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果蔬中隐藏的“黃金物質”、抗炎/抗衰/增肌,秒殺維生素保健品!

作者:FE索索隊長

很多粉絲總會覺得:“我吃水果蔬菜不就為了維生素嗎”?那如果不吃果蔬,吃點複合維生素片也健康呀?

确實,如果我們把果蔬=維生素,那營養就變得極其簡單。

果蔬中隐藏的“黃金物質”、抗炎/抗衰/增肌,秒殺維生素保健品!

但索隊早就說過——果蔬的營養遠比我們想的複雜,即便是“複合維生素”,也遠不能和任何果蔬進行對比。

今天索隊就要講講果蔬中最神奇的營養之一——多酚!

多酚的種類和來源

多酚是一大類存在于植物中的植化素。

這些物質對人體健康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包括抗炎、抗癌、穩定血糖、改善脂肪代謝、治療心血管疾病、提高消化系統效率等。

果蔬中隐藏的“黃金物質”、抗炎/抗衰/增肌,秒殺維生素保健品!

多酚的分類方法比較多:

1. 二苯乙烯類:如白藜蘆醇,主要存在于紅葡萄酒和花生中。

2. 酚酸類:廣泛存在于咖啡、茶、櫻桃、藍莓等中。

3. 黃酮類:這是最大一類,包括綠茶、各種豆類、水果和蔬菜中的多酚。

4. 木質素:存在于亞麻籽、藻類、燕麥、各種谷物及水果和蔬菜中。

5. 其他類型。

部分多酚的功效

1、白藜蘆醇(Resveratrol)

存在于紅葡萄酒、葡萄皮中,研究表明,白藜蘆醇具有抗炎、抗氧化、預防心血管疾病和抗癌的作用。

2、兒茶素(Epicatechin)

主要存在于綠茶中,有研究顯示兒茶素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改善血管功能。

果蔬中隐藏的“黃金物質”、抗炎/抗衰/增肌,秒殺維生素保健品!

3、花青素(Anthocyanins)

廣泛存在于藍莓、黑莓、櫻桃等深色水果中,研究發現,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糖和改善視力等作用。

4、姜黃素(Curcumin)

是姜黃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和抗氧化能力,對慢炎具有潛在的益處。

姜黃素的視訊版講解:

視訊加載中...

本文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公司立場無關。文章僅用于和讀者交流、知識普及。部分專業詞彙僅為引用專業知識,配圖來自網際網路,侵删。

多樣化飲食

什麼食物中的多酚豐富呢?索隊分類型舉例給你聽:

- 蔬菜:如洋芋、洋蔥、十字花科蔬菜等。

- 水果:漿果、蘋果、杏子、櫻桃等顔色鮮豔的水果。

- 谷物:荞麥、黑麥、燕麥等。

- 堅果、種子和豆類:黃豆、黑豆、白豆、山核桃等。

- 脂肪:初榨橄榄油、芝麻油、黑巧克力。

- 飲品:咖啡、茶、紅酒等。

- 香料:迷疊香等。

視訊加載中...

本文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公司立場無關。文章僅用于和讀者交流、知識普及。部分專業詞彙僅為引用專業知識,配圖來自網際網路,侵删。

其實你看到這裡,就會發現:所謂的“多樣化飲食”,就是别挑食、經常替換着吃!

畢竟,沒有任何食物、保健品,能夠提供所有多酚(當然也包括其他營養)!

是以,確定飲食中包含多樣化的食物來源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Jang, M., Cai, L., Udeani, G. O., Slowing, K. V., Thomas, C. F., Beecher, C. W., ... & Pezzuto, J. M. (1997). Cancer chemopreventive activity of resveratrol, a natural product derived from grapes. Science, 275(5297), 218-220.

2、Hodgson, J. M., & Croft, K. D. (2010). Tea flavonoids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 31(6), 495-502.

3、Khoo, H. E., Azlan, A., Tang, S. T., & Lim, S. M. (2017). Anthocyanidins and anthocyanins: colored pigments as food,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and the potential health benefits. Food & nutrition research, 61(1), 1361779.

4、Aggarwal, B. B., & Harikumar, K. B. (2009). Potenti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urcumin, the anti-inflammatory agent, against neurodegenerative, cardiovascular, pulmonary, metabolic, autoimmune and neoplastic diseas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 41(1), 40-5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