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住的地方隻有一座天橋之隔,和黃珊(化名)的約訪,依舊沒能成行。她的孩子是一個“唐寶”(即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孩子),一級智力殘疾。無論是接送孩子上特殊學校、做康複訓練、參加各種社群活動,還是工作、加班,每個工作日或周末,黃珊的時間總是被排得滿滿當當。
3月31日,趁孩子入睡前的一點零碎時間,我們打通了微信語音電話,僅20分鐘的溝通時間裡,我感受到了黃珊對生活無奈的感覺以及被可可沙龍志願者們慢慢治愈的希望。
她說:“那是照進我生命中的一道光。”
從“共享食物”開始
晚上6點,龍華區龍華街道景華新村,從地鐵4号線龍華站魚貫而出的打工者們,或者湧入商鋪和飯店,或者回到出租房裡,大大小小、閃閃發光招牌的映照下,是鮮活的熱鬧。
可可沙龍黨群服務V站。
位于景華新村西區31棟,景龍社群工作站對面的可可沙龍黨群服務V站,每周二、周四的這個時間,都會迎來許多熟悉的家長。自閉症、唐氏寶寶、腦癱、罕見病……和黃珊一樣,他們的孩子都是龍華區一些無法自理、需要家人終身照顧的特殊兒童。
近期,秉承減少食物浪費宗旨的國内首家食物銀行綠洲盛食社,将從龍華壹方天地山姆店被替換下架、沒及時賣出的蔬菜和水果主動對接到可可沙龍志願者協會,讓餘量食品發揮餘熱,向需要幫助的人傳遞溫暖。
3月26日中午12點,我早早地來到可可沙龍,那天剛好是周二,據說,當天會有一批蔬果需要分發。“我們還在等通知,如果确定有物資,超市會通過綠洲盛食社小程式填寫捐贈資訊并通知我們提貨時間,我們會第一時間安排取貨。”可可沙龍志願者協會發起人玉姐告訴記者。玉姐的全名叫孔祥玉,是我來深工作不久就認識的大姐,“可可”是她的網名。
“小衣大愛”愛心牆連續八年,送出衣物10萬餘件。
一面堅持八年多的愛心牆,隻有一個遮雨棚、兩根晾衣竿、一面試衣鏡,卻已接受、送出愛心衣物10萬餘件,任何人可以将自己的衣物挂上,有需要的人則随時可以取走;“讓愛回家”給居無定所的人員救助,秉承“為緣尋找,讓愛回家,不抛棄,不放棄”的救助理念,協助政府和各級救助站開展街頭救助,一幕幕熱淚盈眶的親人團聚畫面在這裡上演……過去十多年來,在玉姐的帶領下,可可沙龍培育了“小衣大愛”“餘香傳愛”“讓愛回家”“愛不打烊”等一批富有辨識度的親鄰服務、愛心公益品牌,以及免費茶水、義診義剪等各類志願服務活動。
作為一名多年來跟進龍華新聞采訪的跑線記者,關于玉姐的公益故事,我了解不少。在等待“通知”的時間裡,懷着對綠洲盛食社這個公益組織的好奇,我撥通了位于上海的綠洲盛食社總部項目經理王鳴捷的電話。過去幾年裡,王鳴捷一直和玉姐保持着密切的聯系,隻要附近商超或公司有捐贈意向,他都會第一時間通知玉姐。“食物浪費是全球第二大的碳排放源,而在全球每年約有1/3的食物被損失或浪費。為拯救這些‘丢棄報損’的食物,我們與大型超市、食品貿易公司合作,将即将臨期下架的物資,全部對接給周邊的社群或公益組織。由他們承接分發,減少食物浪費。”電話那端的王鳴捷語速很快,表述卻很清晰,“近期對接到的龍華山姆的蔬果,算是比較穩定的一個供應,希望能夠幫助到深圳龍華這些有需要的人群。”
雖然由減少食物浪費、低碳環保的理念而生,這也和可可沙龍多年來秉承的“餘香傳愛”志願服務精神一緻。據玉姐解釋,“餘香傳愛”項目名源自深圳志願服務精神“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些食物都是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尚處于保存期限内的新鮮食物,帶有香味,傳遞的是社會人士的一份愛心,于是取名“餘香傳愛”。
“高品質”生活初體驗
晚上6點一到,蔬果派發準時開始。
“3個熱情果,2個釋迦果,2個比利時啤梨,1袋有機吮指胡蘿蔔,熱情果能止咳化痰,可以和檸檬一起沖水喝,上海青直接炒就很脆嫩……”義工們一邊給前來領取蔬果的爸爸媽媽們分發裝袋,一邊科普水果的名稱和一些蔬菜的簡單做法,當然,這些知識,很多也是他們在搬運途中向山姆從業人員打聽或從網絡上查到的。“我們也能過一下‘高品質’的生活啦!”“不少水果真是連見都沒見過。”現場不少媽媽感歎。是的,對于她們來說,這些食物來自平常不敢奢望的會員制超市,而且每份蔬果都還很新鮮。
玉姐(左)将食物分發給有需要的特殊兒童家庭。
可可沙龍有個“特殊群體蔬果群”,入群的都是這些特殊家庭的父母,為了孩子的治療,他們的生活普遍比較拮據,隻要有物資派發,玉姐都會在群裡釋出接龍消息。經過玉姐同意,我被“特批”入群,了解更多關于“餘香傳愛”的故事。
“今天,媽媽從可可沙龍拎回來一袋水果,其中有一種外表淺綠色的,媽媽告訴我它叫釋迦果。我上網查了下資料,釋迦果又叫番荔枝(學名:Annona squamosa)。它外形像荔枝,是以名字叫番荔枝,是熱帶地區的水果之一……把皮剝開,咬上一口,好多汁,滿口都是甜香的味道。我很喜歡吃。”辰辰(化名)是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孩子,11歲,目前在龍華一所普通公立學校讀書。第一次吃到釋迦果的他主動寫了一篇日記,還錄了一小段他用收到的水果榨汁的視訊,雖然字迹不算工整,視訊裡的他說話也磕磕巴巴,但對于群裡更多的特殊家庭來說,辰辰這樣的孩子已經算是優等生了。更多的孩子不會書寫、無法表達,隻能用手舞足蹈的動作或迫不及待的表情,來傳遞他們對于社會愛心的感動。
回報更多地來自于家長們。每次領回去食物,“蔬果群”裡的消息便響個不停,或表達感謝、或展示領到的蔬菜制作的菜品,很是熱鬧。
“愛的搬運工”
“綠葉菜不能壓、香蕉要放上面……”愛心蔬果的量不少,多的時候有六七十箱,而運輸工具全靠協會義工的一輛吉普車,整理、運輸、分發,每個環節都不容易,需要一定的體力和巧勁。可可沙龍的志願者們化身“愛的搬運工”,樂此不疲。
經過若幹次搬運,義工胡老師已經成了收納“老手”。胡老師全名胡利芝,負責可可沙龍志願服務日常工作,曾是一名瑜伽老師。她那輛軍綠色吉普車是每天從惠州來深圳的交通工具,也是收取愛心蔬果的“專用車”。因為是非深車牌,為了避開限行時間,早上6點出門,晚上8點半後到家,胡老師每天用在公益上的時間超過14個小時。除了日常事務,她還要負責周邊居無定所人員的救助,幫助他們聯系相關部門辦理身份證、尋找家人,每周四晚上,她和協會其他志願者還會走上街頭為周邊居無定所的人員送去衣服和食物,給他們帶去溫暖。沒有工資,不為收入,胡老師說:“是玉姐的影響,讓我找到了人生更多的意義,也因為有家人的支援,我能夠有時間實作自己的追求和價值。”
康西方是龍華區一名文明實踐指導員,也是可可沙龍資深義工,他的微信群有很多、活動也不少,但隻要看到可可沙龍義工群裡需要“勞力”,他總是騎着電動車第一時間趕到。如果有果蔬剩餘,可可沙龍還會分發給周邊的環衛勞工、孤寡老人、城中村居民,對于那些無法出門的特殊家庭,志願者們還将蔬果打包“送貨上門”,把食物送到每一個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像胡老師、康西方這樣,在可可沙龍志願者協會常年活躍的有一百多名義工,他們多數是在龍華片區工作、服務多年,其中,深圳市五星級義工就超過30名。這些資深義工成為了可可沙龍各類項目資源的最強聯接者。
起初是因為一家婚慶公司典禮過後,有不少依舊美豔的鮮花面臨被丢棄的命運,協會的一名志願者恰好與這家公司相熟,經過牽線搭橋,婚慶公司決定将不需要的鮮花全部送給可可沙龍,并由協會通過愛心聚善日義賣的方式售出,經費全部用于志願服務活動。物美價廉的鮮花受到了居民的熱烈歡迎,“餘香傳愛”愛心行動就此開始。
2019年,民治街道有一家不賣隔夜面包的伊凡烘焙面包店,雖然面包的保存期限一般為三天,但店主秉持隻售賣當天現做面包的理念,希望讓顧客吃到最佳品嘗期的面包,于是當日未售完的面包一律不再用于隔日銷售。剩餘的面包事實上還是好的,怎麼處理呢?有心的店主與志願者商量,決定将每天剩餘的面包提供給有需要的人,讓面包發揮“餘香”。帶着一絲激動,志願者馬上聯系到了玉姐,“正好啊,我們可以給環衛勞工提供愛心早餐。”一拍即合,環衛勞工的早餐問題解決了。“餘香傳愛”就這麼延續到食物上來了,讓食物零浪費,在社群裡延續了這份餘香、這份關愛。
有了第一家,就有第二家,龍華街道另一家面包店也找了過來,加入到了這場愛的接力中來。
從面包,到粽子,到月餅,許多資源就這樣順着這份餘香尋了過來。2020年,中秋節剛過,尚在保存期限内的月餅,可有什麼辦法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玉姐帶領志願者們第一時間對接資源,開啟物資“大派送”,将500多盒月餅分發給環衛勞工、特殊兒童家庭、城中村的外來務勞工員和老人孩子,還有外賣小哥以及在早晚高峰開展志願服務的志願者們……節日的歡樂,在這份愛的傳遞中延續。
是公益,更是互助
事實上,“餘香傳愛”的故事已不僅僅是食物零浪費的社群實踐,在這裡,無論是特殊人群、環衛勞工,還是孤寡老人,他們彼此分享、互相溫暖——
阿娟(化名)的寶寶今年7歲,大小便無法自理,隻能由她一直照顧着。3月26日下午,她騎電動車從幾公裡外的大浪街道載着孩子來到可可沙龍領取蔬果。對她的采訪時間很短,結束後我看了看錄音筆,隻有1分27秒。其間,穿着粉色裙子、紮着兩個小辮的小寶特别興奮,一直抑制不住地蹦跳,阿娟說,這個狀态也不是經常的。但給我印象很深的是,她說:“在這裡,沒有人會對你另眼相看,也沒有任何顧慮和負擔,大家互相分享經驗,還能拎着大包小包走,每次來就像回娘家一樣。”說完眼眶便濕潤了。
離開前,在阿娟的引導下,小寶安靜了下來,和我輕輕說了句“拜拜”,還“附贈”一個飛吻。也是在這個時候,我了解了黃珊說的那句,“可可沙龍,是照進她生命中的一道光。”
在她曾經抑郁、生病,甚至想要放棄的時候,是來自這裡的志願者和樂觀堅強的特殊家庭的家長們,讓她找到了堅持下去的勇氣。那天晚上的通話,我對黃珊說,有需要可以随時聯系我,她委婉地拒絕了,“生活是自己的,孩子也是自己的,沒關系,我自己可以。”這份婉拒是她不想給别人添麻煩,更是一位媽媽的堅強。
和黃珊相比,陽陽媽媽則開朗很多。2015年前後,她就住在可可沙龍所在的景華新村,屬于玉姐最早跟進的一批特殊家庭,此後,因為房東要裝修改造,她搬到了離這裡幾公裡外的另一個城中村,那裡的房租也更便宜一些。多年來可可沙龍對他們的幫助讓她堅強了不少,她很感恩,在“蔬果群”裡她分享道:“感謝可可沙龍和綠洲盛食社等公益組織和愛心人士一直關注着我們,幸福感滿滿的。”
最近,陽陽媽媽開始在淘寶上做起了手工制作直播,在并不寬敞的城中村出租屋裡,她給自己架起一塊小小的直播基地,主播燈是從閑魚上買的,她騎車去取,總共花費20元,陳列方式是一名直播公益老師教的,這樣可以讓整個畫面看起來更整潔進階,直播的話術也是從别人直播間學來的。“但目前,直播這件事情還未變現,沒有給家庭帶來穩定收入。”陽陽媽媽笑着告訴我,希望直播到一定時長,平台可以給她發工資。
還有一年365天不打烊的“關愛環衛勞工愛心歇腳點”,八年來從不間斷的“一老一小”便民義剪義診活動,每月開展的關愛空巢獨居老人“微愛行動”……以志願服務之名,可可沙龍成為越來越多需要關夫妻群的“心靈之家”“療愈之所”。
讓“餘香傳愛”綻放新的光彩
事實上,從2016年以來,可可沙龍志願者協會就被不同的愛心人士以“餘香傳愛”的名義“關照”着,将這份溫暖與愛堅持了八年。僅2019年“餘香傳愛”環衛勞工愛心早餐公益活動就持續了十個月,累計200多場次,讓景龍轄區20名左右的環衛勞工享用到免費的愛心早餐。
“讓餘量食物發揮其價值,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而可可沙龍能夠将這些物資送給真正有需要的人。”談及參與“餘香傳愛”的初心,深圳市森萬喜貿易有限公司張總說,過去幾年來,隻要有剩餘物資,她都會第一時間聯系到可可沙龍。
玉姐和我說,每年可可沙龍志願者協會都有很多次“餘香傳愛”愛心物資派送,十多年的公益之路,他們身邊也早已彙聚了很多愛心企業家,比如深圳市虎利鑫商貿公司的宋總和深圳市正豐源商貿公司的葉總等等,如今,綠洲盛食社再次讓“餘香傳愛”綻放新的光彩,她也希望有更多的愛心人士能加入,成為下一個“餘香傳愛”活動的捐贈者,而他們也很樂意做“愛的搬運工”。
來源 | 晶報APP
記者:武瑩
編輯:閻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