊打突然、猝不及防的攻擊性較強的軟兵器。

回樁也叫“棍繩镖”,棍稍裝圓鐵環,另外半圓鐵環被打造成了兩張小鐵皮,直接包裹在棍稍圓壁上,再用鉚釘固定,故而非常穩固不易脫落。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麻繩後端系綁在棍稍,麻繩前端所系镖頭大多的是普通的四棱镖,材質為鋼鐵,長約8-10cm。

武山回樁的特點

實戰或練習時不僅要有單頭棍棍法基礎,更要有繩镖中各類圓弧繞掄、掃轉等技法,巧妙的将棍跟繩镖有機結合。

運動中各類方法互相轉化、镖頭時出時收、時長時短、動作多變、軟硬兼施、快速靈活、變幻莫測。既能強健體魄,又是防身保家的武器。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武山回樁遠看是短棍實則其中暗藏繩镖暗器的器械特性主要是“用棍控制繩镖”,镖為攻,棍為防,攻中有防,防中有攻。

使用或練習開始前的預備勢,繩镖是跟棍稍一頭纏握在一起的,乍一看就是一根棍子,繩镖以纏握隐藏的形式握在手中,給外人造成一種假象認為對手隻有棍子。

幾招常用棍術之後便立即突然出镖,正是得益于左右手都是“陰把”,故而可以迅速出镖。其技法多有“立圓掄擊、立圓提扣、平圓橫掃、十字掄擊”等,繩镖的技法主要是以進攻為主。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從實際演練來看,除了上述用法外,最主要動作的是繩镖進攻完後收回來是拖在地上的,由其譜“下打單拖飛镖藏”一句也能夠看出,拖回後再出,收放自如。

繩镖拖地後換棍法為主,此時棍法以防為主,也有進攻動作,此即為防中有攻。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靈活多變的步法特征

步法的靈活移動保障了回樁軟硬兼備的協調配合。實際操作中為了保持好“身體、棍、繩和镖”之間的平衡狀态是不容易的,尤其在運動過程當中。

正因為有了這種難以保持的平衡狀态,習練者打破平衡後又要迅速調整保持平衡,步法的移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其譜“九宮八卦在内外”一句也能夠說明。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以走内交和外交為實戰模拟“敵内我外、敵外我内”,主要有進步、跟步、蓋步、插步(偷步)、躍滑步、弓步等。

從回樁實際演練來看,遠距離用镖出招,近距離用棍防守,加之迅速的步法移動,又快速出镖,以達到較好的攻防兼備效果。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實戰技較強

武山回樁作為冷兵器時代的戰争産物,具有極強的實戰性。借助其能長能短、軟硬兼施的實用特征,在交戰中往往能夠給敵人造成較傷害。

根據調研中武山回樁傳承人康吼吼老師介紹,康家祖上所在村子曾受匪患侵襲,康家兄弟就是用家傳的回樁禦敵于大門之外。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其靈活機動、攻守兼備常使人防不勝防,田野調查中證明,武山回樁确有其獨特之處,這種獨特是普通國術器械所不具有的。

最令人意外的是回樁不但善于步戰,而且還能用于騎兵戰鬥,雖然殺傷力不及長矛刀劍,但是攻擊範圍卻很廣,适合中距離纏鬥。

武山回樁起源就有與蒙軍作戰一說,與蒙軍作戰則多為騎兵,而古代騎兵多以遠距離攻擊的弓箭和近距離的戈矛為主要兵器。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而回樁恰好比普通戈矛要長,又能迅速收回變短,能夠有效彌補遠近距離中間的實戰環境,使用者可以在馬背上做“掃轉、搶擊”等動作,其前後、左右、上下皆可使用,因其軟又可硬、短又可長的本質特性而能夠有效對戰戈矛等兵器,掃轉圓弧之内敵不能接近,進而達到有效的實戰能力。

國術器械最為相同的特征是可守可攻,武山回樁亦是如此。從調研口述資料分析,其主要特點在于可守可攻,防中有攻、攻中有防。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門樓”作為曆代武山一帶村落有錢人家的标志性建築,隻有大戶有錢人家才能擁有,大戶人家往往也是匪患經常光顧的目标。

門樓一般為土木二層結構,高約4-5 米。樓下僅為門洞供人進出,樓上建房為護院的主要據點。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當有匪患來襲時,禦敵者可站門樓上防守,用回樁“向下扣擊、立圓蓋砸”等技擊方法,擊殺樓下攻城的匪患,能夠有效的擊退進攻者,自身不用與敵近身厮殺,進而達到有效的禦敵目的。

反之,在進攻門樓或較小城池時,能夠站在城樓下面攻擊城上的防守者,以“繞弧向上抛擊、繞掄”為主要技法,也是避免了近身厮殺。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功夫深者更是可以将回樁镖頭紮進城牆,攀器械而上殺敵。正是因為如此,武山回樁在古代隻傳承于康家從不外傳,外傳了就會威脅到自己,這也是曆代部分國術不外傳的主要原因。

隔牆打擊的利器

武山回樁作為軟器械,擁有部分軟器械的特點。最為特殊的是其能夠打到進攻者看不見或無法接近的敵人,調研中現康吼吼展示了回樁的隔牆擊打之功能,其“立圓繞擊、回提收放、背擔等技法都能有效打擊,實戰效果較強。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牆正面可攻擊到背面,主要有“立圓繞擊、回提收放、背擔”等技法。相比單純的流星、繩镖等器械,在隔牆擊打回收時,回樁因以木棍為母而更容易收回。

此外也可類似“拐彎槍”一樣擊打,以平圓做弧形從牆側面進行攻擊,主要有“平圓搶擊、回擺收放、纏繞回帶”等技法。

結語

類似回樁這類軟硬結合的冷兵器西方也有類似,比如歐洲使用的“鍊錘”就與之相近,都是利用軟兵器的特性來進行曲線打擊,進而繞靠對手的盾牌或者兵器。

回族特色兵器“回樁”,打法刁鑽讓人防不勝防,究竟是何方神聖?

明代軍隊當中就有着“連枷”,是很多肉搏士兵的利器,在近戰中往往能出其不意,占盡格鬥優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