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寫《詠良知四首示諸生》時,曾經說了這麼一段話: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颠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說到底,一個真誠的人,從來不搞套路的人,對自己真實,也是對别人真誠。
這樣的人,往往也能夠通過穩住自己的内心,打造自己的世界,最終活在自我世界當中。
如此,足夠的通透,明朗,也的确會更加的從容,随性。
人生在世,隻有不斷地靠自己,修身養性,滋養靈魂,塑造精神。
然後,即便獨處,也能夠讓自己的内心世界變得更豐盈,更充實。
最終,讓自己的每一天生活都像個人,活得像個人,就像梁實秋曾說:
“人類最高理想應該是人人能有閑暇,于必須的工作之餘還能有閑暇去做人,
有閑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人在有閑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
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更加從容,淡定,惬意,自在。
這樣的人生,或許反而能夠得到自己更多的生命力,更多的生命能量。
心靜修身
一個人最大的福氣,其實就是在心靜的狀态下,不斷地加強自我成長。
因為人隻有在靠自己的前提下,叫醒自己,提升自己,改變自己,蛻變自己。
最終,才能夠發現自己的重要性,也才能夠真正挖掘出自身的天賦和潛能。
最後,每一天都可以過得更加踏實,也能夠更加的充實。
南懷瑾說:
“我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來告誡自己,處世之時,不論自己面對何人何事,都應以靜字為先。”
人生在世,讓自己靜下來,慢下來,好好觀察一下生活,靜靜體驗一下人生。
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不斷地積累經驗,總結教訓,甚至提煉出智慧,讓自己在自我的世界當中,走了更踏實,也更加的有自信。
不斷地修煉自己,在背後修煉自我的過程當中,慢慢地将時間和精力放在自我身上。
如此,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夠取得屬于自己的成功,也知道應該怎麼辦,才能夠打造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
作家亦舒說過:
“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努力,靜靜收獲,切忌喧嘩。”
任何時候,隻有讓自己靜靜地修煉,淡淡地提升,我們才能夠讓自己的餘生,走到更從容,更踏實。
不要着急,不要氣餒,而是要保持慎獨,保留智慧。
讓自己更加謹慎,也更加從容低調地活好這一生。
向内觀照
一個人有沒有福氣,其實全在于能否做到自我和解。
自我和解的人,一定是懂得向内觀察、觀照的人。
然後,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性格,清楚自己适合怎樣的生活節奏。
這樣的話,面對生活的判斷和選擇,自己是知道如何處理的。
因為明白自己想要過上什麼樣的人生,成為什麼樣的人。
是以,總會帶着目的性,帶上相關的邏輯,讓自己在執行的過程當中,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敗,就選擇放棄。
一個人隻有清楚自己想要走上的是一條怎樣的人生道路,才會在遇到一些插曲的時候,還能夠堅持自己的初衷。
如果一開始就沒有想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上什麼樣的生活,那麼在生活的過程裡,自己其實就很容易變得随波逐流,盲目從衆。
甚至,太多的人因為外界的誘惑,以及各種各樣的欲望,迷失心智,慌亂心神,遺失了方向。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弛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真正的強者,或者說有智慧的人,從來不會讓外界的事物幹擾自己,也不會因為别人,影響到自己太多的選擇和決策。
面對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去掌控,可以讓自己去塑造。
這個時候,才能夠避免欲望上的糾纏,消耗,也能夠讓自己走得更從容和踏實。
當一個人變得越來越獨立,越來越強大的時候,内心就會爆發出更大的能量,也會對未來充滿希望和能量。
想起曾國藩的十六字箴言: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學會向内回收,不斷塑造自己,強大自己。
最終,我們才能夠變得更加獨立,也更加的自信,對于過去和未來,甚至是當下,自己也會活得更通透,更明朗。
餘生下半場,向内走
餘生,要讓自己學會向内走。
向内走的智慧,其實就是讓自己走得更踏實,更沉穩一些。
許多時候,讓自己如同一顆樹苗一樣,不斷地向地底下紮根,汲取能量,紮得越深,就越能夠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梭羅說:
“我願意深深地紮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
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幹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
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要學會善待自己,在生活當中給到自己更多簡單的快樂,更多幸福的體驗。
這樣的話,努力地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紮實,當然也會更簡單。
這個時候,我們的内心世界一定是更松弛的,也是更從容的。
不會平白無故給自己制造加壓力和焦慮,而是懂得一邊善待自己的同時,一邊善待自己的人生。
這樣才能夠在生活當中,活出屬于自己的幸福和美好。
陽明先生曰:
“聖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賢人如浮雲天日,愚人如陰霾天日。”
人生在世,生活是一半煙火,一半清歡。
讓自己靜下來,慢下來,定下來,好好修身養性。
相信不用多久,自己一定能夠在現實世界當中,活得更踏實,走得更從容,也過得更自在。
如此,讓自己的生活,時常可以看到藍天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