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遠東北韓戰争

40年前,中國和印度在喜瑪拉雅山交火時,前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說:""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有病。""這位在二戰中打得極其漂亮、束縛了亞洲許多國家的"" 遠東王""是執政鮮戰争中得到這個經驗的。他因中國人而倒黴,最終的歲月非常暗淡。 可是,""1950、1951年,漢江的水多次變成白色。""《遠東北韓戰争》的作者王樹增在 深秋的夜間對我感歎:""整整50年已往了,誰還記得遺體留在嚴寒雪原上的中國士兵們 ?""

這位束縛軍作家整整3年沒有幹其他事(連他的妻子王瑩也""陪讀""成為北韓戰争的專家),清貧、寥寂、激動地埋首于北韓戰争的資料中,采訪最終的風燭殘年的老軍人,去那些誰也不知當年事的部隊發現可能的痕迹。揮去淚水,盡量客觀。心緒難平地看了這兩卷書,我想說,誰想知道沒有虛飾的真實曆史,誰想觸摸民族最勇敢和最脆弱的一面,請看《遠東北韓戰争》。

王樹增的書出版數萬冊,加上大量的盜版,普及面頗大。問他最多的是這個問題。

有些大學生還說,要是不抗美援朝,咱們就挨着南韓,搞貿易搞扶植多友善,丹東沒準兒就是第二個香港。""從事先狀況看,我覺得中國共産黨别無選擇,隻有一條路,打!""王樹增這樣回答。事先隻有兩個國家不被西方世界承認,一個是白色中國,另一個是北北韓。當聯合國軍向中國邊境推進時,麥克阿瑟放話-""我要讓亞洲共産黨國家血流漂杵""、""不能期望聯合國軍在鴨綠江邊休止不前"".

中心聚會會議上,周恩來擔憂地說,如果讓聯合國軍壓到鴨綠江邊,中國北方一千多公裡的邊境線将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軍隊。這樣,蔣介石随時可能在東南沿海反攻。前後一夾攻,你這個政權将無一日之甯。毛澤東對這一點看得很清楚,他深谙兵法,知道最好的防守是進攻,拒敵于國門之外。王樹增引述的一代領袖膽氣豪邁的話令人玩味。

看一看蘇聯人的做法,就能看出毛澤東的膽量。現實上對北韓戰争最着急的是蘇聯人,但他們與美國人的幹系是獵人(knife)與野獸的幹系,都互相畏懼。蘇聯極希望中國人出兵。1950年9月,彭德懷率38軍、39軍、40軍、42軍20多萬大軍如蘇聯人之願馬上就要跨入北韓了,毛澤東的一封急電把他從鴨綠江邊召回。

原來美國一架轟炸機誤炸了蘇聯一個機場。美國人吓壞了,生怕觸怒蘇聯巨熊,連忙道歉,表示要送肇事飛行員到軍事法庭受審,并保證賠償一切損失。過了幾天,又過了幾天,蘇聯方面沒有任何反應,美國人更加畏懼了,認為蘇聯正在進行戰争預備,是大戰前的平靜。殊不知蘇聯被美國随時可以攻擊蘇聯任何部位的能力吓壞了,斯大林認為: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能同美國打。于是給毛澤東發去""蘇聯空軍沒有預備好,不能出動""的電報。

沒有空軍掩護,幾十萬自願軍将執政鮮的丘陵平原中任美國飛機轟炸掃射,這仗是沒法打的。毛澤東陷入巨大的沖突之中,決定自願軍暫不出動,同時讓周恩來立即到蘇聯去,""依然恩來同志辛苦一趟"".周恩來和林彪一路來到克裡姆林宮。對于蘇聯空軍不能出動,斯大林說:""如果和美國全面沖突起來,仗打大了,也會影響中國的甯靜扶植……“周恩來說:""如果蘇聯空軍不出動,中國暫緩出兵。""斯大林沉默了好久才說:""那麼,就讓金日成在中國東北建立個流亡政府吧。""

聯合國軍迅速向中朝邊境推進,毛澤東最終決定依然出兵。據史料記錄,當周恩來 向斯大林表示,縱然沒有蘇聯空軍支援,中國也決定出兵時,斯大林流出了眼淚,連說 ,依然中國同志好,依然中國同志好。蘇美這種互相畏懼,恰恰證明中國共産黨人的膽 大。毛澤東和彭德懷不是沒有考慮戰敗的問題,彭德懷在中心聚會會議上說:""如果我打敗了,頂多是束縛戰争晚了幾年。中國有的是山,咱們再上山而已。""

中國軍隊突襲成功

""中國軍隊執政鮮主要打了五次戰争,記取,五次戰争就是抗美援朝史。""王樹增強調:""前兩次戰争我們全勝,後三次有勝有負,比較不如意是第五次戰争。""

中國軍隊的突然之間之間之間襲擊,奠定了第一、二次戰争的勝利。之是以能有突然之間之間之間性,是因為美軍對中國意圖判斷的嚴重失誤,中國人怎麼敢出兵跟我們美國人打,雙方力量懸殊太大了!沒有可比性。毛澤東、彭德懷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不懼強敵,出其不意地狠打。

美國人根本不了解中國共産黨人。他們見過幾個中國共産黨人?幾十年來除了馬歇爾調停國共兩黨時在北平見過幾個,他們對中國軍隊的看法還停留在李鴻章的清軍上。非要吃一二次戰争的虧才能緩過勁兒來。

中國軍隊一出手是非常狠的,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都會一會兒踉跄欲倒。這裡面凝聚着許多仇恨,其中有對美國人幹涉台灣的憤恨。北韓戰争爆發以前,美國人預備放棄台灣,他們沒有一兵一卒在島上,北韓戰争一爆發,美國人第一個反應不是針對北韓,而是台灣,馬上派第七艦隊封鎖了台灣海峽。這說明美國人一開始就判斷錯誤,他們以為是""亞洲共産黨的整體擴張行動"",他們高估了亞洲地區共産黨的聯盟性。現實上朝戰争爆發時,中國執政鮮連使館都沒設。這個錯誤判斷是導緻中國出兵的主要原因之一,用老百姓的話來說,你不是封鎖了嗎,反正我也束縛不了台灣了,咱就幫兄弟打吧 。

勝利的另一個原因是毛彭的指揮才能。中國出兵是倉促的,彭德懷說,我從未打過這樣的仗,既不明敵情,又不明友情,壓根不知道聯合國軍進到什麼地方,隻揣着與毛主席商定的作戰打算,之後發現根本不管用,因為聯合國軍進軍太快了。彭德懷的應變能力将經受嚴重考驗。

兩百年來所有戰争的勝利者遭奇恥大辱

中國人跟美國人打的第一仗是怎麼取勝的?10月19日傍晚,自願軍數十萬人先後渡過鴨綠江。這時,平壤已被占領,彭德懷面容憔悴,滿頭白發,超過了先頭部隊,隻帶着幾個警衛員執政鮮的山野中尋找去向不明的金日成。彭總已經深入到敵後,與南北韓一個團擦肩而過。自願軍司令部整整兩天與他失去聯系,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彭總又獨自一人從包圍圈中走了出來。

彭總在一座叫北鎮的金礦裡見到金日成。人民軍已被打散,金日成的資訊失靈,他不知此時麥克阿瑟正親自率兵空降到平壤以北,包抄從平壤北撤的士兵和官員。這時自願軍碰到的麻煩事是後撤的人民軍堵塞了道路,人民軍在路上一碰到自願軍,第一句話就是:你們有飛機沒有?一聽說沒有,就一個勁兒地搖頭。

自願軍入朝一個星期後,美韓軍隊還不知道。這一天,南北韓先頭部隊坐在車上啃着蘋果談笑風生地追擊着人民軍,自願軍埋伏在山崗上,不到20分鐘,就把南北韓的這個營減緩掉了。随後美軍飛機進行了正确的報複性轟炸,整個山崗像一支巨大火焰。但令南北韓軍人新鮮的是,一些新鮮的影子在火中露出頭,頑強射擊。這樣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是他們從未碰到過的。當20多名南北韓士兵終于爬上山崗時,看見了一個衣衫破爛的士兵從工事裡站起來,懷裡抱着一根爆破筒,險些是微笑着向他們走來。南北韓士兵突然之間之間之間曉暢,但跑已經來不及了,士兵懷中的爆破筒爆炸了。這是中國人,一定是中國人!南北韓人驚呼。

這一天是1950年10月25日,被中國政府定為抗美援朝懷念日。中國軍隊第一次與美國軍隊直接開打是在離中朝邊境不遠的雲山,美國人換下已經精神崩潰的南北韓軍隊:""他們(南北韓軍)是泥塑的部隊,完全是一種精神模糊的狀況,對于附近時而發生的槍聲全不在意,全無表情。""""中國軍隊險些看不出隊形的攻擊人流在各個方向時隐時現,瞬間便沖到美軍面前。""美軍戰史記錄,中國的炮火十分兇猛,一搜檢彈道,發現是二戰中曾在斯大林格勒出現、讓德軍膽戰心驚的82毫米""喀秋莎""火炮。這種武器的出現,意味着進攻的軍隊不是一般的軍隊。它的士兵出奇地勇敢,一個中國士兵在部隊受阻時,繞到敵人機槍陣地後,抱住美軍機槍手一路滾下山崖-─類似的情景在中美兩軍第一次戰鬥中到處發生,美國人在""新鮮的呐喊聲""中不斷死傷,争相逃命。

""黑夜是中國人的。""王樹增說。美軍戰史也寫道:""夜間混戰中,中國人像是無處不在。在二戰中抗擊過倭國人夜間進攻的陸戰隊員們發現,中國人的戰術也極其相似-他們用英語使勁地喊""你在那裡"",或是""我看見你了"".陸戰隊員以鎮靜的心情啞口無言地迎擊中國人。一輛俄制T-34坦克沖破了一個路障,不分青紅皂白地向迫擊炮陣地、車輛甚至單兵射擊。陸戰隊一枚火箭擊中了這輛坦克,它的炮塔突然之間之間之間轉過來,隻用一發炮彈便打掉了陸戰隊的火箭發射組……至少有一部分敵人的攻擊部隊是從背後爬到E連陣地的,顯而易見是順着野戰電話線摸上來的。中國人抓住了許多在睡袋裡睡覺(sleep)的人,而且殺死了他們。""

這時,美國方面還不能确定中國軍隊是否正式參戰。令他們吃驚不小的是,中國的廣播電台公開承認其軍隊執政鮮,稱是為了保護水力發電地區的""自願軍"".這是美國人第一次聽到自願軍這個詞。美國遠東軍情報官威洛克推測,這是中國人在玩""魚和熊掌兼得""的把戲。他認為,中國人極度敏感和極愛面子,一口咬定執政鮮沒有正規有組織的軍隊,這樣既可在萬一被打敗時不損害中共軍隊的聲譽,又可給退敗的北北韓軍隊以實質的支援。

入朝這一個星期以來在雲山周圍的一系列戰鬥,被西方軍事學家稱為""一個不宣而戰的戰例""、""世界戰争史上少有的遭遇戰"".這次遭遇戰,使中國人了解了與美國人打仗的感覺。一個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國的軍隊不過如此。美第24師曾經在戰場上揀到一本中國某部隊編印的《雲山戰鬥經驗基本總結》小冊子,上面除了對美軍在協調火炮和坦克,步兵火力速射,以及空中支援能力表示羨慕外,對于美國士兵的戰鬥力卻大為不恭:

美國士兵在被切斷後路時,會丢棄所有的重武器,扔得到處都是,而且還裝死。他們的步兵缺乏戰鬥力,膽小怕死,不具備進攻和防禦的膽略。他們在前進時如果聽見槍聲,便會退縮不前。他們隻能在白天打仗。他們不習慣夜戰和白刃戰。如果他們戰敗,便會潰不成軍,如果他們沒有炮火支援,就會手足無措。當補給休止時,步兵便會完全喪失鬥志。

這樣的描述使美軍難堪,二百年來所有戰争的勝利者,二次世界大戰中打敗了日德那樣壯大的軍事呆闆,并成為全世界救星的美國軍隊,還沒有遭到過如此大辱。

美國的工業能力令中國軍人扼腕歎息

自願軍的第二次戰争是戲弄麥克阿瑟的曆程。彭德懷把近40萬大軍隐蔽在挨近中國邊界的大山中,用打了就跑、丢棄辎重、釋放俘虜等辦法誘敵邁入這個巨大的包圍圈。麥克阿瑟這個被東南亞國家和倭國看成""神""的将軍大意冒進,令掌握大範圍共軍移動迹像的美軍情報部門和官比他大、卻""在他面前像學校的男孩子在城裡碰到街頭惡霸一樣怕得顫抖""的五角大樓的高官們,甚至杜魯門總統都深表嫌疑,大家都預感到前方某個地方一定有中國軍隊像獵人一樣在等待美國人,但誰都沒有勇氣和念頭阻止這個不顧戰法、犯着低級錯誤的的自豪老頭。

麥克阿瑟下達全線進攻令後,指令自己的專機沿着鴨綠江往北飛,""看一看蘇聯人和中國人的迹象。""這讓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因為蘇聯的米格飛機和中國的高射炮布滿江邊。但他們什麼也沒看到,他們不知道,就在他們的飛機底下,近40萬中國大軍隐身在一望無際的雪原之下。中國軍隊突然之間之間之間收緊巨大的包圍圈,""大韓民國第二軍團被消滅,在中國軍隊的兇猛攻擊下,在不到24小時之内業已完全消逝,再也找不到該部隊的痕迹了 。""美國廣播公司這樣報道。

麥克阿瑟的右翼完了。左翼的美國人也遭到重創。先頭連一個排長布洛頓看到令他一生難忘的情景:在峰頂的戰壕中,突然之間之間之間站起一排中國士兵,""高舉雙手,是投降的樣子"",當美國人在""可以看見中國士兵軍服扣子的距離""成散兵隊形站起來,一個會中國話的南北韓士兵開始喊話:""從壕裡走出來投降吧!""中國士兵回答道:""來這裡抓吧!""在和中國士兵對話時,又有許多中國士兵加入到舉手的行列。""他們突然之間之間之間一路投出手榴彈,然後又鑽進戰壕裡。""布洛頓的排損失慘重。

美國人碰到了一支世界上最新鮮的軍隊,他們習用手榴彈,投出的手榴彈的密集程度令美國兵如陷地獄。在狹小的窪地裡,擁擠在一路的美國兵無法躲避手榴彈。一個當年僅17歲的軍械員克勞福德回憶說,手榴彈下雨般地在他身邊落下,僅他踢出去的就有40多顆。

毛澤東極其渴望用優勢兵力像淮海戰争消滅百姓黨軍那樣全殲美軍幾個整師。這時 ,宋時輪率領的27軍、26軍、20軍果然把作為美軍王牌水師陸戰1師包圍在嚴寒的蓋馬高原上。但美國本土的水師陸戰隊總部的官員聽到這個新聞後,竟然輕松說:""有中國佬悅目的了。""陸戰1師确實能打硬仗。有個叫德洞嶺的高地對于他們南撤至關主要。師長史密斯特派曾在硫磺島與日軍進行過慘烈戰鬥的連長巴伯率兵守衛。戰鬥空前殘酷 ,美軍死傷過半,仍與沖出去的中國士兵展開肉搏。雙方使用了能夠使用的一切器械,鎬、鍬、槍托、刺刀和拳頭。士兵扭在一路在陰郁中轉動,互相掐喉嚨、挖眼睛、咬面部。峰頂一度被自願軍占領,但很快又被美軍反擊下去……“接近早晨6時,伴伴随着一聲尖厲的哨聲,中國士兵迅速撤出戰鬥。""

驕傲的水師陸戰隊員被中國士兵的勇氣所震懾:""中國士兵突然之間之間之間就在大雪中出現,有的人腳上連鞋都沒有,這令美軍士兵在零下40度的氣溫中看上去簡直如一種幻覺(北韓蓋馬高原鄰近東西伯利亞)。""像是對美軍熾烈的火網絕不在意,第一批士兵倒了後,第二批就跨過屍體前進,另有第三批第四批。其不怕死的精神仿佛是殉教者,令美軍官兵非常畏懼。""(倭國出版《北韓戰争》)但德洞嶺高地最終未被自願軍占領,它在陸戰1師的撤退中起到了關頭作用。

如同90年代關注""沙漠風暴""一樣,世界各國和新聞網都會在關注這次美國軍隊史無前例的大撤退。美國險些傾全軍之力保護陸戰1師不被全殲。從""西西裡""号、""萊特"" 号、""福基""好、""菲律賓海""号、""普林斯頓""号等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戰鬥機、偵察機、中型和重型轟炸機,在陸戰1師頭頂上形成金屬天幕,一寸一寸地掩護其前進。

在美軍的退路上有一座幹系數萬美軍生死的橋,水門橋。其鋼梁沒有橋墩,懸空架在萬丈深淵之上。自願軍三次炸橋,最終一次把鋼梁與山崖的水泥接口也炸沒了。這樣一來,美軍應是插翅難飛了,自願軍因而沒再派兵把守。生死存亡之際,陸戰1師的工兵迫切設計,然後急電美國本土用巨型運輸機運來八套巨型鋼梁,在倭國進行空投試驗 ,改用超大型下降傘,把鋼梁直接空投到水門橋……不到兩天時間,在北北韓東北部偏僻山區的一座懸崖上,架起一座可以通過所有型号坦克和車輛的鋼鐵大橋。自願軍發現後,追悔莫及,陸戰1師終于逃逸。

""第八整體軍司令謹向中國軍隊總司令緻意!""

王樹增有幸翻閱""一尺多厚""的毛彭來往電報,他發現毛澤東對北韓戰場的指揮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電報的密集程度、所涉及的戰争細節程度恐怕是世界之最。它詳細到某個制高點的控制,一個師級機關的調動,狀如束縛戰争三大戰争。這所有有個前提 ,即中國将領們無不對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藝術心悅誠服。

第二次戰争後,美國軍隊退到三八線一帶,通過各種途徑表示,規複戰前狀況。如果中國方面贊成停火,戰争也許就結束了。但毛澤東對秘密訪華的金日成說:""打第一次戰争、第二次戰争勝利了,但還不夠,還要接着打。你敢越過三八線北進,那我為什麼不能越過三八線南進?""

中國自願軍非常疲乏,而敵人大踏步撤退,有生力量損失并不大。從軍事上看,他們的撤退也是狡詐的,放棄了無險可守的平原。與此同時,一位之後改變美軍命運的、極其狡詐慎細的美陸軍副參謀長李奇微從美國本土起飛。

美韓軍隊的散亂和頹唐令李奇微大為不滿,他指令憲兵把黑沉沉的槍口對準6輛後逃的南北韓卡車,他們隻得調頭往前線開(但李奇微的參謀說,一會兒他們會以更快的速度開返來)。他聚集軍官訓話:""文字工作可以晚上做,白天,槍炮聲大作的地方才是你們必須去的地方!指揮官的位置必須是敵我雙方互相開槍的地方。一旦同敵人接觸 ,就要像狗一樣咬住,決不能放過……把壯大的部隊埋伏在側翼,突然之間之間之間發動兇猛攻擊,最主要是把中國人殺死。把赤色中國洗成白色!""

1950年的最終一天,中國6個軍的幾十萬将士突然之間之間之間從茫茫雪地中躍出,沖向三八線 。第三次戰争由此開始。縱然是這個足智多謀的李奇微,也沒料到他到北韓前線僅兩個小時,中國軍隊就發動了一場一點不小于諾曼底登陸的全線突破。聯合國軍全面潰散。已往沿逃來的長列南北韓士兵狼(wolf)狽南行,面色憔悴發黑,精疲力盡,繞過李奇微在上面揮動手槍的吉普車。

1951年1月3日,李承晚宣布""遷都"",漢城頓時陷入巨大的雜亂之中,至少有一半市民(約50萬)決定再次逃亡。李奇微站在漢江橋頭看到:""幾十萬的難民背着包袱 、扶老攜幼,争先恐後地向漢江擁去。難民們紛紛從冰上渡江。緊抱着嬰兒的母親,背着老人、病人、殘障人士的男人,扛着大包袱和推着小型兩輪車的人們……沒人去扶助那

些跌倒的人。在這悲慘的逃難中,誰也沒時間去幫助鄰居。沒有人流淚哭泣,隻能聽見在冰上走路的痛苦的喘息聲。""(《李奇微回憶錄》)李奇微險些是最終一個撤出漢城的美軍,他收拾起桌上的全家福照片,然後在牆上寫了一句話:""第八整體軍司令謹向中國軍隊總司令緻意!""

打到哪裡停住?王樹增在書中描述了李奇微上任後,一個巨大陰影慢慢接近自願軍。北京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慶祝遊行。1951年1月5日,《人民日報》宣布了《祝漢城規複》的社論,用前線指揮官的口氣召喚:向大田前進!向大丘前進!向釜山前進!把不肯撤出的美國侵略軍趕下海去!當國内報紙到達彭德懷手上時,他感到鎮靜和焦躁:"" 有些人隻知道我們打了勝仗,不知道我們取勝的代價和困難。速勝論的看法是有害的。我們的報紙怎麼能這麼宣傳?""彭德懷等将領經曆過無數次戰争,對戰争中的傷亡不會過于傷情。但北韓戰争自願軍官兵的傷亡速度、數量超出了他們的感情承受力。

中國軍隊的前鋒到達了三七線,彭德懷下達了一道引起猛烈争論的指令:全軍立即休止追擊。彭德懷在返國任職後的一次作戰聚會會議上回憶起第三次戰争時說:我打了一輩子仗,從來沒有畏懼過,可當自願軍打過三八線,一向打到三七線時,我環顧左右,确實非常畏懼。美軍險些是不戰而退,自願軍官兵都知道,三八線并不是他們打已往的,險些可以說是走已往的。凡戰場上出現這種大範圍的撤退,精明的軍事家必然會十分小心。眼看着幾十萬中朝軍隊處于敵人守勢的狀況下,我幾天幾夜睡不好,總想擺脫這個困境。本來後方的物資供應就很難維持,這時敵人又派飛機對我軍運輸線兇猛轟炸。戰士們吃不飽穿不暖,空中有飛機炸,地面對着美軍的坦克大炮,左右沿海是美軍的艦隊,不下船就可以把炮彈打過來。自願軍随時有遭厄運的可能,我不能把幾十萬軍隊的生命當兒戲,是以必須果斷地停下來!

斯大林的軍事調查員、蘇聯駐北北韓大使拉佐瓦耶夫對彭德懷突然之間之間之間休止進攻極其不滿,他對斯大林說,彭是""軍事上的保守主義"".彭德懷火冒三丈:""拉佐瓦耶夫?他打過什麼仗?第二次戰争時我們休止追擊就是他不贊成……“王樹增說:确實,李奇微的到來,開始扭轉美軍的劣勢。在骊州,他對中國軍隊入朝後的所有戰鬥記錄凝思了三天 ,終于發現了中國軍隊的""命門""所在-每次中國軍隊的進攻到第七八天時,就沒吃沒喝沒彈藥了,不撤也得撤。李奇微稱之為""禮拜守勢"".他因而總結出對付的辦法:當兇猛的""禮拜守勢""接近尾聲時,以壯大的反擊力量立即投入前沿,向彈盡糧絕的中國軍隊絕不遲疑地撲上去。用火海方式實施火力摧毀,以殺傷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

彭德懷下令休止進攻,美軍反而來勁了,轉頭就咬,全世界包括美國國會和中國軍隊,都沒想到美軍的反攻發動得如此之快,而且是在中國軍隊最不願意進行戰鬥的時候 。面對這種局勢,彭德懷指揮自願軍,通過阻擊和運動防禦,迫使敵人休止進攻。所有的戰鬥都異常殘酷,在修理山、在泰西嶽、在漢江南岸,中國士兵用血肉之軀,阻擋李奇微的火海戰術。自願軍陣地的失守,照例都是在最終一個肢體不全的戰士抱着成捆的手榴彈或是爆破筒,滾向敵人後發生的。王樹增說,狀況确實很險,幾十萬中國軍隊如果持續南進的話,将正好落入李奇微的圈套。在三七線上,聯合國軍以逸待勞,修築了十分結實的工事,正等待着饑餓和缺乏彈藥的自願軍士兵闖入火網。""自願軍的冬天, 一個空前流血犧牲的階段開始了。""王樹增對這一段的描寫傾注了最多的感情。

★彭德懷知道後下令休止進攻★

為了這本北韓戰争的書,王樹增在廣州那個燈紅酒綠的浮躁的情況中徹夜查資料, 有人對他說:你有病啊?""我有一個小願望,就是想讓當代青年看到我們民族經曆的往事……記取士兵,那些士兵!""王樹增的妻子王瑛說:""你沒發現,這本《遠東:北韓戰争》就是獻給我們戰士的。一提到普通士兵,他就不能自已。""

""我當過10年傘兵,我對士兵有感情。我的部隊前身是打上甘嶺的,是黃繼光、邱少雲的部隊。想想那些躺在異國土地上的戰士,我什麼都說不出來,他們那麼年輕,他們是農民的兒子……“王樹增沉默而冷面地對着我。一種無可名狀的感受刺疼記者。當有的國家對每一個犧牲的兒女都設有靈牌,或在懷念碑上镌有密密麻麻的名字、永遠受到民族的整體追念時,我們農民的兒子呢?

前不久,一個專門研究韓戰(北韓戰争)的倭國學者來到中國,他想看一看邱少雲國度裡的大學生,他對大學生們說,邱少雲真是世界上少有的勇敢的人,是一個民族的驕傲。有個大學生竟回答說:現在再也不會有那麼傻的人了。""這是我們民族的悲劇!"" 王樹增對這件事很長時間不能釋懷。

往年炎天,美國原預備和南韓在仁川舉行大範圍的模拟登陸,并把當年參加聯合國軍的西方各國的軍事代表團都請來,以懷念北韓戰争50周年,後擔憂刺激北韓的南北和談而作罷-在誰也沒提起舊事時,美韓總是不忘,它起碼勾起我們因往事而洶湧的感情 。

誓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戰士比比皆是

王樹增給我們描述了第四次戰争──那是我們從不知道的由青春、熱血、失利、勝利築起的波瀾壯闊的戰場。毛澤東一度想讓自願軍攻到三六線,并在那裡休整。而在前線的彭德懷心裡清楚,這沒有任何可能,隻能通過阻擊和防禦,迫使敵人休止進攻,這就是第四次戰争。

所有的戰鬥都異常殘酷,在修理山、在泰西嶽、在漢江南岸,中國士兵用血肉之軀,阻擋李奇微的火海戰術。自願軍陣地的失守,照例都是在最終一個肢體不全的戰士抱着成捆的手榴彈或是爆破筒,滾向敵人後發生的。王樹增說,你能想象數十門火炮加上30多輛坦克一路向一個小山包轟擊1個小時、8架飛機又輪番扔下大量凝固汽油彈後是什麼情形嗎?山頭被削去1米,連土都會在燃燒。中國士兵竟然還在世,還站起來射擊。這給美國兵的心理震撼是極其強烈的,他們甚至嫌疑自己手上卡賓槍射出的子彈是否有意義,中國人是殺不死的。

彭德懷利用敵人東線的一個小疏忽,發動橫城反擊戰,使聯合國軍的進攻失利,全線剛強。在橫城反擊戰中,中國戰士的英勇,使美軍最現代化的武器也為之減色。""當一個人抱着同歸于盡的心态,局面就會有轉變。""王樹增提到一個叫翟文清的前副師長,他永遠不能忘記他當營教導員時一個叫于水林的戰士,在橫城反擊戰中,敵人坦克叢集沖過來,局面很危,于水林手提手雷,冒着彈雨沖到坦克跟前,連續炸毀兩輛重型坦克,局面為之一變。他又端槍追擊從坦克中跳出的美國兵。身中數彈,全身血紅,還捉到了8名俘虜。

王樹增特别感動的是于水林受傷返國後的故事。他消逝在茫茫人海中,與部隊失去聯系。隻知道他是熱河人,翟文清就派人到承德地區去找。找了好多年,直到""文革"" 前,才在内蒙古昭烏達盟一個貧困村裡找到他。他是村裡最貧困的,右臂已截肢,沒有父母和兄弟姐妹,孤身一人住在生産隊的馬棚裡。當地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個衣衫褴褛的殘疾男人是榮獲一等功的大功臣。翟文清副師長千裡迢迢趕來,緊緊抱住他,淚如泉湧 。當地政府知道于水林是大英雄後,給他蓋了間房,為他找了個女人。結婚時,翟文清把他和女人接到部隊……生活艱巨,而老軍人多情而仗義。以後每年于水林都會被接到部隊,直到他病逝。翟副師長親自摒擋了這個老戰士的後事。

?

在橫城反擊戰中,自願軍一個師創1次戰鬥殲敵最多記錄,消滅敵人3350名。但在砥平裡,由美軍和法軍聯守的一個陣地要沖沒能拿下來,使自願軍終沒取得第4次戰争的大勝。那是異常慘烈的一仗,雙方都刻骨銘心(美國人往年在國内大肆懷念砥平裡之戰)。自願軍先後投入8個團,多次攻入陣地,到處是混戰肉搏,美國的重型轟炸機從倭國本土、南北韓釜山機場和航空母艦上起飛,怪叫着低飛擦過戰場,把自願軍的攻擊線路炸成一片火海。自願軍傷亡太大,常常是一個連上去沒幾分鐘,就隻剩六七個人了 。連長指導員全都犧牲,司号員炊事員指揮戰鬥,打到最終一個與敵人同歸于盡,楊根思式的戰士比比皆是……對砥平裡的攻擊是在自願軍下層軍官果斷要求下休止的。下級軍官要求不打,在中國共産黨上司的軍隊裡是極其罕見的。彭德懷知道後,贊成休止進攻。自願軍對砥平裡的攻擊失利。

在砥平裡,我們的傷亡很大。40軍的3個團就傷亡1830人。359團3營的官兵險些一切傷亡,3營營長牛振厚在撤退時說什麼也不離開遍布3營戰士屍體的陣地,最終硬被拖下來。40年後,一位美國曆史學家專門來到南韓的砥平裡,在三七線附近的凍土裡挖出19具中國士兵的遺骸,以及自願軍的子彈、水壺、牙刷、膠鞋等……

彭德懷有一個最主要的特點:愛兵

""比較一下兩軍的統帥是很有意思的。""王樹增在書中重點描寫了這兩個人:""自願軍統帥彭德懷像塊巨石一樣,他臉上從來沒有笑臉,全黨全軍隻有毛澤東敢跟他開玩笑,這跟他的身世有一定幹系,他是赤貧的孩子,這一點跟毛澤東和周恩來不一樣,他一向在下層,在一線,沒享過一天福。""從王樹增的言談中可以感受到他對彭德懷的深厚感情。

即将出兵時,他在沈陽開最終一次會,突然之間之間之間感歎說:""我命苦啊!""在場的人都很驚訝,因為他從沒說過這種話。""長征時我打最費力的仗,抗日時我在太行山……現在又是北韓戰争……我是命中注定要吃苦的。""他最終說:""如果沒有苦,要共産黨員幹嗎?""全場為之肅容。王樹增寫到彭德懷,往往欲淚難止。他說,想到彭老總之後的命運,覺得他還不如犧牲執政鮮戰場。

而美國第8整體軍統帥(侵朝美軍主要是第8整體軍)李奇微是典型的現代軍人, 他儒雅而理智。相比之下,麥克阿瑟傳統老舊多了。他比麥克阿瑟小二十幾歲,突出的特點是對戰争局勢判斷敏銳而大膽。北韓戰場的複雜、詭奇、壯闊,主要是彭德懷和李奇微兩個人鬥心鬥智的結果。

彭德懷另有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愛兵。他的心撥開那些幹部,直撲向那些最下層、最令人憐愛、最費力的戰士。執政鮮戰場,他最大的憂慮就是我們的後勤,當美軍飛機把整個後勤線炸得支離破碎,而戰士們卧在雪中連炒面都吃不上,凍死餓死許多,還要遭受凝固汽油彈的傷害時,他的頭發就無可阻擋地白了。

為了使這些戰士的處境能夠好一點,在第4次戰争最危急的時候,彭德懷忍痛離開回北京,他迫切需要中心了解北韓戰場最真實的狀況-有人寫過這些情節,但《遠東:北韓戰争》中有最真實的記錄-飛機下降沈陽加油時,前來迎接他的軍政首長請他到歇息室歇息吃飯,他眉梢緊鎖心情惡劣:""我不吃飯!不歇息!你們别管我!""他就站在飛機旁等,飛機加完油後,立即飛向北京。到了北京,他直奔中南海。當得知毛澤東不在中南海而在西郊玉泉山的靜明園時,他又立即趕往那兒。到了靜明園,因為毛澤東在睡午覺,秘書和警衛人員不讓他進。他大吼一聲:我有急事向毛主席報告!不由分說, 推門而進。

毛澤東沒有惱怒,邊穿衣服邊說:""隻有你彭老總才會在人家睡覺時闖出去提意見!""彭德懷向毛澤東報告了北韓戰場的艱巨狀況,以及與美軍作戰和與百姓黨作戰的不同。毛澤東終于表示,根據現在的狀況看,北韓戰争不要急于求成。在周恩來主持的軍委擴大會上,彭德懷充滿感情地說:""國内隻知道取得三次戰争勝利的一面,并不知道嚴重困難的一面。第一批入朝的9個軍,經過3個月的作戰,已經傷亡四萬五千多人,另外,生病、凍傷、凍死約四萬人……幾十萬自願軍既得不到充足的糧食供應,更吃不到新鮮蔬菜,第一線部隊隻能靠一把炒面一把雪保持作戰。戰士營養不良,面黃肌瘦……“

有些上司開始強調自己的困難,彭德懷實在聽不下去,禁不住拍案而起:""這也困難 ,那也難辦,你們整天幹的是什麼?我看就是你們知道愛國,幾十萬自願軍戰士他們不知道愛國嗎?你們到北韓前線去看一看,戰士住的什麼,吃的什麼,穿的什麼!這些可愛的戰士在敵人飛機坦克大炮的輪番轟炸下,就趴在雪地裡忍饑挨凍……其費力程度甚至超過紅軍時期。經過幾個月的苦戰,傷亡了那麼多戰士,他們為誰犧牲,為誰流血?戰死的、負傷的、餓死的、凍死的,這些都是青年娃娃呀!難道國内就不能采取迫切措施嗎?""人們鴉雀無聲,屏息靜氣。

回到住所,彭德懷怒氣未消地對浦安修說:""前線戰士那樣苦,北京還到處跳舞! 我這個官老爺當然餓不着凍不着,可那些年輕的戰士呢?我這個司令官不能睜着眼睛不為他們說話!""彭德懷此次回京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他促使中心軍委做出了有利于改善前線條件的一系列決定。幾天過後,他匆匆回到幾十萬大軍正在受苦犧牲的地方。

★六十三軍,祖國感謝你們!★

令王樹增和王瑛夫婦不能忘記的另一個老軍人是範天恩。這位主力軍(38軍)中的主力師主力團團長是有名的範大膽,打了許多硬仗勝仗,在全軍非常有名,之後官至煙台警備區司令,往年79歲,已報病危。王樹增夫婦從38軍打聽到他的下落後,趕去采訪 。但對于50年前那場戰争,他一句話不肯說。

""過了很長時間,他終于開口,你猜他說的什麼?""王瑛問我。""說的竟然是一個孩子的事。臨死前隻有一件事放不下心,就是那個孩子。""老戰士含着眼淚,像是要托付給王樹增夫婦。這孩子當年是一個孤兒,流落在哈爾濱街頭拾撿為生,之後被蘇聯紅軍收留。蘇聯紅軍撤離時,想把他帶走,但政策不許可,隻得把他留在齊齊哈爾火車站 ,他又重新流浪。範天恩帶部隊經過期,看這個孩子獨自蜷縮在寒風中,十分可憐,就把他收留。這孩子特别聰明,就讓他幹秘密員,成天跟着範天恩,情同父子。第二次戰争後,範天恩返國輪訓時想帶他一路走,又怕人家說……等他返來後,聽說那孩子戰死了,用老鄉的衣櫃做了一個薄棺埋在漢江邊。""他的家人在哪兒?他姓王,我要找到他的家人。""範天恩在最終的時候總在說這句話。王樹增知道這是一個老人永不能實作的夢了。""50年了,就是有家人也早就死了。""

彭德懷從北京趕回第四次戰争的戰場,得到的第一個新聞是:中國軍隊節節前進的局面已經無法控制。戰略多端的李奇微接連發動了""屠夫作戰""和""撕裂作戰"",突破了漢江。彭德懷于是向中心提出放棄漢城。中國軍隊退至三八線以北。雙方又回到了戰争肇端狀況。在邊打邊退的曆程中,中國将士付出很大犧牲。彈藥的非常缺乏令自願軍戰士喪失了保衛陣地和自己的基本條件。北韓中部那些山嶺上的石頭常常是他們用來與坦克大炮搏鬥的武器。許多中國士兵腹中空空衣不遮體地倒在了沒有人煙的荒山野嶺中 。當部隊後撤時,隻能看着戰友的遺體躺在凄風冷雨中逐漸遙遠。随後趕來的美國兵看到這些屍體也不禁渾身顫栗。美國陸戰1師軍史上記錄道:""這些屍體雜亂無章地躺卧着,許多還與美國士兵的屍體抱在一路。因為屍體的冷卻,已無法把他們合并。""

自願軍退到三八線以北,杜魯門和華盛頓的政客們以為自願軍沒有能力也不願意再打了,撤了一向與其作對保持要打到鴨綠江的麥克阿瑟。但杜魯門确實不如在亞洲生活了14年的麥克阿瑟了解中國人。彭德懷和同僚正策劃一次自北韓戰争爆發以來範圍最大的戰争。他緻電毛澤東:""此次戰争是極其主要的,是一場大惡戰。縱然付出五六萬人的代價,也要消滅敵人幾個師……“毛澤東很贊賞,周恩來卻提醒:""我們前頻頻戰争的狀況證明,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1個整師、甚至1個團,都難以達到消滅的目的,而這次戰争的第一階段就預定消滅敵人5個師,其中有美軍的3個師,恐怕客觀上難以做到……”但毛澤東準許了彭德懷的作戰方案。

這時李奇微已經取代自豪的麥克阿瑟,成為聯合國軍總司令,他選中軍事怪才範弗裡特代替自己原來的職務。這個人更加陰狠,在中國軍隊預備進攻時,他打破美軍正常 ,不修築防禦工事,仍下令北進攻擊。他說,對于中國人,防守是不行的,隻有進攻。他把李奇微的""火海戰術""用得更狠,使用的彈藥量是美軍規定限額的5倍以上。一些美國國聚會會議員要質詢這種""範弗裡特彈藥量""浪費了美國納稅人的錢。範氏大為光火:""讓那些議員們來看一看敵人的屍體和俘虜吧……“美軍全線越過三八線。

1951年5月29日晚,北韓中部大雨如注。在山洞裡,光着上身的彭德懷用最低沉的聲音對洪學智說:出事了!60軍180師被包圍在漢江南岸。連日大雨使漢江江水猛漲,180師1萬多中國官兵隻能拉着僅有的3根鐵絲北渡突圍。美軍的照明彈懸挂在頭頂,炮兵和高空盤旋的飛機把密集的炮彈砸向毫無反擊能力的中國士兵。齊胸深的江水洶湧, 力氣弱小的女兵緊緊拉住馬尾,人們互相呼喚招呼,依然有人不斷被江水卷走。中國士兵的鮮血使漢江江水成為白色。

180師周圍是5倍美軍的死死包圍,每一個方向的突圍都發生了極度殘酷的戰鬥。比死亡更可怕的是饑餓,全師斷糧多日,傷兵更加悲慘,傷口因為不能及時處理而潰爛 。有的士兵主張把馱炮的騾子殺了吃,但是立即遭到反對,士兵們甯可餓死也不願意殺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騾馬。馭手們怕它們被人吃,就解開缰繩放它們走,但是這些騾馬戀着主人,人走到哪兒跟到哪兒,令炮兵馭手們放聲大哭。當60軍韋傑軍長得知負責救援180師的179師和181師行動失敗,一頭栽倒在軍指揮部裡。

180師開了最終一次黨委會,決定聚集突圍。師長鄭其貴帶領警衛分隊和部分組織人員在黎明時分遭到美軍坦克追殺,鋼鐵履帶把中國軍人的身體卷出來,然後抛起來。 幾名警衛戰士向與鄭師長的行動相反的方向跑,以吸引美軍火力。鄭其貴等趁機沖過山去。鄭其貴回過頭看到,一個戰士當場被打死,另一個戰士負傷仰面倒下,被兩名黑人士兵抓着兩腿拖走。40年後解密的自願軍司令部的資料顯示:""除師長、參謀長及擔任掩護大行李的一個建制營等部分人員突圍外,餘因饑餓與疲憊走不動,吃野菜中毒或作戰死亡、失散等約七千餘人。""

中國軍隊持續北撤,戰線距離三八線越來越遠。将士們忍受着一種難以言傳的情緒的折磨。彭德懷認為,不能再退了,無論從軍事上依然政治上,無論從道理上依然心理上。他決定執政鮮中部高山險阻之地守住最終的防線。派誰來守呢?各軍損失嚴重,隻有36歲的軍長傅崇碧率領的63軍略好一點。第63軍最悲壯的一頁翻開了。一邊是中國士兵的血肉之軀,一邊是美軍坦克的鋼鐵長龍,兩邊翻滾厮殺。戰場距彭德懷的指揮部不過百裡,他拒絕撤退。常常一個人在陰郁中向南遠望,他知道他的士兵一個又一個倒在陣地上,心疼焦慮。他知道中國農民家庭是如何盼自己的兒子長大,平安。幾天前,自願軍一個獨生子的父親(father)寫信問能否讓他的兒子回家,有人指責這個老人覺悟不高,破壞抗美援朝。彭德懷知道後發火,指令立即把這個戰士從近百萬士兵中找出來,給這位老人送回去:""戰士不是父母養的?就你是?""

殘酷的阻擊戰打了整整10天結束,63軍勝利完成義務,美軍的進攻被擋住了。彭德懷親自迎接已往沿下來的63軍官兵。士兵們渾身的衣服已變成一縷縷的布條,許多人隻剩下粘滿血迹的褲衩。彭德懷剛說了一句""祖國感謝你們"",官兵們就都哭了,他們想到了倒在異國土地上的戰友。

第五次戰争的最終終局最終使毛澤東和彭德懷熟悉到,執政鮮打美國人與在國内打百姓黨根本不同。在敵人海陸空的立體優勢面前,我們太過樂觀于自己的兵力優勢和敵人缺乏近夜戰的能力,尤其是美軍已經掌握了中國軍隊某些暫時的弱點……得到這個熟悉付出了血的代價。

勝利女神站在了哪一邊?

知道記者在寫北韓戰争,許多人問,咱們到底是赢了依然輸了。更多的人在問王樹增。他回答道:""你我這樣的人在拳台上跟泰森打了個平手,你說這是泰森的勝利依然你我的勝利?""第5次戰争後,杜魯門急着想停戰,認為長期陷執政鮮戰場是中了蘇聯人的企圖。而中國上司人需要面對更為主要的台灣和西藏問題,況且已成功地阻止了聯合國軍占領全北韓的企圖。

杜魯門""像獵狗一樣到處尋找能和中國方面取得資訊交流的線索"".找了一些不行,最終隻能把一些資訊向毛澤東的一個遠親傳達,拿馬歇爾的話說:像是""把一封信塞進瓶子裡放到舊金山附近的大海裡"",指望毛澤東能收到,簡直太渺茫了。經過一系列外交斡旋,杜魯門向遠東最高司令官李奇微收回指令,要求他一字不差地向北韓共軍司令收回:""我得知貴方可能希望舉行一次聚會會議,以讨論以後休止北韓的敵對行為……我提議此聚會會議可在元山港一隻丹麥傷兵船上舉行。""

7月1日,彭德懷和金日成複電:""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将軍:我們贊成為舉行關于休止軍事行動和建立甯靜的談判而與你的代表會面。會面地點,我們發起在三八線上的開城地區……“交兵雙方開始談判後,南北韓這個險些被遺忘的政府感到受到了極大欺侮。李承晚多次表示""誓死不與共産黨談判"",漢城多次舉行大範圍群衆遊行,喊出""打到北方去""!但沒有人理會這個政府。談判整整進行了兩年,其間沒有發生大範圍的戰争。卻有無數次陣地對攻戰,最聞名的是在上甘嶺發生的。

盡管南北韓軍把自願軍看成為神,聽到一點中國軍隊的風聲就望風而逃,但停戰協定的簽字就要舉行時,李承晚竟然不要聯合國軍,要""單幹"".自願軍發動了金城戰争,專打要""單幹""的南北韓軍。結果南北韓軍隊傷亡慘重,丢失了大片土地。新上任的聯合國軍司令官克拉克說:""讓中國人教訓一下南韓人吧!""三八線從來是筆直的線,就是在金城一帶凸出一塊,那是金城戰争使然。

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正式簽字。當雙方傾銷彈藥的槍炮巨響休止後,戰線突然之間之間之間沉寂下來,雙方官兵從戰壕中探出頭來調查,然後一路歡呼。幾個中國士兵溜達到美軍陣地上,拿出幾粒糖果和一塊手絹要送給美軍士兵。這些農民子弟把自己僅有的最好的東西拿出來,他們以為吃着牛排睡着鴨絨睡袋的美國大兵也把它們當寶貝……

王樹增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停戰那天,一名自願軍小戰士奉命往前沿陣地送指令。這天炮火變得異常兇猛,他奔跑着、躲避着,多次被炮彈掀起的泥土掩埋。就要到陣地時,他被炸倒,醒來時發現自己的一隻腳齊腕而斷。他開始往陣地爬,一隻手抱着自己的斷腳。他爬上陣地時已是傍晚。小戰士從胸前掏出指令,上面寫着:今晚22時正式停戰。屆時不準射出一槍一炮。指揮員把小戰士抱起來,大喊:""來三個人把他背下去! 不準讓他死!拿着他的這隻腳!""50年後,王樹增和王瑛到處打聽這個小戰士的姓名, 無結果。在歲月風霜中,他安在否?王瑛問我或問她自己。

停戰那天晚上,彭德懷走上前沿陣地,幾個小時前這裡還在戰鬥。一隊擔架擡着自願軍戰士的遺體走下來,彭德懷掀開每一個擔架上的白布,眼睛裡逐漸充滿淚花。他哽咽地說:""就差幾個小時,他們這麼年輕……把他們的名字記下來,掩埋好,立上個牌子……“走下陣地時,彭德懷突然之間之間之間指令吉普車停下,他在泥土中揀出一隻滿是彈洞的白搪瓷杯,上面寫着:獻給最可愛的人……許久以後,他喃喃細語問:""這個兵,犧牲了?依然負傷了?""我不禁想到同是統帥的麥克阿瑟卸職後,在美國國會演講時脫口而出的那句名言:""老兵不會死,他隻會悄然而逝……”

當晚,開城舉行了慶祝晚會。有人邀請彭德懷跳舞,他說不會。再來邀請他的是一位年齡很小的姑娘。彭德懷說:""孩子,我拉着你,咱們走一圈吧!""于是一位面目憔悴、飽經滄桑的老人拉着花一樣的小姑娘,在遲鈍輕柔的音樂中走着。所有的人都哭了 軍史長廊的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