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農人故事|從貨車司機到農機手,70後老師傅趙雲開着農機奔小康

作者:天眼新聞

早上七點出門,晚上八點到家,每天在機上作業超過10小時,這是春耕農忙時節,黔西市錦星鎮新街社群農機手趙雲的日常。

“從正月初五以來,已經犁了1000餘畝地,各個鄉鎮到處跑,訂單排到五月份了,多虧了這台‘鐵牛’,讓春耕的效率提升了許多。”即便忙碌,可說起農機手這個職業,趙雲憨厚的臉上滿是自豪,“你看,這周圍的地,都是我去耕的,好些已經種下苞谷了。”

新農人故事|從貨車司機到農機手,70後老師傅趙雲開着農機奔小康

出門作業前,趙雲給拖拉機加油

4月5日,清明假期第二天,趙雲依然忙碌,簡單吃過早飯後,他拿上潤滑油、柴油、扳手等工具,來到拖拉機旁,細心地給自己的“大鐵牛”做着維護保養。

“啟動機器之前,要上機油,檢修和清洗濾網,不然機器容易損壞,耽誤農時。” 保養完畢後,趙雲又駕駛着拖拉機,爬坡過坎,來到提前預約好的客戶地裡,開始了他“車輪上的春耕”。

新農人故事|從貨車司機到農機手,70後老師傅趙雲開着農機奔小康

今年50歲的趙雲,是位有着20多年經驗的農機駕駛“老把式”。 年輕時的他,一直幹着開貨車的活,長年東奔西走謀生,使得家中的瑣事與田間勞作全然落在了妻子的肩上。

妻子的辛苦,趙雲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恨自己幫不上啥忙,兩頭牽挂。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開車送貨的過程中,趙雲看見有人在使用小農機耕地,上去了解一番後,他看到了農機帶來的便捷。于是,在2001年,花費6000多元,趙雲從貴陽買回了全鎮第一台微耕機。

“人力幹活太辛苦了,一天到黑也幹不了多少,效率低,還累得夠嗆,看見人家用,效果好,我索性就買了一台回家,那時候全鎮都沒有哪家用過。”趙雲回憶說,當時的微耕機雖然隻有6馬力,但着實減輕了家裡不少勞動力,“從那以後,我都是用農機把地耕好後,再出門幹活,耽誤不了自己拉貨,妻子也沒那麼辛苦了。”

讓趙雲沒想到的是,從這台微耕機開始,自己便和農機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此後的漫漫人生路中,都将與之共同戰鬥。

趙雲的家鄉,黔西市錦星鎮,自古就有“魚米之鄉”的美譽,鎮裡的内莊大田壩、白泥田壩、木渣黑田壩,洪湖梯田等均是黔西市優質特色大米主産區。

新農人故事|從貨車司機到農機手,70後老師傅趙雲開着農機奔小康

然而,由于農村外出務工青壯年越來越多,在家務農的多為老弱婦孺,錦星鎮農耕“老齡化”現象日益明顯,導緻土地時有撂荒。“誰來種地、怎麼種地”成為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一大難題。

2008年,為了轉變農業生産方式、提高農村生産力,錦星鎮把提高農業機械化水準作為重要抓手,引進了一批大型農機具,并邀請村民們參觀體驗。趙雲就是被邀請的村民之一。

這一看不打緊,一台台外形硬朗、氣勢威武、馬力大的農機具吸引了趙雲的目光,上車試駕操作後,他體驗到了農機新技術的獨特魅力,也敏銳地觀察到農業機械對農業生産的重要作用。

“那些大農機效率太高了,看過後就忘不了,回到家我就和媳婦商量,要買一台大型拖拉機,除了自家可以用外,還可以去幫其他農戶幹活,也能掙點錢。”趙雲說,新農機到家後,他迫不及待地出門拉起了訂單,誰知道,部分農民對于農機并不買賬。

“沒有路,拖拉機能不能進到地裡,即便進去了,犁得夠不夠深,土裡有石子,會不會搞壞你的機子?”面對疑慮,趙雲也不争辯,主動提出幫忙,結果不到二十分鐘,拖拉機半個小時就犁完了兩畝地,相當于一個農民幾天的工作量。如此高效率的作業,很快引起了農戶的興趣,第二年,各種收割訂單紛至沓來。

“最開始是我開起機子去找活,到後來我是坐在家裡接活。”趙雲說這樣的轉變,讓他意識到,農機這行前景可觀,農業領域确實大有可為。很快,他通過不斷學習實踐,逐漸掌握了農機安全知識、農機保養技術、農機診斷技術、農機維修技術,帶頭走上了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快車道”。

新農人故事|從貨車司機到農機手,70後老師傅趙雲開着農機奔小康

“客戶下單是80元一畝,一般一畝地10多分鐘就可以搞定,省時省力,是以訂單一直都很大。”如今,趙雲還為周邊鄉鎮的農戶提供農機服務,服務範圍超過20個鄉鎮、1000多戶農戶,為小農戶們的農業生産提供了堅強的農機保障。

“好的農機就是生産力,看我這台‘東方牌’大型拖拉機,90馬力,它的耕深能有三、四十厘米,一天能耕幾十畝地,耕作效率是傳統農耕的幾十倍。”趙雲跳下拖拉機,拍了拍一人高的車輪,歡喜之情溢于言表。

不過,趙雲坦言,能夠買得下這個“大家夥”,多虧了政府的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2022年,由于家裡的農機老化,趙雲花費95000 多元重新購入了一輛東風牌拖拉機,在向當地農業農村局申請了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後,得到了21500元的補貼。

靠着開農機,如今,趙雲一家的日子也越過越好,“我靠開拖拉機,可是供出了兩個大學生,一年要為我家裡帶來20餘萬元的收入。”

新農人故事|從貨車司機到農機手,70後老師傅趙雲開着農機奔小康

常年在農機領域的摸爬滾打,趙雲也從一名農機新手成為了行家裡手,各類農機的故障,他幾乎都會修理,“不誇張地說,有時候,我甚至可以通過聲音就可以判斷農機故障。”

春種、夏管、秋收,在趙雲的帶動下,錦星鎮湧現出越來越多的農機手,他們在田野的轟鳴聲中,守望一場場豐收,見證“三農”事業的拔節生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傳娟

編輯 王星

二審 謝朝政

三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