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肉桂:行血而療心痛,治療胃痛、腹痛、腰痛、腿痛都能用它

作者:經方中醫張先生

肉桂又名牡桂、紫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等,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肉桂一名首見于《唐本草》,曆代本草對其均有論述。

其性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具有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等功效,可用于治療陽痿宮冷,寒疝腹痛,虛陽上浮等。《醫學啟源》謂其能: “補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虛自汗”。

其炮制品有:削肉桂、熬肉桂、酒肉桂、炒肉桂、姜肉桂、焦肉桂、焙制肉桂、童便制肉桂。現代炮制通常除去雜質,刮去粗皮,搗成小碎塊。

肉桂行血而療心痛,止汗良藥。

大家不要隻看到肉桂療心痛,為什麼呢?因為心主血脈,周身血脈所到之處,說白了,就是整個心血管系統,這些地方出現血脈因寒痹阻疼痛,都可以用肉桂,不是說一定要心胸部痛才用肉桂。

肉桂:行血而療心痛,治療胃痛、腹痛、腰痛、腿痛都能用它

吃涼冷而導緻胃痛腹痛,腰痛腿痛,你如果懂得觸類旁通,也可以用肉桂。肉桂的一切功能都是圍繞它溫通血脈、補火助陽展開來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大家看,肉桂色紅如火,辛溫大熱,善于補火助陽,直入心腎,溫通經脈,散寒止痛,而這味藥不單出現在藥房,在很多人家中的廚房裡也可以經常看到它。原來它是可以做食材調料的藥物。

民間煲湯,放些進去,就會很香,吃了暖洋洋,特别在天冷的地方,或者寒凍的季節,抑或年老體衰,胃寒怕冷的老年人,他們都會懂得用些如肉桂、姜之類的食材來補火助陽,行氣散寒。

如何證明肉桂能溫通血脈止痛呢?

有個中醫愛好者,她在月經來臨的當天吃了點生冷瓜果,馬上腹痛難受。她就想每次腹痛,搞點姜棗茶,或者附子理中丸,吃了就好了,這次我得換個招。

肉桂:行血而療心痛,治療胃痛、腹痛、腰痛、腿痛都能用它

藥書裡說官桂善能調冷氣。這官桂就是上等的肉桂,以前是上供給皇帝、官員使用的。既然肉桂擅長調身體的各種冷氣疼痛,寒凝脈閉,我何不搞點來嘗嘗,是否好藥,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嘗過便知。

既然已經辨明自己屬于虛寒體質,食生冷則腹痛加重,根據中醫寒者熱之的道理,便把肉桂搗成細粉,用溫酒送服一小句,為什麼要加溫酒呢?因為酒一方面可助藥力行血脈,本身它又能夠散寒止痛。

奇怪,這藥一下肚腹,立馬覺得一團暖氣冉冉升起,剛才肚子痛得手腳都發涼,現在疼痛馬上減緩,慢慢地手腳暖起來,放了幾個屁,肚痛就好了。用肉桂來治療腹中冷痛,足以證明這肉桂善于調冷氣。

這個經驗馬上就成為居家必知的一個小智慧,生活的小竅門。因為難免傷風飲冷,導緻冷痛。其實用肉桂來治腹中冷痛,在古籍裡早已經記載了。

千年以前的《肘後方》裡提到,治産後腹中冷痛,或者瘀血排不幹淨,堵塞疼痛,用肉桂打成粉末,以溫酒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

肉桂:行血而療心痛,治療胃痛、腹痛、腰痛、腿痛都能用它

大家看,就這麼簡單的一個中醫小經驗,卻可以在疼痛關鍵時刻,幫你度過病苦的難關,而且這種東西還是家中常備的食物,是以不可不懂啊!

一味肉桂用好了,可不是簡單地治腹痛,肉桂通過溫暖心腎陽氣,進而能夠讓周身髒腑都沐浴在一派陽火溫暖之中,進而不至于寒冷收引疼痛。

肉桂配伍: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說“藥有個性之專長, 方有合群之妙用”。通過藥物的配伍,可以增強藥物的功效,治療複雜疾病,減少毒副反應。古代醫家常基于傳統中醫理論,利用藥物七情來配伍,使肉桂能更好發揮其作用。

肉桂配附子。肉桂和附子皆為辛、甘、大熱之品,皆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兩者通過補命門之火,用于溫助全身的陽氣,是以陽虛諸證,不管腎陽虛、心陽虛,或者脾陽虛、脾腎陽虛、心脾陽虛,或者心腎陽虛,肉桂和附子常常相須為用。二者還可引火歸元,引龍雷之火下潛,而不在上為患——比如虛陽上沖的心悸、牙疼、面腫、喉痹、耳腫、面赤、鼻塞、口渴等症狀。張景嶽的《本草正》提出了附子“大能引火歸原”,郭佩蘭的《本草彙》提出肉桂可以引火歸原。但附子具有回陽救逆之功,而肉桂不能。

肉桂:行血而療心痛,治療胃痛、腹痛、腰痛、腿痛都能用它

肉桂配幹姜。幹姜和肉桂皆為辛、大熱之品,皆可溫裡散寒。幹姜歸脾、胃、心、肺經,肉桂歸肝、腎、心、脾經。幹姜作用部位偏于中上,肉桂可溫腎與命門之火。肉桂可補火暖土,佐幹姜溫脾陽。肉桂補坎中一陽,水火既濟,上助心陽。“陽虛則外寒”(《素問·調經論》),素體陽氣不足者,陰寒之邪更容易侵襲人體。故欲散内外陰寒之邪,當在溫散的同時配以補火助陽之藥。幹姜肉桂兩藥相伍,相得益彰。

肉桂配黃連。肉桂配黃連,為交泰丸的藥物組成。命火不足,不能鼓舞腎水上交于心,心火上亢而緻心腎不交。黃連苦寒,善于清心熱,瀉心火;肉桂溫熱,長于和心血,補命火。二藥合用,寒熱并用,相輔相成,有瀉南補北,交通心腎之妙。兩藥配伍,可用于治療心火亢盛,腎陽不足所緻的心悸、失眠、口舌生瘡等。

肉桂配茯苓。肉桂補火助陽,茯苓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陽氣虛則生水濕,水濕内停則阻遏陽氣。水濕為陰邪,需要陽氣化之;水濕趨下,需要淡滲利之。茯苓利水滲濕,可通陽氣;肉桂溫陽化氣,可祛水濕。兩藥相使,常用于陽虛水停之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