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常見腦血管病一般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其中缺血性腦血管病占70%~80%,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占20%~30%。腦血管病發病率、複發率、緻殘率及緻死率高,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和安全,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幾百年來,全世界的醫生始終在努力探索戰勝腦血管病的終極方案,為患者創造更多生存機會。
4月1日,北京市醫學科技創新院士、北京學者“領航”系列講座第四期如期舉行。這期講座的主講人,一位是北京學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一位是北京學者、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曹勇。他們都是戰勝腦血管病終極方案的探索者。
突破禁區
“中國方案”解世界難題
缺血性腦卒中,俗稱腦梗死,急性期病死率為5%~15%,生存的患者中緻殘率為50%,可出現癱瘓、失語、失明等症狀。王擁軍介紹,在死亡和緻殘這兩個結局發生之前,有一項起推動作用的因素——複發。每一次複發,都會增加患者的緻殘率,都會把患者向死亡邊緣再推一步。是以,降低複發率是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最核心環節,也是王擁軍團隊的攻堅重點。
據介紹,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證明:早期使用單一的抗血小闆藥物阿司匹林,能降低腦卒中複發風險,但3個月的複發率仍超過10%。藥物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同樣具有抑制血小闆的作用,且作用機制不同。從理論上來說,二者聯用的“雙抗”治療方法,可以進一步降低卒中複發風險。為了驗證這套理論,各國科學家進行了3次大規模國際臨床試驗。但結論令人沮喪,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聯用未能減少缺血性卒中複發的風險,相反增加了嚴重出血包括腦出血的可能,這也使得“雙抗”治療方法成為卒中研究領域的禁區。
為了讓中國腦血管病研究跻身世界腦血管病研究之林,2000年,正在國外求學的王擁軍回到國内,開展腦卒中領域的系列隊列研究。2008年,大陸啟動的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給了王擁軍一個機會。他選擇向禁區發起沖擊,開展了“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緻殘性腦血管病事件高危人群的療效研究”。這個研究的英文縮寫為“CHANCE”,恰好在中文裡譯為“機會”。王擁軍和團隊希望通過研究為卒中患者帶來更多生存機會。
王擁軍團隊大膽創新,使用彼時還屬于新興事物的大資料技術。該團隊曆時8個月,經曆了無數次的設計、計算、推翻,最終設計出“機會”研究的方案和模型,即對于嚴重程度評分不超過3分的輕型卒中患者,在發病24小時内給予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合治療,不超過21天。
為了證明研究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王擁軍團隊開展了全國大規模臨床研究。在全國篩選114個分中心,納入5170名患者,一半采用傳統的單純阿司匹林治療,另一半采用新研發的治療方案。經過反複驗證,最終證明“機會”研究可使腦血管病患者90天複發風險相對下降32%,且未增加出血副作用。困擾腦血管病臨床和研究領域幾十年的“雙抗”禁區,終于被中國人打破。2013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機會”研究文章。
“機會”研究産出的“中國方案”,将缺血性腦血管病複發率從11%降低到8.2%。王擁軍團隊并未停止探索的腳步,2021年,“機會2”方案将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複發率從8.2%降到6%,該方案可在“機會”基礎上每年減少複發約11.4萬人次,每年節約住院花費約22.8億元。
目前,“機會3”研究已經完成,方案将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對于每一名患者而言,複發率不僅是一個數字,每降低一個百分點,都會是萬千家庭的劫後餘生。”王擁軍說。
精準評估
尋找手術的安全距離
腦血管畸形是青少年腦出血的主要原因,除了給患者帶來生命危險之外,還會産生嚴重的後遺症,包括癫痫、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缺失。腦血管畸形治療,是曹勇的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腦血管畸形的治療方式包括開顱手術切除、介入栓塞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其中,手術治療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曹勇介紹。
曹勇介紹,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學中心主任醫師、教授趙繼宗和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王碩于2001年左右開啟巨大腦動靜脈畸形的研究,并于2005年因課題“腦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療及其形成和破裂出血機制的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由此,巨大的腦血管畸形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不論是綜合治療還是單純手術治療都有不錯的效果。下一步,就是解決功能區的腦血管畸形問題。
曹勇介紹,此前普遍認為腦皮層是功能區,而現在更多認為傳導束更重要。如今,對于腦血管畸形患者采用複合手術,并增設術前評估環節,便于了解患者腦血管畸形和傳導束及功能區是侵襲還是推擠關系。
“有的腦血管畸形是緊湊型的,和傳導束、功能區是推擠的關系,該情況要判斷手術中保護傳導束的安全距離,目前這個距離是5毫米。有的腦血管畸形是彌散型的,像膠質瘤一樣長到功能區,把功能區或者傳導束侵襲了。對于這類患者就選擇手術治療,可以先栓塞一部分再手術,或選擇其他治療方式。”曹勇說。
1.
編輯:郭蕾 楊世嘉
稽核:潘華虹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