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調研行·特寫丨“爆改”廢車,資源“循環上路”

作者:川觀新聞

視訊加載中...

川觀新聞記者 周海波 李婷 雅安觀察 黃剛

4月7日,走進位于雅安市荥經縣的中津科技園,傳來陣陣金屬碰撞的巨響聲。

循着聲音走進生産工廠中的房間,20多米高的報廢汽車拆解機,正揮舞着鐵鉗形狀的搖臂,不斷敲打着紅褐色的大貨車車廂。不到5分鐘的“一頓爆改”,大貨車車廂被分解成若幹小塊。“這是暴力拆解區,專門處理受損比較嚴重的報廢車。”園區管理人、四川中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翁泉介紹。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調研行·特寫丨“爆改”廢車,資源“循環上路”

廢棄車輛暴力拆解區。黃剛 攝

這個報廢工廠中的房間内堆放着不少“破銅爛鐵”,大貨車、越野車、轎車等按品種分類擺放,還專門設定了廢棄新能源車區。但“爆改”以後,廢車在隔壁四川中睿銅業有限公司的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裡是另一番模樣——地上整齊排列着一捆捆表面光滑的銅杆,每捆銅杆約重4噸。這裡專門把“廢車”回收拆解,重新制作成用于電纜的低氧銅杆。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調研行·特寫丨“爆改”廢車,資源“循環上路”

低氧銅杆。黃剛 攝

低氧銅杆是生産電線、電纜的主要原料。把“廢車”變“銅杆”,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裡的4台熔化爐和低氧銅杆的連鑄連軋生産線,起到了核心關鍵作用。

在1900℃以上的熔化爐裡,廢車其他雜質與純銅分離,進而“提純”出銅杆原料,被加工制作成符合國家行業标準的低氧銅杆,約每50輛低價收入的廢車内銅質材料可再生為1噸銅杆,不愁銷路。此外車況較好的廢舊汽車的輪胎、儀表盤等,将在精密拆解區,進入其他生産線。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調研行·特寫丨“爆改”廢車,資源“循環上路”

廢棄車輛精密拆解區。黃剛 攝

不僅是“變廢為寶”,這是一條要沖刺“百億元”的綠色循環生産線。2023年10月投産以來,園區内的中睿銅業目前已貢獻了10億元産值,預計一期滿産後再生銅産量達26萬噸。這個産值也離不開政策和機遇。幾年前,國家頒布的《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明确了對報廢機動車回收企業實行資格認定制度。翁泉敏銳地嗅到其中的價值:“這意味着報廢機動車不再局限于此前的供銷社,個人有了機會。”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調研行·特寫丨“爆改”廢車,資源“循環上路”

中津科技園。黃剛 攝

翁泉的父輩在傳統金屬冶煉産業,這個産業能耗高、投入大,若處理不當,會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是以在創業初期的他,更希望做一套變廢為寶的綠色生産線。在他看來:“資源是有限的,傳統資源用一點少一點,如果我們能把有限的資源利用科技手段,加入無限的循環中反複利用不是更好嗎?”而此時,荥經縣正探索現代工業綠色轉型發展,雙方理念一拍即合,當地為其配套了政策優惠。他随後不斷調研學習并邀請國内外再生環保領域設計師科學規劃園區,最終拿下行業中具有含金量的報廢機動車回收資質。

如今在荥經縣嚴道街道烈太村,山坡上蔥茏的樹木吐出新綠,村民正采摘新鮮蔬菜,與之對望的就是占地350畝的中津科技園。園區内有雅安最大的廢車回收生産線,年拆解車輛達50萬輛,拆解量是雅安同行平均量的10倍,帶動當地數百人就業,平均月工資約7000元。翁泉坦言,要做到行業的龍頭,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不斷精進核心技術,才能形成不可替代的競争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