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能保住克裡米亞,那麼沙俄就無懼克裡米亞戰争之敗。這話可不是空穴來風,1856年巴黎和會上,列強們商量着怎麼讓沙俄賠個底朝天。
英國認為,應該讓沙俄讓出克裡米亞,退出黑海争霸。至于克裡米亞怎麼配置設定,則歸英法土奧以及撒丁王國來安排。
這事兒可把沙皇亞曆山大二世捏了一把汗。因為克裡米亞是他的太奶奶葉卡捷琳娜二世,從奧斯曼土耳其手裡搶來的。當時這地方已經在沙俄手裡70多年時間,成為了沙俄争霸黑海的關鍵。
如果克裡米亞半島在自己手裡丢了,那亞曆山大二世鐵定會被釘在俄國曆史的恥辱柱上。為此,保住克裡米亞半島,則成了戰敗後沙俄的關鍵任務。
法皇拿破侖三世,讓沙俄保住了克裡米亞半島
作為一個戰敗國,沙俄是沒有資格在這場分贓大會上說三道四的。這場戰争中,沙俄出兵90萬左右,結果損失了50多萬,戰損實在太大,壓根沒有繼續戰争的可能性。
看樣子就要變成别人案闆上的魚肉了,沙俄不死心,打算邀請和自己關系比較好的普魯士出面調解。
普魯士在克裡米亞戰争的關鍵時刻,并沒有向沙俄伸出援助之手,是以沒有參加戰争。英法以此為理由,認為普魯士沒有資格參加分贓大會。即便後來普魯士拿出了《海峽公約》,參與了會議,但也沒他們說話的份。
至于奧地利這個沙俄的老牌盟友,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問題上,已經和沙俄起了沖突,即便他參加了會議,也不可能站在沙俄這邊說話。
當時英法等國禁止沙俄在黑海繼續擁有海軍,黑海東岸大片地區歸還給奧斯曼土耳其,禁止沙俄在黑海建立任何兵工廠。這些條件沙俄都無奈點頭答應,唯獨克裡米亞半島的歸屬權,沙俄一再堅持。
這個時候,沙法皇拿破侖三世,也就是拿破侖的侄子,居然破天荒站在了沙俄這一邊。他極力要求沙俄繼續持有克裡米亞,這是什麼情況?
- 首先,法國在黑海基本沒啥利益,限制俄國在黑海發展海軍,那純粹是為了滿足英國的利益。是以說法國對此并不上心。
- 其次,英國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控制,越來越明顯。長此以往,英國将成為下一個黑海霸主。如果讓沙俄丢了克裡米亞,就等于是把沙俄趕出了黑海,那黑海範圍内将再也沒有力量能夠制衡英國了。
- 此外,拿破侖三世打算賣個面子給沙俄,好讓沙俄在日後有足夠的實力與奧地利繼續争奪巴爾幹半島。畢竟奧地利不斷做大做強,是法國在陸地上的主要威脅之一,讓俄奧争雄,法國自然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不管咋說,拿破侖三世的這一堅持,讓沙俄順利保住了克裡米亞半島。隻要該半島在手,那沙俄就算是保住了基本盤,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亞曆山大二世總算是長長松了口氣。
中亞和清朝,成了沙俄重振雄風的關鍵
克裡米亞戰争過後,沙俄在歐洲算是顔面掃地了。甭說繼續争霸黑海,奪取巴爾幹半島了,就連黑海艦隊都被搞沒了,差點還丢了克裡米亞半島。
好在克裡米亞半島在手,一切就還有機會。如果這地方在英法等國手裡,那才是沙俄噩夢的開始。畢竟強敵時時刻刻在家門口看着你的一舉一動,你根本沒法施展拳腳。
既然歐洲玩不轉了,亞曆山大二世隻能調整戰略計劃,将目光看向了東方。他發誓,要将在西方失去的一切,都從東方拿回來。
這不扯了嗎?東方怎麼得罪你了,誰招惹你,你去找誰去啊。邏輯的确是這樣,但現實則是弱肉強食。在強者面前,你不苟着謀發展,那就隻能被毀滅。
1858年開始,沙俄重點對清朝和中亞各汗國發起了進攻。對付不了英法,還對付不了你們這些東方國家嗎?即便你們沒得罪過我們,但誰讓你們弱呢?
- 從1858年到1860年,沙俄從清朝手裡,不費一兵一卒,就搶到了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土地。
- 到了1864年,在經曆了伊塔之戰後,沙俄又從清朝手裡,奪取了外西北4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 1881年,在霸占了伊犁10年後,沙俄順利從清朝手裡,又割走了外西北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這麼一來,沙俄累計在清朝就得到了151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除此以外,沙俄對中亞各汗國也沒心慈手軟,浩罕汗國、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相繼陷落,截至1885年,沙俄共計占領了中亞4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是以說,亞曆山大二世調整戰略方向以後,直接從東方奪取了551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而他們一直心心念念的巴爾幹半島全境才55萬平方公裡,隻有從東方奪取的土地的十分之一大小。
再回黑海,奪回失去的一切
在東方耕耘的30年裡,沙俄可算是嘗到了甜頭,若幹土地和人口被沙俄收入囊中。
土地可以用來耕地、放牧,為沙俄提供足夠的物資儲備。至于人口,則可以被沙俄安排到前線,這麼做不僅可以幫助沙俄開疆拓土,而且還能有效地削弱這些民族的力量,有助于沙俄鞏固對東方土地的統治。
在東方獲得了大量土地資源後,沙俄的農奴制改革也逐漸提上了議程,這場改革雖然對農奴們誠意不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沙俄的綜合實力。
克裡米亞戰争的創傷,一直都是亞曆山大二世心中的痛。是以隻要有機會,亞曆山大二世一定會重返西方,一雪前恥。
克裡米亞戰争以後的奧斯曼土耳其,并沒有因為打了勝仗而重新走向強盛。反倒是他們内部起義不斷,國力日漸衰退。而他們自身又深受英法的控制,内外交困之下,奧斯曼土耳其的改革也毫無進展。
1876年,巴爾幹半島上出現了一系列的起義,這讓沙俄看到了重返黑海的希望。于是沙俄打起了兩個旗号:
- 第一,拯救巴爾幹半島上的東正信徒。
- 第二,拯救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拉夫同胞。
俄國人以東斯拉夫人居多,而巴爾幹半島上則是南斯拉夫人居多,是以沙俄自然會認為,巴爾幹半島也是他們的勢力範圍。
沙俄對奧斯曼土耳其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要求,結果都被奧斯曼土耳其給拒絕了。1877年4月,沙俄正式對奧斯曼土耳其宣戰,第十次俄土戰争由此拉開序幕。
因為奧斯曼土耳其自身已經走向了衰敗,再加上這回沒有英法聯軍插手,而沙俄同時在東方已經獲得了巨大的補給,是以沙俄在這場戰争中,輕而易舉便擊敗了奧斯曼土耳其,徹底洗刷了他們在克裡米亞戰争中的恥辱。
有沒有戰勝英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沙俄通過這一戰,順利重返黑海,而且在巴爾幹半島獲得了大量的權益。
關鍵時刻,要不是英國把軍艦開到了博斯普魯斯海峽,沙俄能直接霸占君士坦丁堡,滅了風燭殘年中的奧斯曼土耳其。
克裡米亞是沙俄征服黑海的起點
沙俄在最艱難的時候,依舊通過外交關系,保住了克裡米亞。這地方為什麼對沙俄如此重要呢?其實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沙俄的處境。
在西伯利亞鐵路尚未開通之前,沙俄對東方的掠奪,隻能是逞一時之快,要想長久持有東方領土,且在東方大有作為,是很難的。
是以沙俄必須要重點放在西方開疆拓土上,普魯士、奧地利,沙俄未必就有實力幹得過。英法就更别提了,是以沙俄要想進一步開疆拓土,隻能朝着瑞典王國和奧斯曼土耳其開火。
19世紀初,沙俄在拿破侖戰争中,一度背棄反法同盟,進而擊敗瑞典王國,奪取了芬蘭。此後,瑞典王國便在1814年宣布永久中立,不參加争霸了。
沙俄在波羅的海沿岸的事業告一段落,但黑海地區,在拿破侖戰争後便毫無進展了。而黑海沿岸一圈,都是相對比較弱小的力量。
奧斯曼土耳其已經垂垂老矣,巴爾幹半島上的新生力量,還沒有崛起,高加索地區,已經被沙俄打得載歌載舞了。這一切豈不就是為沙俄在這片地區開疆拓土做準備的嗎?
是以,沙俄不可能放棄克裡米亞半島,這裡是沙俄在黑海揚帆起航的地方,是沙俄完成黑海稱霸夢的起點。
哪怕是現在,為啥現代俄國一定要把克裡米亞緊握在手?道理是一樣的,要想恢複昔日在黑海沿岸的榮光,那麼就得從克裡米亞起步。畢竟在俄國看來,黑海沿岸這一圈,目前沒有一個能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