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提上“聚寶桶” 當起“采耳師” 黔西花溪鄉的他們增收有門路

作者:天眼新聞

清風徐來,晨曦灑向層巒疊翠的山間,黔西市花溪鄉興民村木耳種植基地,一排排黑白相間的木耳菌棒排列整齊,一群頭戴遮陽帽,坐着采摘木耳的必備小闆凳,身邊放着盛裝木耳的“聚寶桶”的從業人員,迅速從菌棒上采摘一片片肥嫩的木耳,這些忙碌的身影正是“黑土地”木耳種植基地裡的“采耳師”。

提上“聚寶桶” 當起“采耳師” 黔西花溪鄉的他們增收有門路

村民正在基地采摘木耳

“你别看采摘木耳簡單,但是這也是需要一點手法的嘞,你看,像這樣輕捏根部,旋轉一扯,一片完整的嫩木耳就摘下來了”。說到采摘木耳,“采耳師”李元英便滔滔不絕。

現場共有像李元英這樣的“采耳師”10餘名,從大清早便在木耳種植基地馬不停蹄地“收割”木耳。

當地幹部介紹,興民村目前共種植有木耳35萬棒,像這樣忙碌的場景在接下來的10餘天都會看到。

提上“聚寶桶” 當起“采耳師” 黔西花溪鄉的他們增收有門路

過去,王鳳琴在浙江的電子加工廠務工,随着電子加工廠效益下降,加上家裡老人生病需要照顧,王鳳琴便不得不返鄉照顧家庭,剛好此時得知家鄉興民村搞木耳種植,正在招募勞工,聯系到村合作社了解一番後,王鳳琴決定返鄉務工。

“在這裡離家近,收入可觀,每天最低也有110元,還能照顧老人孩子,這可友善多了。”說起自己的“采耳師”經曆,王鳳琴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提上“聚寶桶” 當起“采耳師” 黔西花溪鄉的他們增收有門路

“以前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村民始終富裕不起來,我們黨支部便帶頭學理論、理思路、帶頭幹。”興民村支部書記李意說,通過“支部領路、産業鋪路、黨員帶路”的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不斷帶領群衆增收緻富,今年種植的35萬棒木耳,預計産出木耳80萬斤,目前累計發放勞務工資40餘萬元。

産業旺,鄉村才有希望;産業興,鄉村才能振興。近年來,花溪鄉因地制宜找準産業發展方向,把現有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壯大現有特色産業,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培育特色産業,不斷讓群衆的“錢袋子”鼓起來,推動鄉村振興路上群衆的幸福指數“節節攀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翟培聲

編輯 周陽

二審 謝朝政

三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