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群”——回民區通道街街道義和巷社群,這裡正加速開展家庭适老化改造、助力老年人“老有所為”。從感應燈安裝到衛浴設施改善,從樓道文化到特色活動,每一個細節都是對老年人關懷的展現。
一、探索科技助老新模式
(一)家庭适老化改造。義和巷社群前期适老化改造主要集中在交通及公共空間的無障礙化方面,具體措施包括:增設坡道、拓寬走廊、安裝樓梯扶手、地面防滑等等。問需于民,通過走訪調查,義和巷社群發現對數量持續增加的獨居、空巢、失能、重殘等特殊困難老人來說,還有必要采取更進一步的改造思路和具體措施。針對此項工作社群積極配合民政部門,于2023年6月份入戶摸排家庭适老化改造,制定方案,2024年初已完成首批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在老人家中增設門磁、煙感、醫療呼救等意外報警系統,當老人發生意外時,可以及時通知相關人員進而展開快速救援;對于失能、殘疾等老人,通過助行器、床邊扶手、睡眠監測帶等項目提升居家安全。防滑墊、沐浴椅、U型扶手、感應燈、沐浴椅等多種新産品的應用,旨在為老人營造一個安全、便利、舒适的居家生活空間。
(二)“網格+網際網路”服務全覆寫。義和巷社群開通了視訊号民生服務欄目,創新為老服務工作新模式。這一舉措旨在通過網際網路提升社群服務水準,加強居民與社群之間的互動與溝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群治理新格局。民生服務欄目依托微信視訊号平台、抖音号,通過短視訊等形式,為居民提供政策宣傳、資訊釋出、線上咨詢等服務。居民可以通過關注社群視訊号,随時了解社群動态,擷取各類便民資訊,視訊号已累計播放量超1萬。這一模式的推出,有效解決了傳統社群治理中資訊傳遞不暢、服務響應不及時等問題。通過科技賦能,社群治理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為居民帶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體驗。同時,也讓基層治理更加科學、規範、可持續。未來,義和巷社群将繼續創新推出系列便民欄目,豐富服務内容,提升使用者體驗,讓更多居民享受到優質、高效的社群服務。
二、助力老年人實作社會價值
(一)老年人參與社群治理
社群以實作“老有所為”為目标,鼓勵老年人參與社群治理各項事務,引導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态和進取精神,發揮正能量,助力老年人實作社會價值。
“有事就找單元長、樓棟長”已成為轄區居民的“口頭禅”,水電費繳納、下水道堵塞、鄰裡糾紛……群衆需求在哪裡,單元長、樓棟長的服務就延伸到哪裡。奧威花園小區5号樓的馬延林是退休熱心居民,在社群的号召下馬延林主動擔任樓棟長,以豐富的社群生活經曆和鄰居之間深厚的感情優勢,積極參與社群治理,更是主動打造“樓道文化”,獲評2023年度回民區優秀樓棟長代表榮譽。
牆上挂着精緻的書法繪畫作品,貼有“樓道文明戶”的笑臉照片,還有便民資訊欄、鄰裡公約、家風家訓等,牆角擺着公益雨傘、休閑座椅。走進奧威花園小區的樓道,就仿佛走進了自家家門。這是在馬延林樓棟長的帶領下,樓棟成為基層治理的前沿陣地,以點帶面、潛移默化,提升居民文明素養,讓居民在樓道内實作“微治理”。
在馬延林的感染下,奧威花園和祥和四區的退休黨員、熱心居民,紛紛投身到社群公益事業,共同治理維護小區和諧。為增強老年人的榮譽感和歸屬感,義和巷社群表彰做出貢獻的樓棟長、單元長。他們紛紛表示,将繼續義不容辭地擔負起自己的職責,積極支援配合社群各項工作的開展,為居民創造良好的社群環境,成為社群治理的好幫手、服務居民的貼心人。
(二)老年人參與公益事業。義和巷社群圍繞老幼融合模式,以“五老”工作站為陣地(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廣泛開展五老志願者活動,增強“一老一小”代際互動,實作共同成長。
轄區退休老黨員張啟山是“五老”志願者的一員,他寫得一手好毛筆字,經常來社群,下小區教小朋友寫毛筆字,帶着小朋友讀書,給小朋友講故事。張叔說到:“參加社群的活動有助于提升我的身心健康,增強社會歸屬感,跟朋友的互動也讓我了減少孤獨感,感覺自己更有價值了。”祥和花園的馬淑珍老師是特扶家庭,但她退休之後還是熱衷于公益活動,經常到社群開展剪紙文化活動,講解剪紙藝術的曆史、技巧和文化内涵,進而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馬老師講道:“剪紙是一種很有趣味性的民俗活動,我們應該積極參與這些,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很開心。”
展望未來,義和巷社群将圍繞“義心為民 和融萬家”黨建品牌繼續深化為老服務,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品質,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細緻、貼心的服務,以實際行動托起幸福“夕陽紅”。
撰稿:蘇日古嘎
編輯:吳菡娜
稽核:張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