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汽車産業的發展備受矚目,這是鑒于新能源行業對于傳統燃油車企業的沖擊,未來汽車産業的格局肯定會有大變化了。
就在最近一段時間,德國方面的著名車企大衆集團也是公布了2023年的營收資料,其年營收高達3500億美元。
可以發現的是,即便是在新能源産業的沖擊之下,德國的傳統車企大衆集團依然還是保持着極強的發展實力。
那麼相較于德國的大衆,大陸的汽車企業又如何呢?中德汽車巨頭比拼,大陸的上汽集團去年實作了多少的營收呢?
一、大衆集團年營收3500億
德國作為現代汽車的發源地之一,相關的産業技術水準自然是非常成熟的,而在德國境内也有着不少發展實力極其強勁的汽車生産企業。
在這些企業當中名聲最響的可能就是大衆集團了,提到大衆汽車集團,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
這是一家德國本土的傳統汽車制造廠商,早在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成立。
在數十年的發展當中,大衆汽車集團的産業效應和品牌影響力逐漸的提升。
他們的相關産品不僅在德國收獲到了消費者的認可,而且也遠銷海外,在多個國家建立了自己的市場和産業線。
在前幾年的發展當中大衆汽車集團也是針對于産品的多樣性和技術層面進行提升,衍生了多個汽車品牌,包括了大衆商用車,大衆,斯柯達等。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衆汽車已經擁有了遍布全球的生産網絡,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相關的市場業務。
他們的工廠數量也是高達120多家,這也足以說明這家企業究竟有多麼的強大了。
至于大衆集團在大陸市場當中的布局,則是要從1984年說起。
當時大衆集團就和上海汽車集團達成了相應的合作協定,率先開啟了外國車企進入中國市場的新時代。
目前大衆汽車在中國全國範圍内已經擁有了13家企業,包含了轎車生産零部件供應以及客戶服務的相關業務。
他們的産品深受中國消費者的喜愛,在中國市場當中的銷量也是極其龐大的。
至于在國際方面,大衆的發展能力也極其的強勁。
最近兩年雖然說新能源産業市場正在不斷的擴張,對于傳統車企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可是大衆汽車畢竟是世界四大汽車生産商之一,汽車銷售業務依然還能夠保持強勁的增長。
就國内市場的情況來說,國産車的崛起和新能源産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大衆汽車的産品銷量有了一定的減少。
但是大衆汽車仍然可以憑借着降價的政策來增進汽車産品的銷量,維系品牌的市場地位。
在靈活改變營銷政策的前提之下,大衆汽車在去年的發展當中也實作了極高的營收規模。
就相關的資料來看,2023年大衆汽車集團全年的汽車銷量資料高達924萬輛,營收則是突破了3,500億美元,依然還是處于頭部地位的。
二、上汽集團多少
作為德國市場的頭部車企大衆集團,去年的表現依然是非常的強勁,那麼我們國家的汽車巨頭又如何呢?
如果說大衆集團是德國市場當中的頭部傳統車企,那麼大陸的頭部車企無疑是上汽集團了。
上汽集團也就是上海汽車集團,成立于1984年。
就成立時間上來看,上汽集團雖然說比德國大衆汽車集團要晚上50多年,但是相關的汽車生産業務則是并不遜色于大衆。
建立之初,上汽集團的主要業務僅有整車以及相關零部件的研發生産和銷售。
但是在近幾年的發展當中,上汽集團也開始深化多元産業管道。
為了迎合大陸市場的相關潮流,上汽集團也開始推出了汽車電商,出行服務以及移動出行的服務業務。
至于在金融保險和投資領域,上汽集團也略有涉足。
在多元化的産業管道部署之下,上汽集團也實作了極其快速的發展。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上汽集團已經擁有4個整車生産廠和兩個動力總成廠,産能規模也是非常驚人的。
至于旗下的汽車品牌也相當的繁多,目前上汽集團擁有上汽大衆,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名爵等知名品牌。
幾乎覆寫了各個消費層次的全系列産品,能夠滿足所有消費者的相關需求。
最為主要的是,上海汽車集團雖然是一家傳統燃油車企,但是近兩年也開始針對于新能源業務進行擴張。
目前該企業已經實作了新能源汽車的大批量生産和市場銷售環節,而他們的新能源汽車産品也廣受消費者的認可。
就2023年的資料來看,上汽集團全年的汽車銷量高達502萬輛,而在其中新能源汽車更是占據了1/5的比例,銷量高達112萬輛左右。
至于相關的營收資料,雖然說比起大衆集團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在國内汽車市場已經是佼佼者了。
在2023年上海汽車集團共計實作了1030億美元的營收資料。
三、中德汽車工業的比拼
如果從營收規模方面來進行對比,上汽集團和大衆汽車集團具有着明顯的差距。
當然這也是正常的現象,畢竟德國的傳統汽車工業開發較早,早在19世紀末期就已經實作了對應的市場布局和産業體系。
而中國的傳統汽車工業則是一直到20世紀中後期方才開始進行部署。
是以相關的産業規模和技術水準存在的差距也是正常的,而這也完全展現在中國傳統車企和德國傳統車企的營收規模之上。
可是就發展的角度而言,中國的汽車工業雖然在傳統燃油汽車的生産工藝方面落後于那些西方發達國家,但是在新能源産業領域卻已經掌握了先機。
就拿上汽集團和大衆汽車集團來看,上汽集團已經在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進行了相關的産業部署。
其産品性能極其的優異,技術水準甚至已經對一些發達國家的汽車企業實作了超越,隻不過在全球化的布局之上有待完善而已。
至于德國大衆汽車集團雖然說在電動汽車技術方面已經有一定的積累了,可由于傳統汽車的産業線部署太過于龐大,想要實作全面的轉型,恐怕還需要不少的時間。
這對于大衆汽車集團來說則并非是一個好現象。
當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新能源動力汽車想要對傳統燃油汽車實作全方位的替代也并不現實。
畢竟新能源汽車相比于傳統燃油汽車而言,在續航以及适用場景方面還存在着不小的問題。
傳統燃油汽車的續航能力明顯要比新能源汽車更加的強大,适用的場景也是會更加的廣泛。
如果隻是在城市區域内進行駕駛,滿足相關的通勤和出行需求,新能源汽車上汽還可以做到。
但如果說要上高速,跑長途,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能力恐怕就無法滿足了,這也是因為受到了電池技術方面的限制。
除此以外,世界各國目前的新能源基礎建設還不夠完備。
目前很多國家的城市區域并沒有多少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樁,想要實作新能源汽車對于傳統燃油汽車的全面替代恐怕還有一段的時間。
在這一時間之内大衆汽車也要憑借技術實力和全球化的相關産業布局,增進汽車業務的銷售規模,提升企業的營收利潤。
借此保持着汽車市場的領先地位來實作更加全面的轉型。
而至于上海汽車集團,也是要在技術方面不斷的進行研發,打造更為優異的新能源動力汽車産品。
這樣才能夠在全球市場當中取得優勢的競争地位,實作更高的市場占有率,迎接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兩大汽車企業之間的競争,同時也成為了中國與德國這兩個國家汽車工業的發展縮影。
中國雖然在傳統燃油汽車的生産工藝方面落後于那些西方發達國家,但是已經在新能源領域對那些西方發達國家實作了彎道超車。
隻是在産業規模和全球化布局之上稍遜色于那些發達國家的車企。
至于那些西方發達國家在新能源的技術層面,也可能存在着更多的問題,想要實作全面轉型也非常的困難。
對于大陸的車企來說,汽車産業的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确實是一項挑戰,但也是一個能夠對西方發達國家實作全方面超越的契機。
小結
大衆集團在去年的發展當中實作了高額的市場營收,而上汽集團雖然發展勢頭也極其的強勁,但是較之大衆集團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這也确實說明了目前中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的汽車工藝差異問題。
相較于那些發達國家,中國的傳統燃油汽車生産技術較為落後,但是新能源産業技術則是已然領先。
這也是大陸汽車産業超越那些西方歐美發達國家的一個契機。
在未來的發展當中,中國企業要專注于相關的技術突破,而且也要重視國際之間的合作,推動國産汽車行業實作更快的發展。
那麼各位讀者對此有何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中留言,跟筆者一同交流讨論,最後大家也不要忘了點贊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