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時候,特斯拉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銷量資料:生産新車達到433371萬輛,基本符合外界的預期;傳遞新車386810萬輛,同比跌幅達到8.53%,環比跌幅更是高達20.16%。不僅遠遠低于華爾街分析師之前猜測的45.7萬輛,同時也創下了自2022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差表現。
業績表現不佳,特斯拉股價應聲下跌。今年以來,更是縮水近三分之一,市值蒸發超2600億美元。對于傳遞不力,特斯拉稱源于工廠新版Model 3的産線更新、德國工廠遭遇縱火和紅海沖突影響海運等。不可否認,這些都影響了特斯拉業績,但更核心的原因還是競争力下滑。
在無休止價格戰及無數勁敵圍攻之下,Model 3和Model Y在各自細分市場上,已經丢掉了“非它不買”的地位。競品總能在某一項或幾項方面,做到優于特斯拉的表現。以至于,現在談起特斯拉的競争優勢,品牌影響力始終被放在第一位。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另一大巨頭比亞迪,也在近日公布了第一季度銷量資料:3月份銷售新車30.25萬輛,同比增長46.06%;第一季度累計銷量62.63萬輛,同比上漲13.44%。單論銷量資料,特斯拉很是羨慕。可别忘了,比亞迪2023年财報同樣全面開花,一個個“炸裂”的關鍵資料,大概也能讓特斯拉刮目相看。
基于各自業績表現,輿論勢頭偏向了比亞迪,不少網友聲稱特斯拉好日子即将到頭了。換言之,比亞迪與特斯拉之間的競争,格局即将徹底重塑,前者将逐漸占據上風,馬斯克該羨慕王傳福了。果真如此?
平心而論,馬斯克肯定羨慕比亞迪的銷量,但僅僅是停留在誇贊層面。畢竟,從定位發展來講,兩家公司就不是直接競争對手。
去年12月份,某位分析師對特斯拉發表看空言論,稱特斯拉與豐田相比沒有獨特優勢,同時面臨中國競争對手的趕超,預計2024年将是特斯拉的艱難一年。馬斯克回應稱分析師參照系選擇錯誤,特斯拉是一家結合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技術公司,而非僅僅是汽車制造商。
馬斯克是在故弄玄虛擡高特斯拉嗎?還真不是。
1995年,馬斯克和弟弟一同創辦Zip2(百度地圖 + 大衆點評),四年過後被康柏收購。1999年,馬斯克與他人共同創立電子支付公司,後來被合并成了PayPal,最終被eBay公司收購。這之後的故事,大家都應該十分熟悉了,馬斯克接連創辦了SpaceX、Tesla(投資入局)和SolarCity。
細數馬斯克創業之路,你會發現,他一直在走全新的路,讓别人玩他玩剩下的。
就說一說SpaceX,馬斯克之是以創立它,是為了在未來實作火星移民,打造人類真正的太空文明。于是,SpaceX在走一條全新的發展之路:火箭外殼采用不鏽鋼,燃料則使用天然氣,流水線式制造火箭;發射現場完全公開,航天員給錢就能當;研究降低火箭發射成本,推動火箭回收與再利用技術。現在,SpaceX已經實作盈利,未來還将發送幾十萬顆衛星,在太空上架設“星鍊”網絡。
回頭再看特斯拉。馬斯克打造純電動汽車,并不隻是要颠覆傳統燃油車,而是要真正實作科幻電影裡的自動駕駛。是以,特斯拉一直在專研智能駕駛技術。而特斯拉全系列車型,至今沒有換代更新,也堅持不搭載雷射雷達,就是因為現有車身結構已經支援目前的智能駕駛技術。或許在馬斯克的眼裡,汽車傳統的性能、配置和設計等,在未來無用武之地。當自動駕駛真正落地時,汽車如同現在的共享單車,任何“裝飾”其實都沒有意義。
一個是利用新能源汽車探索智能駕駛技術,一個在研發技術打造高品質新能源汽車,公司的使命和目的都不同,比亞迪自然稱不上是特斯拉的直接對手。既然不在同一條賽道,顯然沒有意義以銷量業績論輸赢。至于其他車企,我是沒有找到誰可以與特斯拉相提并論的。
2018年,首次發射成功的SpaceX重型獵鷹火箭裡,放置了一輛特斯拉第一代Roadster跑車,車上電路闆寫着“made on earth by human”。中文意思是,人類在地球上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