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益:歸有光科考之路尋蹤

作者:古籍
陳益:歸有光科考之路尋蹤

歸有光像歸有光的科考之路,曆盡艱辛。他自嘉靖四年(1525年)秋開始,先後六次參加應天府鄉試,35歲時才考中了應天鄉試第二名。此後,三年一次的會試竟“八上公車不遇”。自壯年至暮年,一次次“下第南還”,又一次次“計偕北行”,終于考取進士時,已是六十花甲,随後開始短暫的仕宦生涯。歸家在昆山是有名的大族。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當官,即使不當官,也是頗受敬重的讀書人。當地民間曆來有“縣官印不如歸家信”的說法,歸家在昆山有着足夠的影響力。明代中葉後歸家漸漸走向衰落。歸有光的曾祖父歸鳳算是一個佼佼者,成化十年(1474年)中舉人,曾做過成武縣知縣,但不久就以病免歸。祖父歸紳和父親歸正從小都刻苦讀書,很想經由科舉走上仕途,但沒有取得什麼功名,以布衣終老。作為普通的讀書人家,還有些田産,歸家人不至于為溫飽所擔憂。歸家家道衰落的一個标志,是歸氏的祖茔被衙門的老役盤踞。曾經頗有氣勢的歸家墓地,樹木被砍伐殆盡,桓表碑亭也被拆毀,一片狼藉,慘不忍睹。歸家人走進衙門,向昆山縣令哀請幫助。在縣令的關照下,将祖茔收回,但他們的窘境已不難想象。歸氏家族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歸有光身上,隻願他真的“有光”。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歸有光第七次赴京參加會試,落第而歸時,在途中寫了一篇《己未會試雜記》,記述自己五味雜陳、悲憤苦楚的複雜心情。懷着莫大的希望趕考,夢想卻再次破滅。落第的原因,曆來有多種剖析。或書法不佳,試卷晦暗;或不合時套,難獲青睐;甚至還有主考官偏見的揣測。有人透露,考試不中也許是鄉人出于嫉妒,将他的試卷阻擋在簾外,沒有送給内簾官造成的。無可奈何的歸有光,則把落第的原因歸結為命運,内心巨大的痛苦難以言表。《己未會試雜記》說,這天歸有光與鉛山(今江西鉛山縣)費茂文從濟甯城南石佛閘步行到城外時,遇到泉州的幾個舉人,一起在市肆中休息。互通姓名後,那幾個舉人聽到歸有光的名字不由肅然起敬。他們低聲耳語,景仰、激動之情溢于言表。歸有光科考接連失利,古文家的名聲卻早已傳播開來。他的文章被舉子們作為範文來誦讀。不幸,歸有光這次依然落第,愈加抑郁不平。他給友人寫信說:“蓋一時有不能平,亦餘之褊也。”又用不少事例,對科舉取士的文章作了尖銳批判。“蓋今舉子剽竊坊間熟爛之語,而‘五經’‘二十一史’不知為何物矣。豈非屈子所謂‘邑犬群吠,吠所怪也’欤?”

陳益:歸有光科考之路尋蹤

歸震川先生全集書影科舉之路,山重水複。心宇浩茫,文星何在?每次進京會試,出吳淞江,沿運河北上,來回至少行走四五個月,隻有家裡的一個童仆任慎陪伴。如果随行結伴,總不免要遷就别人,委屈自己,這是他很不樂意的。幸好還有夢境。這次北上趕考,出門那天是臘月二十四日,恰是他的生日。在安亭世美堂告别繼室費氏和幼子,路途中的夢,都顯得稀奇古怪,于是在文章中作了特别記叙。比如一次夢見自己身在皇宮,被考官嚴學士送下台階。他感覺到考官對自己的器重,表示辭謝,誰知并沒有應驗。又一次,夢見一卷書被狗吞了。有人說,這預示着中進士是在狗年,而不是羊年。二月間,收到兒子的家書,說夢見他考中了進士。《易經》的試題是“離”卦的句子。奇怪的是今年的試題果真出自“離”卦。講給别人聽,别人都為他高興。另一個考生說,做夢時看到歸有光在朝廷宮殿的台階間,走過一根木頭,跨到了他的肩膀上。說這次考試的名次歸有光必然在他之前。孰料,那人考中了,歸有光則名落孫山。童仆任慎,從小就跟随歸有光,這次一起進京,也做了不少奇異的夢。歸有光知道,這些夢不像是任慎編造的。是否靈驗,則讓人疑慮重重。這些五花八門的夢兆,無非是歸有光渴望考中進士,完成歸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擺脫“世俗咫尺之羞”,卻又因屢遭挫折,擔憂再次失敗,受人譏笑損毀,精神高度緊張的反映。作為散文家,他用自己細膩而真切的文字,描寫了自己(當然也包括無數考生)在科舉制度沉重壓迫下的痛苦經曆和複雜的精神世界。所有的夢境中,最動人的還是要數夢見了早逝的前妻。浒墅關,是江南一帶著名的水陸碼頭,大運河征收水運稅收的“鈔關”,船隻沿水路去往蘇州的必經之途。四月初五,返程中船兒夜泊浒墅關,歸有光夢見亡妻魏氏獨居一處,忙前去見她,兩人相見甚歡,覺得是世上沒有過的幸福。歸有光與她相約,仍然像以前那樣做夫妻。“方躊躇間,岸上鼓冬冬,夢覺矣”,一場好夢頓時被驚醒。自從妻子死後30年,從來沒有夢見過。“今始一夢,慘然。甚感!”随即想起第二任妻子王氏,也沒有在夢裡出現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冬,歸有光第五次“計偕北行”時,夜宿句曲(今句容東南),不經意間夢見了王氏。兩位夫人的德才容貌常常浮現在腦海。這次從數千裡外回來,離家越近,心裡越是“怆然有隔世之悲”。我們由此不難領悟,歸有光之是以能寫出《項脊軒志》《世美堂後記》這樣讀來催人淚下的名篇,關鍵在于其内心充滿了清純細膩、豐富深重的情感。四月初六,船兒離開浒墅關,風雨中抵達蘇州婁門,夜晚栖宿于跨塘橋下。半夜時分風雨大作,歸有光無法入睡。默默想着,這次赴考得失皆是命中注定,心裡不應有什麼芥蒂。可惜經過三四千裡路跋涉,在這裡又為風雨所阻,不能立即與家人見面。想起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考試後南還,見到祖父,祖父說:考不中沒關系,你回到家裡,我就高興啊。如今祖父已辭别人世,再也見不到他,聽不到他這樣的話,我歸有光滿腹的悲痛又該怎麼表達?與此同時,他做好了迎接鄉裡紳士譏諷诋毀的心理準備。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歸有光落第回鄉,寫下了一篇《壬戌紀行》,其中記述同行好友周孺亨,竟病喪于半途,令他“傷惋殊甚”,夜不能寐。當然,歸有光筆下不全是久困場屋的憂傷,也有歡樂時刻。“昨自瓜州(洲)渡江,四顧無人,獨覽江山之勝,殊為快适。”從瓜洲渡過長江,壯美江山盡收眼底,暢快至極。瓜洲渡口是江北運河的入江口,往來運河上的必經之處,自古詩人對它有許多吟誦。“過浒墅,風雨蕭飒如高秋。西山屏列,遠近掩映;憑闌眺望,亦是奇遊。山不必陟乃佳也。”沿着運河行走,過浒墅關,盡管風雨蕭飒凄涼,猶如深秋,卻憑欄飽覽太湖山色,遠近高低相映成趣,也算是意外的收獲了。歸有光還記載沿途天氣的變化。“自丹陽無一日不遇風,是日冒風雨僅至婁門,宿跨塘橋下。中夜,風雨勢益惡。”跨塘橋位于蘇州婁門外,南北向橫跨婁江之上。“明日,過沙河,風雨微止,将到家矣。”快到家了,家庭的溫馨,一時取代了追求功名在他心中的位置。對于此次赴京參加會試,歸有光“念此行得失有命,略無芥蒂于心”,“獨以三四千裡至此,又阻風雨,不得亟見老親”。曆經磨難,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 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上元節,在安亭世美堂中,歸有光以皇慶舊材作幾,特意镌刻了一段銘文,以表明心志:“惟九經諸史,先聖賢所傳,少而習焉,老而彌專,皆吾心之固然,是以樂之不知其歲年。”他明白,自己為科舉消耗了太多的精力,随着年紀一歲歲增加,前程依舊難蔔。然而他竭力安撫着内心的創痛,以“吾心之固然”,勉勵自己锲而不舍。四年後,歸有光再次進京趕考。這一科的主考官是高拱,同考官是餘有丁。據說,餘有丁在閱卷的時候,發現了一份“古色黯淡”的考卷,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判定,這樣的文章隻有歸有光才能寫得出來,便鄭重地推薦給了主考官高拱。高拱讀過後,十分欣賞這篇文章。當時,餘有丁和翰林學士們都認為歸有光該是這科進士中的第一人,除此之外沒有誰有這樣的功力。可是,命運再次與花甲之年的歸有光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發榜時竟列為三甲進士。不管怎麼樣,歸有光終于如願以償取得了從政資格,被派任浙江長興縣令。《明清科考墨卷集》(林祖藻主編,蘭台出版社,2014年)收錄了歸有光當年的試卷抄本,以及與之有關的評語。盡管時光已經流逝了四百餘年,閱讀那些如今顯得頗為陌生的文言,仍能體味震川先生的精慮巧想,感受明代科考的取舍之要。

陳益:歸有光科考之路尋蹤

歸有光科考試卷抄本《明清科考墨卷集》收錄了歸有光的六篇制義文(包括他參加鄉試的試卷),無不從“四書”“五經”引發闡述。下引兩小節。《苟不固聰(中庸)》的評語:“隻是極言至誠之妙。不到得此地,不能真知,便懸空揣合也。隻是影響,不見裡面許多滋味……此文之妙亦如是。”這是講文章的技巧之妙。認真品咂,方可領悟。《居天下之三句(上孟)》評語曰:“堂堂之陣,正正之旗。古未有不能研窮辨析而能堂堂正正者也……如震川真可稱堂堂正正,唯其精于義理精微,古今同異也。”震川先生“精于義理精微”,且從文字中透顯其堂堂正正,這已經從文章延伸至作者的精神了。甚至,《明清科考墨卷集》的一些優秀試卷,撰寫評語者特意與古文家歸有光作比較。比如湯顯祖試卷篇末評語說:“說理精又極隽永,直突過震川先生。”認為文章直逼歸有光。方苞的試卷篇末評語說:“無廓門面語,堪與震川先生文并辔而馳。”這是說他的文章足以與歸有光的文章媲美。從另一個側面顯現了歸有光的功力。不被錄取,已是情理不容。原載《尋根》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