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集采陣痛至淨利潤分發下滑,出海或成為骨科耗材唯一出路?

作者:智通财經

随着去年第四批高值耗材集采直接鎖定人工晶體和骨科運動醫學類高值耗材,骨科領域的高值耗材基本已全部實作集采。即使此次集采相較前三輪整體降價較為“溫和”,也難免在短期内對國産龍頭企業業績帶來負面影響,而與企業“以價換量”博弈失衡存在一定關系。

從多家業内企業披露的2023年财報來看,集采“以價換量”的傳統邏輯并沒有完全展現,并不是集采中标越多的企業業績增長越佳,相反,集采帶來的銷量增長似乎并沒有抵銷産品單價降低帶來的利潤損失。

“以價換量”下的衆生相

智通财經APP了解到,去年11月30日,第四批國家組織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在天津開标。其中運動醫學類耗材平均降價74%。至此,關節、脊柱、運動醫學這三大骨科高值耗材賽道均被納入集采範疇,全品類集采帶來的行業陣痛由此也展現在部分頭部企業的年報業績中。

從以上可比公司的業務布局來看,由于威高股份(01066)較愛康醫療(01789)和春立醫療(01858)在創傷類器械的布局更為深入,且多業務收入增減實作一定的互相補充,使得威高股份在整體營收上僅出現小幅下滑,但若單拎出其骨科耗材核心子公司威高骨科(688161),投資者便不難看出其帶量采購執行引起産品出廠價格下降以及管道存貨補差給予進貨價格折讓對其造成的負面影響。

從業務收入分布情況來看,2023年,脊柱、創傷、關節三大産品線對威高骨科的貢獻超過74%。而在集采降價和管道存貨補差等因素影響下,威高股份當期脊柱産品實作收入4.72億元,同比減少48.49%;創傷産品實作收入1.95億元,同比減少53.89%;關節産品實作收入2.89億元,同比減少35.29%。

在核心業務線收入全面下滑的情況下,威高骨科當期收入同比大幅下滑37.67%為12.84億元;淨利潤大幅下滑81.3%為1.12億元。

集采陣痛至淨利潤分發下滑,出海或成為骨科耗材唯一出路?

不過與威高骨科不同,春立醫療和愛康醫療在2023年實作了營收端的穩定。

以春立醫療為例,其産品目前涵蓋了關節假體及脊柱類植入等關鍵領域,且從收入占比來看,髋關節為其核心收入來源。從公司整體收入增速也可以看出,在2023年下半年醫療合規政策影響下,公司髋關節2023年銷量基本與2022年持平。也就是說公司還未從2021年9月關節假體國采影響中走出。

智通财經APP了解到,2022年是人工關節實施集采的首個完整年。因而投資者可以在2022年年報資料中分析集采對各家公司的影響。從同期的愛康醫療财報來看,2022年該企業關節類産品收入9.21億元,同比上漲44.7%,純利同比大漲121.1%,順利實作以量補價。

而對于春立醫療來說,2022年公司營收12.02億元,同比上漲8.43%;淨利潤3.08億元,同比下滑4.54%。與此同時,2022年,公司關節類假體産品的銷售109.6萬件,同比上漲63.06%。

量價對比可以看出,人工關節集采帶來的産品價格下滑給春立醫療帶來的利潤影響,在短期内并未被其擴大的銷售量彌補。由于前面提到,關節假體一直是春立醫療最核心的産品,因而也說明關節集采一定程度上已經侵蝕了公司的利潤空間和盈利能力。

而在2023年半年報中,春立醫療表示國采影響是公司盈利能力下滑的原因之一。而從年報結果來看,這一影響顯然已延續至2023年下半年。

進軍海外,開挖發展“避風港”

從業績表現來看,愛康醫療與春立醫療的表現類似。

去年上半年,愛康醫療實作收入約人民币6.49億元(機關下同),同比增長22.1%;公司權益股東應占溢利約1.33億元,同比增長5.2%。但公司最終在2023年年報中仍表現為增收不增利。

公司上半年實作營收利潤雙增的主要原因在于2023年上半年病人就醫數量顯著提升,醫院端骨科手術量在二季度迎來高峰。但到下半年,尤其是去年三季度開展的全國醫藥領域集中整治工作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立醫院的手術量以及創新性高附加值産品在醫院的推廣和應用。

為規避集采帶來的短期負面影響,愛康醫療選擇進軍海外市場,而這也是國内骨科器械頭部企業的共同選擇。

分區域看,愛康醫療2023年國内實作收入8.67億元,同比下滑2.2%;但其海外實作收入2.27億,同比大增37.1%。公司當期海外收入占比近20%。報告期内愛康醫療的關節業務已進一步拓展到越南、烏茲别克斯坦等國,其中東南亞市場的增長超過50%。

與愛康醫療類似,春立醫療也加快了在海外市場的布局。資料顯示,2023年,春立醫療的海外市場實作收入1.98億元,同比大增81.7%,海外收入占公司營收比例提升至16.41%。相比之下,威高骨科的當期海外收入占比僅5%,出海進度較以上2家公司更慢,但随着威高骨科管理層大換血,市場預計出海或成為其重要發展戰略之一。

目前來看,進口品牌市場競争力較強,占據大陸較大市場佔有率。在TOP20品牌中,進口品牌合計占據中國骨科植入醫療器械市場約40%的市場佔有率,其中,強生、施樂輝、捷脈邦美等三個進口品牌市場佔有率位居前三。但在海外市場,由于市場容量更大,留給國産企業的市場仍不可小觑。

集采陣痛至淨利潤分發下滑,出海或成為骨科耗材唯一出路?

從市場角度來看,目前全球骨科市場處于穩定增長當中,關節類産品占比最大。根據Statista統計資料,全球骨科器械市場規模2021年為409億美元,預計2022-2027年CAGR為6%,2027年有望達到600億美元。并且,從2019年資料看,南美洲等地區關節手術滲透率與歐美發達地區相比仍有10倍左右差距,未來增長潛力大。

而從市場競争角度來看,因骨科手術術式相對其他高端臨床術式已經發展較為成熟,且外資龍頭企業骨科業務增速已經持續多年個位數增長,目前已并非其核心業務闆塊。另一方面,經過多年市場發展,國産龍頭企業已形成較強的研發、生産、供應鍊完整性能力以及出色的品牌影響力在高附加值産品的競争中有望持續縮小與外資企業差距。是以國内企業有望憑借産品成本效益優勢在滲透率較低地區實作出海放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