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原産南美洲,由于其口感清甜,又被稱為“甘薯”和“地瓜”,而在一些地方,則把蕃薯稱為“苕”。其在大陸種植曆史悠久。
有據可查的是蕃薯在16世紀末,從菲律賓傳入大陸南方,最終在大陸南方全面鋪開種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蕃薯成為農民救命的糧食。根據一些史料記載,蕃薯自從被傳入到中國後,曾經多次在災荒的時候,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而正是蕃薯和玉米等農作物被傳入中國,讓中國在一段時間裡人口暴漲,讓中國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口數量都位于全球首位。
蕃薯為何每到災難,可以成為救命的糧食?
縱觀蕃薯的種植曆史,可以看出蕃薯在種植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每當災年糧食不夠吃的時候,都會大面積鋪開種植蕃薯。
之是以出現這種情況,實際上與蕃薯身上的一些特點有很大的關系。
蕃薯适應性比較強,不像許多植物比較嬌貴,隻有在适應的環境中才能生長。而蕃薯适應環境的能力就強多了。
無論是沙土、壤土、粘土等不同類型的土壤都可以種植,并且蕃薯還比較耐高溫和低溫,無論是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都可以種植。
另外,蕃薯還有耐寒耐貧瘠,由于蕃薯根系發達,可以深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分,這就導緻蕃薯耐旱、耐澇、耐鹽堿,即便是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種植蕃薯。
蕃薯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生長周期比較短,一般隻需要100-120天就可以收成,在條件允許下,蕃薯可以一年多熟,在較短的時間裡可以獲得收成。
除了這些,蕃薯産量還非常高,畝産可以達到2000-3000公斤,而大米畝産大多隻有500公斤左右,從這可以看出,蕃薯畝産最高可以達到大米的6倍之多。
除了以上特點外,蕃薯本身營養價值比較高,富含澱粉、膳食纖維、維生素A、C、E和多種礦物質。
正是其适應性強、耐寒耐貧瘠、産量高、生長周期快和營養價值比較高等特點,是以,每到災荒之年的時候,蕃薯就稱為救命的糧食,可以養活大量的人口。
蕃薯為何沒有成為主糧?
雖然蕃薯有很多優點,産量也非常高,幾乎是大米的6倍,但是為何大米能夠成為主糧,而蕃薯卻隻能成為副食呢?是因為蕃薯不頂餓嗎?
前面說了蕃薯很多優點,但是蕃薯與大米相比,也有很多不如的地方。
所限蕃薯口感比較差,偶爾吃一下軟糯清甜,但是長期吃這種軟糯的食物,讓人完全沒有食欲。這是因為蕃薯中富含澱粉和水分,在加熱後澱粉和水一起會糊化,導緻蕃薯無論是烤、蒸、還是煮都是非常的軟糯。
由于蕃薯中富含膳食纖維,這種物質短期吃對身體有益,但是長期吃的話,腸胃就第一個受不了,這也是老一輩人在曾經歲月裡吃多了蕃薯,在條件變好後,一輩子不願意再吃蕃薯的原因。
大米在口感上則和蕃薯完全不同,雖然吃起來沒有蕃薯那麼清甜,但是大米富有嚼勁和特有的大米香氣,入口比較Q彈,就這點上來說,大米勝過蕃薯太多了。
蕃薯營養沒有大米高,前面說過蕃薯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但是這個要看跟誰來比了,蕃薯中雖然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都很高,但是蕃薯中的蛋白質含量卻非常低,100克蕃薯中僅有1.6克蛋白質,而100克大米中有7-8克蛋白質。
而蛋白質是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是以,就營養層面上來說,這點也遠遠不如大米。
除了上面兩點外,蕃薯與大米相比,還有一個劣勢,那就是不易儲存,容易腐爛變質,這是因為蕃薯中的水分和糖含量比較高,容易滋生細菌和黴菌。
另外,蕃薯的表皮比較薄,容易受到機械損傷,在損傷後就容易腐爛。以前為了儲存蕃薯,都會專門挖一個地窖,就是為了給蕃薯保濕,以增加蕃薯的儲存時間。而大米則不同,在幹燥後,就可以長期儲存,不容易變質。
相對于大米來說,蕃薯還有另外一個不好,那就是加工難度大,像大米和面粉,在磨成粉後,可以加工成為很多食品,例如米粉和面條。
但是蕃薯這點比較難,其本身加工成澱粉的過程就比較麻煩,并且還容易結成塊。是以,就加工工藝上來說,比大米也要麻煩一些,并且其食用的方法也比較少。
結語:
進入90年代後,由于大米和小麥增産,蕃薯逐漸退出主食的行列,逐漸邊緣化淪為副食,不過目前為止,大陸仍然是蕃薯第一大國。以2022年資料為例,大陸蕃薯産量超過了4700萬噸,是除中國外其他國家的總和還多,是糧食第一大國美國的29倍之多。
雖然蕃薯現在被作為副食,但是不可否認其在中國曆史中的作用,每當災害來臨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蕃薯,也隻有蕃薯特殊屬性,才能在短時間裡,解決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
大陸在50年代,由于糧食缺口比較大,也曾經大面積的推廣蕃薯種植,那個時候,蕃薯成為許多人的主要糧食,也養活了一大部分的人口。
在青黃不接,大米和小麥接濟不上的時候,蕃薯就成為主糧,相信隻要是上了一定年齡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吃過蕃薯,而隻要曾經把蕃薯當飯吃過的人,在條件變好後,基本都不會再想吃它了。
你對吃蕃薯有哪些經曆?你喜歡吃蕃薯嗎?還是曾經吃多了蕃薯,這輩子不太想吃了,不妨說出你的經曆,大家一同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