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M-183A空射型高超音速武器項目的下馬,讓世人看到了美國軍事工業、尤其是在高超音速武器工業領域的“不給力”。顯而易見的是,在代表飛彈類武器發展方向的高超音速武器方面,中國已經無可争議地領先于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但對我們來說,這樣就夠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相信沒有人會懷疑,美國仍是個世界級軍工業強國,其雖在高超音速武器項目上一時受阻,但問題更多地是出在技術層面,而非理念層面。不誇張地說,美利堅對高超音速武器的發展方向把脈“把”得相當準确,我們絕不能輕易放松警惕。
“Mako”空射型高超音速武器
據美國權威防務媒體“海軍新聞”網站報道,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于近日公開了一款名為“Mako”的“多任務高超音速飛彈”。據介紹,該彈的最大飛行速度在5馬赫以上,射程約為300~350公裡,既可用于打擊水面艦艇,也能用于消滅敵方陸地防空系統和雷達站等目标。最為值得關注的是,與此前同樣出自洛·馬公司之手的AGM-183A空射型高超音速武器相比,“Mako”的尺寸明顯小了一個量級,可由諸如F-35、F-15和F-16等戰術類飛機攜帶并發射,而非像AGM-183A那樣隻能由轟炸機等大飛機發射。
F-35可以内置和外挂的方式攜帶6枚“Mako”
不僅如此,相比起同樣可由戰術類飛機米格-31K發射的俄制空射型高超音速武器,即“匕首”,“Mako”同樣顯得更為小巧玲珑,畢竟米格-31K僅能在機腹挂架攜帶1枚“匕首”升空,一次隻能打擊一個目标。而從洛·馬公司公開的示意圖來看,F-35可在機内彈艙攜帶2枚“Mako”的情況下,再以外部挂載的方式攜帶4枚同型彈藥,這些都證明“Mako”是一種典型的小型輕量化高超音速武器,可讓載機同時打擊多個目标。
“Mako”的外形頗為獨特
有意思的是,與目前較為常見的兩種高超音速武器構型,即雙錐體構型和乘波體滑翔構型不同,“Mako”的外形似乎與這兩種技術路徑皆有所不同。該彈究竟會如何實作高超音速飛行能力,目前還暫未可知,洛·馬公司也沒有給出更多描述。
由轟炸機發射的AGM-183A空射型高超音速武器
不過必須承認,小型化和輕量化确實是空射型高超音速武器的發展方向之一,唯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多地拓展可使用此類彈藥的載機平台,畢竟戰鬥機、戰鬥轟炸機和攻擊機等戰術類飛機,才是各國空軍列裝數量最多的主戰裝備。如果能讓幾乎所有的戰術類飛機,都具備運用高超音速武器的能力,勢必可讓一國航空兵戰力出現質的飛躍。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的高超音速武器技術固然不太夠看,乃至直到今天都沒有推出哪怕一款實用化型号,但其對此類武器的了解與認知,尤其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預測眼光還是頗為毒辣的。
轟-6翼下挂載的高超音速武器
這麼一想,“Mako”的出現或許也給中國提了個醒。誠然,中國國内也在發展空射型高超音速武器,且已經有了不止一款可由轟-6系列轟炸機攜帶和發射的型号。但與幾千架各類戰術型飛機相比,轟-6的裝備數量顯然隻有前者的幾分之一到幾十分之一。如果想讓解放軍航空兵部隊的高超音速打擊能力進一步提升,那我們同樣有必要開發出可由殲-20、殲-35、殲16、殲-11、殲-10C和殲轟-7等戰術類飛機運用的小型高超音速武器。
中國不能停下發展腳步
而今,中國已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領先于美國,但我們切不可輕易驕傲自滿,而是應抓住這個寶貴的領先機會和時間差持續發力,力争将這種領先優勢擴大化。在空射型高超音速武器的小型化和輕量化方面,中國該有所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