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年融資超1000億,為何OpenAI能成為5700億“巨獸”?|钛度圖聞

10年融資超1000億,為何OpenAI能成為5700億“巨獸”?|钛度圖聞

钛度圖聞·第一百五十期

從ChatGPT到Sora,美國OpenAI公司研發的生成式 AI 産品掀起了新一輪 AI 熱潮。

4月1日,OpenAI宣布,使用者無須注冊就能免費使用ChatGPT。與此同時,OpenAI還推出全新語音引擎模型Voice Engine,使用者僅需提供一段15秒的聲音片段就能生成幾乎一模一樣的音頻,成為又一大突破。這将鞏固OpenAI公司在 AI 領域的重要地位。

據钛媒體·钛度圖聞統計,過去十年間,OpenAI已獲得總額143億美元(約合1034.30億元人民币)融資,最新估值已超過800億美元(5786.32億元人民币),成為 AI 領域名副其實的“巨獸”——這遠快于亞馬遜、微軟、谷歌、蘋果成為萬億巨頭的成長時間。

頂級的人才有很多,雄厚的資金也有很多,布局 AI 技術的科技大廠更是不在少數,為什麼隻有OpenAI公司推出的的産品能“引爆”全球科技圈?本期钛媒體·钛度圖聞帶你關注。

耗資1000萬美金,OpenAI從矽谷科技大廠“偷”頂尖人才

OpenAI能持續打造出重磅産品,離不開其背後的頂尖團隊成員。

據OpenAI首席營運官Brad Lightcap最新透露,截至目前,OpenAI公司擁有約1200名員工,其中數百人來自研發團隊。據報道,OpenAI通過高達500萬-1000萬美元的年度薪酬方案等方式來吸引來自谷歌等科技大廠的一些優秀人才,發起人才争奪戰。

“矽谷鋼鐵俠”、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4月4日就在社交平台上抱怨,特斯拉正在提高AI工程師的薪酬,以防止像OpenAI這樣公司“以巨額薪酬”挖牆腳。他認為,AI工程師的競争“是我見過的最瘋狂的人才争奪戰”。

據統計,截至2023年2月底,OpenAI的736名員工當中,有五成以上(超過368名)的員工是由其他公司跳槽而來。其中,近3成(約110名)員工來自谷歌、Meta、亞馬遜、Uber、微軟等矽谷科技大廠。而谷歌為OpenAI輸送的人才最多,達59人;Meta、蘋果分列第二、三位,員工數量分别為34人和15人。

比如,OpenAI公司聯合創始人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曾來自特斯拉、谷歌大腦(Google Brain)等團隊,曾參與開源深度學習架構TensorFlow的開發;剛剛辭職的OpenAI創始成員之一、公司 AI 技術研究員安德烈·卡帕蒂 (Andrej Karpathy)也曾來自特斯拉公司。此外,ChatGPT“發明者”當中也有多位來自谷歌 AI 團隊,包括Barret Zoph、Liam Fedus、Luke Metz、Rapha Gontijo Lope等。

10年融資超1000億,為何OpenAI能成為5700億“巨獸”?|钛度圖聞

從ChatGPT到Sora,産品難以複制

對OpenAI來說,過去十年是跌宕起伏的重要十年。

從2018年起,OpenAI就開始釋出生成式預訓練語言模型GPT,可用于生成文章、代碼、機器翻譯、問答等各類内容。6年時間,OpenAI的GPT模型不斷疊代,從1.0版本進化到4.0版本,使得生成式 AI 技術風靡全球,并引發全球熱潮。

除此以外,從DALL-E、Whisper,再到Sora視訊生成模型,都讓OpenAI 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實際上,OpenAI大模型持續領跑的背後離不開它的核心理念——Scaling Law(縮放規律),其理念是大模型規模越大,計算量越大,資料規模越大,其大模型性能就會越來越好。

10年融資超1000億,OpenAI被微軟“養肥了”

無論是GPT-3.5的1750億參數模型,還是GPT-4的所謂1.8萬億參數模型,背後需要大量的資料、算力和算法的支援。

據多位業内人士估算,OpenAI訓練GPT-4一次,需要2.5萬張英偉達A100 GPU計算卡,訓練成本高達是6300萬美元。而最新的Sora模型,僅推理層面就需要72萬塊英偉達 H100 GPU顯示卡,訓練層面則需要4000-10500塊英偉達H100 GPU上訓練 1 個月,成本高達數億美元。

是以,對OpenAI來說,運用“暴力美學”建構GPT模型背後,需要大量的資本進行支援。

據钛媒體·钛度圖聞整理,截至2024年4月2日,OpenAI成立10年時間裡共獲得投資143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微軟、紅杉資本等知名機構和企業。

其中,過去5年内,微軟對OpenAI進行了3次投資共達130億——2019年,OpenAI首次拿到微軟的10億美元投資;2021年、2023年間,微軟又分别向OpenAI投資總計120億美元。

據悉,不僅是投資,而且微軟與OpenAI達成更密切的合作:OpenAI所有技術都運作在微軟Azure雲伺服器上,微軟則為OpenAI提供大模型算力中心,而且微軟也從投資中為自己争取到一定的好處,在利潤及股份層面,收回投資之前,微軟有權獲得OpenAI 75%的利潤;在收回投資後,微軟将持有OpenAI 49%的股份。

另外,微軟還将OpenAI的技術整合到旗下搜尋引擎必應、營銷軟體、GitHub編碼工具、Microsoft 365辦公軟體中,建構AI服務體系。

可以說,微軟上百億的投資等于租用了OpenAI,當OpenAI開始賺錢,微軟也能進行分錢。

不過如今,随着對大模型算力需求不斷攀升,數萬張英偉達 H100 GPU顯示卡已經不能滿足于OpenAI了。近期有消息稱,微軟将與OpenAI斥資超1150億美元,打造名為“星際之門”(Stargate)的 AI 超算資料中心,最快2026年落地;另外,OpenAI CEO 奧爾特曼(Sam Altman)還宣布7萬億美元建構 AI 半導體網絡。

核心技術理論、頂尖團隊合作、資金算力支援,這些因素使得OpenAI能夠持續不斷的推出重磅産品,展現AI的無限可能,也對各行各業産生了變革。

據悉,OpenAI最快将于今年6月釋出GPT-5,預計還将引發全球新一輪 AI 軍備競賽。

(本文首發钛媒體App,作圖|初彥墨,編輯|劉亞甯、林志佳,策劃制作|钛媒體視覺中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