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白擱筆再題詩:《登金陵鳳凰台》

作者:小紅愛碼字

今天讀了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原文如下: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擱筆再題詩:《登金陵鳳凰台》

尤愛這句“浮雲能蔽日”。

“浮雲”在此處比喻奸邪小人,而“日”則一語雙關,既代表太陽,也象征着古代的帝王或朝廷。

整句“浮雲能蔽日”的含義是朝中奸佞當道,小人能夠蒙蔽君主的視聽,使得賢良之士無法得到應有的重用。

詩人借用這個比喻,表達了自己對朝政的不滿和對賢良之士被埋沒的憂慮。

他遠離朝廷,不被重用,是以感到無限的憂愁。這樣的表達,将詩人登台吊古傷今的感慨與深沉的曆史歎息結合起來,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詩中用“浮雲”來比喻朝中奸佞,主要是出于幾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從曆史背景來看,李白所處的時代是唐朝的鼎盛時期,然而盛世之下也隐藏着各種社會沖突。

玄宗晚年耽于逸樂,沉湎聲色,不理朝政,朝廷内部宦官、權奸、邊将之間權利争奪十分激烈。在這種背景下,奸佞小人充斥朝廷,賢良之士受到排擠。

李白作為一位有抱負的詩人,對這種現象深感憂慮和不滿。

其次,“浮雲”這個意象本身具有飄忽不定、遮蔽光明的特點,與奸佞小人的行為特征相契合。

奸佞小人常常口蜜腹劍,表面上裝出一副忠誠的樣子,實際上卻在暗中阻撓賢良之士的進谏,蒙蔽君主的視聽。

他們的行為就像浮雲一樣,看似無害,實則能遮蔽陽光,阻礙真理的顯現。

此外,詩人運用“浮雲”表達,也展現了他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對現實社會的批判。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詩歌,揭露奸佞小人的真面目,喚醒君主的警覺,促使朝廷重用賢良之士,實作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

是以說,“浮雲能蔽日”這一比喻,在詩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展現了他的詩歌創作理念和批判精神。

李白擱筆再題詩:《登金陵鳳凰台》

而這首詩的背後還藏有一段佳話。

話說當年李白遊玩到黃鶴樓時,詩興大發,正要寫時,忽然看到崔颢所寫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李白讀罷,心裡暗暗稱好,厲害,好厲害,這家夥這首詩寫的真的好!無論是從寫景對仗,還是從意境情感表達,都堪稱完美,舉世無雙,驚為天人之作。

李白苦思冥想,思考再三,終究是不能下筆,不知道怎麼寫才能超過崔浩,不負詩仙的名号。

最後隻能擱筆至此,沒有寫詩。

正好旁邊有個叫丁十八的後生當場就譏笑李白說:怎麼不寫詩呢?李白嘴念叨了一首打油詩:

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

這恐怕是李白最憋屈的時候,詩情大發,興緻高昂,欲“拳打黃鶴樓,腳踢鹦鹉洲”,用詩詞狠狠的釋放自己的才華,快意人生。可是硬生生的被崔浩的詩壓着動彈不得,不能下筆。

你說憋屈不?你說氣惱不?

李白擱筆再題詩:《登金陵鳳凰台》

崔颢題詩,李白擱筆,從此黃鶴樓的名聲更是響徹九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後來在金陵鳳凰台時候,李白也仿照《黃鶴樓》寫下了這首《登金陵鳳凰台》

總之,黃鶴樓上崔浩題詩,李白擱筆的這段佳話,即表現了崔浩這首詩造詣之高,李白對他有敬仰之情,也表現出李白的謹慎謙虛,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不一樣的經典詩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