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政策簡報丨杜鵬:推動銀發經濟高品質發展

作者:人大國發院

杜 鵬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摘 要

大陸已逐漸邁入老齡化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每個家庭及全社會都息息相關。發展銀發經濟是解決老年人現實困境、提升其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同時有助于培育大陸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銀發經濟高品質發展,第一要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推行嵌入式養老服務,在精準服務老人的過程中,保障服務機構的經濟效益;第二要實作供需精準對接,适應老年人群體的變化,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需求,擴大銀發經濟發展内需;第三要強化科技支撐,将更多科技成果運用到養老産品設計中,并實作科研成果和市場的有效對接,提升産品和服務供給能力。

一、銀發經濟發展的背景及現狀

受1963年人口出生高峰的影響,2023年已經成為中國老年人口淨增長最多的一年。伴随1962—1973年出生的“嬰兒潮”一代逐漸邁入老年,未來十年間中國人口老齡化将呈現增長更為迅速的态勢。根據人口預測資料,到2035年,大陸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将超過30%,老年人口總數也将突破4億人。此後,大陸老年人口總量将在2052年前後達到峰值,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量将達到5.2億人。老齡化帶來了一系列需要應對的問題,同時也催生了相當規模的銀發經濟。銀發經濟是伴随老齡社會的新社會形态而産生的新經濟形态,包含以老年群體為目标客戶的相關産業。随着世界範圍内人口老齡化程序的加速,圍繞老年人衣、食、住、行、醫和其他年齡群體在老化過程中所涉及的“備老”需求,銀發經濟開始在世界範圍内蓬勃發展。

目前大陸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約6%,預計到2035年将達到10%。總體來看,大陸銀發經濟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需求持續增長,同時還呈現出産業體系逐漸完善、關鍵技術和産品創新速度日益加快等發展态勢。但是,現階段大陸銀發經濟發展還有許多短闆和不足,主要表現為銀發産業帶動經濟和就業局面尚未形成,産品和服務之間對接與業态融合不足;銀發産業規範與标準欠缺,提供的産品和服務較為單一;銀發經濟發展的科技紅利尚未凸顯,傳統産品和服務為主的局面仍待打破;銀發經濟福利色彩濃厚,尚未形成有效的商業盈利模式。

二、銀發經濟發展的特征及意義

現階段,銀發經濟呈現出五大特征。第一,銀發經濟的産生與發展與人口老齡化程序緊密相連。第二,銀發經濟的發展受到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程序的制約。第三,銀發經濟涉及社會經濟的全方位和多領域,除了涉及醫養健康,還與旅遊、通信、教育等領域息息相關。第四,銀發經濟具有動态發展性。當代老年群體的文化、健康程度更高,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不斷增強。第五,銀發經濟的需求具有全生命周期性。随着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關注點逐漸從文體娛樂向生活服務、健康狀況、護理服務以及養老環境等方面轉移。基于這五大特征,應該根據銀發人口的多元化需求特性和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的核心訴求,以全生命周期的視角關注銀發經濟的發展,深刻把握銀發經濟産業、業态、商業模式不斷變革細分的趨勢。

推動銀發經濟高品質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發展銀發經濟,是實作老年群體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要。大陸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養老需求随之快速增長。随着經濟社會發展水準不斷提高,老年群體除了衣、食、住、行、用等傳統需求,還有藝術、體育、休閑、娛樂等新需求,老年人期待提高生活品質的願望和需求在不斷增強。發展銀發經濟順應這一發展趨勢,有利于滿足人民群衆多層次多樣化産品和服務需求。另一方面,發展銀發經濟,将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未來10年,每年均有2000多萬人進入老年階段,這批群體的受教育程度更高、自評健康狀況更好,同時能夠熟練使用網際網路,對外界康養資源需求高,将成為大陸銀發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來源。此外,銀發經濟涉及面廣、産業鍊長、業态多元,孕育着發展新機遇。從關鍵小事入手積極回應老年人關切,提高銀發經濟供給體系能力和效率,将成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支點。

三、推動銀發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路徑

(一)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發展嵌入式養老服務

在國家政策提供的各項兜底保障基礎上,面對巨大而多元的老年市場需求,也需要更多地豐富市場各類資源,鼓勵和吸引多元市場主體參與其中,提供更大範圍、更多層次的養老服務,同時發掘其中的經濟潛力。嵌入式養老服務是指将社會養老資源、老年人的産品和服務,聚集到老年人的身邊和周圍,把專業養老機構的服務和社群基層工作相結合,同時依托國家各項優惠政策,利用各類資源,為養老機構的營運提供全方位支撐的經濟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在提供更加精準服務的過程中,在實作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的過程中,既為老人增進福祉,又能保障服務機構的經濟效益。

成都從2018年開始探索推行嵌入式養老服務,将社會專業養老機構的服務引入社群,提供助餐、日間照料、醫療護理等服務,将老年人在專業機構才能享受到的服務,靈活嵌入到社群和居家環境中,打造了一個家門口的養老院。同時,社群為養老機構提供房租減免、對接政府補貼,協助定位服務對象,大大減輕了服務機構的營運壓力。養老機構也不再隻對老年人提供服務,而是面向社會開放,拓寬了經營範圍,變相增加了養老機構的盈利點,既能更好地為老人提供更精準的服務,也能讓機構的運作更加健康、更加良性。

(二)實作供需精準對接,擴大銀發經濟發展内需

目前大陸老齡産品市場存在供需錯配問題,面向老年群體的産品和服務供給品類不豐富,品質普遍不高,與老年群體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需求之間的沖突日益突出。是以,發展銀發經濟,要做到“想老人之所想”,開發更加人性化、品質化、實用化的老年用品。近年來一些城市推出了共享輪椅,使用更結實耐用的材質,設定友善快捷的使用程式,讓老年人能以更低的價格實作自由出行,獲得了廣泛好評。

需要關注的是,在滿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之外,如今老年人群體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由此而帶動的消費潛力十分巨大。根據某平台資料,2023年前三季度,銀發族在營養保健、生鮮、生活服務、旅遊出行等領域的消費增速高于全年齡段的網購人群。發展銀發經濟也需要适應老年人群體的這些新變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作供需精準對接,擴大老年産品供給、提升品質,給老年人更好的消費體驗,進而進一步擴大需求,推動銀發經濟高品質發展。以老年大學為例,近年來為了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老年大學的課程設定日益豐富,在傳統的老年文藝課程之外,還推出了很多實用型的生活類課程,比如手機短視訊、隔代教育、主動健康等,并且在教學内容、授課方式上都進行了适老化改造,盡量符合老年人的學習習慣。這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并幫助他們發展多樣的興趣愛好,推動相關産業的發展。

(三)強化科技支撐,提升産品和服務供給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斷進步,有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可以服務于老年群體。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明确提出,謀劃一批前瞻性、戰略性科技攻關項目,推進新一代資訊技術以及移動終端、可穿戴裝置、服務機器人等智能裝置在居家、社群、機構等養老場景內建應用。加快資訊技術與康養産品的融合,将為傳統養老模式帶來巨大改進。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圍繞醫用光學、醫學影像、醫用電子等技術,已經研發了很多适用于養老場景的産品,部分已在市場上應用。例如,睡眠監測儀已經在上海的養老機構投入使用,不但可以更加精準記錄老人在夜間的生命體征,對其睡眠情況進行監控,還可以實時上傳到系統,提醒護理人員為老人提供必要的服務。服務機器人、防走失科技服、自動翻身床、跌倒報警器等智能裝置也正嘗試推向市場。然而,如何将科研成果轉化成為市場化産品,并不是科研機構的強項。政府和企業應盡快實作科研成果和市場的有效對接,利用科技夯實銀發經濟的發展基礎,完善相關産業鍊,提升産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推動銀發經濟高品質發展。

文章來源:人大國發院《政策簡報》168期

微信編輯:張菁菁

政策簡報丨杜鵬:推動銀發經濟高品質發展

人大國發院是中國人民大學集全校之力重點打造的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現任理事長為學校黨委書記張東剛,現任院長為校長林尚立。2015年入選全國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機關,并入選全球智庫百強,2018年初在“中國大學智庫機構百強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國家高端智庫綜合評估中入選第一檔次梯隊,是唯一入選第一檔次梯隊的高校智庫。

人大國發院積極打造“新平台、大網絡,跨學科、重交叉,促創新、高産出”的高端智庫平台。圍繞經濟治理與經濟發展、政治治理與法治建設、社會治理與社會創新、公共外交與國際關系四大研究領域,彙聚全校一流學科優質資源,在基礎建設、決策咨詢、公共外交、理論創新、輿論引導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人大國發院以“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的引領者”為目标,紮根中國大地,堅守國家戰略,秉承時代使命,緻力于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一流大學智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