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安英烈故事|喬瑞生:成安縣第一位共産黨員

作者:河北退役軍人服務中心
成安英烈故事|喬瑞生:成安縣第一位共産黨員

喬瑞生

他是成安縣第一名共産黨員,成安縣第一個黨組織的建立者。

他舉辦“讀書會”,發展了大批黨員,後來都成為了革命骨幹。有曾任成安縣委書記的趙玉森、曾任成安縣委書記的陳瀛、曾任縣大隊教導員劉曉風等。

他牽頭成立了進步組織“成安縣國小教師研究會”。

他主動作為,多次派人與八路軍聯系,要求開辟成安抗日根據地。

他曾任中共成安縣工作委員會組織部長,為組織縣黨政群機構做了大量工作。

他曾任臨漳縣抗日縣長,建立健全了縣抗日政府,充實了縣大隊的力量。

喬瑞生(1910—1938.9),原名書麟,字瑞生,成安縣大霍村人。8歲開始在本村上國小,15歲考入成安縣立高小16班,在校品學兼優。1927年,在大名參加黨上司的反帝大同盟革命組織,下半年入黨,在他的努力下,成安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大霍村支部于1928年初成立。1938年9月28日,在西羊羔村召開的部隊、政府聯席會議中,喬瑞生等人不幸中彈身亡,史稱“西羊羔事件”,時年29歲。解放後,喬瑞生同志被追認為成安縣革命烈士。

1►

建立成安縣第一個黨支部

成安英烈故事|喬瑞生:成安縣第一位共産黨員

入黨後,喬瑞生滿懷激情、勁頭十足地投入黨的事業中去。首先在他的家鄉大霍村秘密活動,發展黨員,籌建黨的組織。經上級準許,1928年初成安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大霍村支部誕生了,喬瑞生任支部書記兼組織委員。

他極其慎重地發展黨員,擴大組織。小霍村劉振華和喬瑞生是縣立高小十六班同學,大霍村支部成立時任宣傳委員。劉振華在本村發展數人,于1928年秋,建立了成安縣第二個黨支部——中共小霍村支部,随後在他的主持下,建立了臨漳縣第一個黨支部。大小霍村兩個黨支部建立後,喬瑞生帶領黨員利用一切機會,在貧雇農中開展思想教育活動,并書寫智語、散發傳單,宣傳馬列主義,擴大黨的影響,喚醒群衆起來鬧革命。

2►

創辦農民夜校和讀書會

成安英烈故事|喬瑞生:成安縣第一位共産黨員

由于喬瑞生到處宣傳革命真理,終被反動政府發覺,因周圍環境惡劣,他不便再繼續活動。1932年,喬瑞生獨自一人前去江西找紅軍,途中曆盡千辛萬苦,卻終未找到。雖無功而回,但這次經曆使他豐富了社會知識,進一步堅定了革命決心。1932年冬,回到家鄉。1933年,在中共直南特委書記王子清、組織部長王從吾的上司下,喬瑞生回到本村繼續以教書為名,開展黨的工作。他在村中辦起了農民夜校,教農民識字讀書學文化,借機傳播革命道理,培養了一批進步青年農民,陸續加入了黨組織。1934年他又創立了“讀書會”,發展知識人士入黨,其成員思想認識提高很快,後來陸續發展為黨員,并成為黨的骨幹分子,相繼走上上司崗位。

3►

參與上司增資罷課鬥争

1936年,成安縣教育局腐敗不堪,任人唯親,教師工資待遇菲薄,廣大教師十分不滿。暑假期間全縣教師集訓,時任國小教師的喬瑞生和其他黨員發動上司了全縣教師增資罷課鬥争,130餘名教師在他們的帶領下,直入教育局大院,要求增加工資,他們義正言辭,慷慨激昂,教師握拳怒視,同仇敵忾。教育局迫于壓力,不得不答應條件。縣教育局答應教師每月增資2元,鬥争取得了勝利,擴大了黨在知識分子中的影響。為了鞏固其成果便于今後開展活動,增強教師間的聯系和團結,經喬瑞生提議,成立了公開性的組織——成安縣國小教師研究會。黨員們通過參加教育研究活動,宣傳馬列主義,灌輸革命思想,使國小教師研究會成為黨的外圍組織。

4►

成立抗日青年救國會

成安英烈故事|喬瑞生:成安縣第一位共産黨員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喬瑞生與縣城南街共産黨員張國良一起動員國民黨縣長李熙章共同抗日,還促使國民黨二十九軍幫助守城,這才有了彪炳史冊的“成安保衛戰”。全縣城鄉共計被殺達5200餘人。日軍侵略成安,對成安人民大肆燒、殺、搶、掠,成安縣的每一名共産黨員都感到心情沉重,對敵人無比憤恨。特别是喬瑞生,更是寝食難安。鑒于當時黨的力量還比較分散,不便于上司,他深感有必要成立一個統一的組織。時值八路軍挺進冀南,開展抗日遊擊戰争,喬瑞生深受鼓舞。

1938年4月,在喬瑞生主持下,成安青年抗日救國會成立,喬瑞生任秘書。6月中旬,中共成安縣工作委員會成立,喬瑞生任組織部長。同時,“成安縣戰地動員委員會”在“成安青年抗日救國會”基礎上籌建成立。

5►

英年早逝

1938年8月底,喬瑞生奉命調赴臨漳任抗日政府縣長。喬瑞生同志以驚人的工作毅力,豐富的鬥争經驗,很快打開了臨漳局面。9月29日,在西羊羔村召開的部隊、政府聯席會議中,喬瑞生等人不幸中彈身亡,史稱“西羊羔事件”,時年29(虛)歲。

盡管喬瑞生活了29歲,但他的革命事迹将永載成安史冊,令後人敬仰。

解放後,喬瑞生同志被追認為成安縣革命烈士。

抗戰時的臨漳“西羊羔事件”

1938年一二九師東進縱隊開進冀南,建立地方武裝,健全地方黨組織,開創冀南抗日根據地。漳河兩岸土匪多,有的土匪武裝和日僞勾結,破壞抗日,東進縱隊發動了漳南戰役,打擊了土匪武裝,擴大了根據地。在此期間,臨漳縣的遊擊大隊也建立了起來。有一天,東進縱隊七支隊上司把臨漳縣工委書記李亭、抗日政府縣長喬瑞生、戰委會主任劉松年等召集到一起,聲稱縣大隊組織不純,要求收繳縣大隊的槍支。李亭、喬瑞生、劉松年三人也認為縣大隊有的人員有問題,但不同意收槍。

1938年9 月28日(農曆八月初五),一二九師東進縱隊第三團通知臨漳縣黨政軍幹部百餘人到西羊羔村開會。通知中稱,首長要傳達冀南軍區的重要訓示。

會議在一家地主院内召開。會議剛開始,一名偵察員跑進來報告說,磁縣敵人出動,進攻臨漳。團長要求立即把縣大隊調到西羊羔來。縣長喬瑞生當即寫通知,派人飛快送到臨漳城裡。通知送出後,繼續開會。正講話間,一夥兒戰士端着槍沖進會場,同時發現房頂上也有很多人端着槍,槍口朝下。突然發生這種情況,教育科長李光熙不由自主地摸了一下身上帶的三八盒子槍,進來的一名戰士立即将其打死。随之又讓喬瑞生縣長交槍,喬瑞生還沒把槍摘下來,頭上中了一粒子彈,倒地身亡。此外還打傷數人。在此情況下,其餘的人都交了槍。戰委會3 位部長、縣大隊的張洛華和幾個科長都被捆綁起來。

這時,縣大隊 300 多人都被集中在村邊的廣場上,由三團文藝戰士教唱歌、喊口号。而後讓縣大隊把槍架起來,起步走,一聲号令把槍全繳了。

“西羊羔事件”後,三團以鋤奸為名,把不少好幹部,包括臨漳縣戰委會組織部長齊澤山、青年救國會幹部賈春育打成漢奸,執行槍決;戰委會鋤奸部部長劉堯齡、宣傳部部長秦振武、副部長吳芳菲,以及任學詩、馮好學等,被打成漢奸後罰款釋放。不少好同志蒙受了不白之冤。

“西羊羔事件”後,劉堯齡脫離黨組織,戰委會主任劉松年回家不歸,動員也不回來;吳芳菲也對共産黨耿耿于懷。馮好學是杜光前部下的一個小土匪頭,任學詩是地方封建勢力的頭頭。當時他們還不是漢奸。“西羊羔事件”中,他們二人被戴上漢奸帽子,又被罰了款,誤認為是戰委會主任劉松年在背後說了壞話。1939 年3 月,任學詩、馮好學二人帶領武裝夜間襲擊劉松年家,殺害了劉松年一家四口人。解放後任學詩、馮好學二人被政府槍決。

“西羊羔事件”在當地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不少人對共産黨、八路軍産生誤解,一些人脫離了革命隊伍,臨漳縣已經打開的抗日局面一度陷入了低潮。

1984年,中共臨漳縣委作出了“關于對在西羊羔事件中受冤枉同志的平反決定”,喬瑞生同志被追認為成安縣革命烈士。

參考資料:走進成安、成安黨史

來源:邯鄲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