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講講新四軍的番号是怎麼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的。
七七事變之後,蔣介石圍剿了十餘年的紅軍一下子成為了南京政府的合法軍隊,老蔣給了番号: 在北方的幾萬紅軍整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也就是咱們說的八路軍; 在南方堅持遊擊戰的遊擊隊則整編成了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我黨在和國民黨合作抗日的八年中,自己控制的軍隊就這兩支,區分很簡單,北方的是八路軍,南方的是 新四軍。
但是在我們的印象中,新四軍的存在感不那麼大,好像除了「皖南事變」耳聞能詳之外,我們對新四軍的 認知非常模糊。完全不像八路軍那樣,什麼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出鏡率相當高。
同樣都是我黨上司下的軍隊,差別為什麼這麼大?
今天咱們就聊聊新四軍前前後後的那些事。
壹·留下的紅軍變成了遊擊隊
要聊新四軍,就得從長征前說起。
1934 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在中央蘇區待不下去了,打算轉移到湘西去找賀龍的紅二軍團,重新開辟 新的根據地。
但是大部隊要撤前,蘇區并未完全淪陷,需要留下一部分人繼續戰鬥,以便大部隊順利轉 移。當然還有一個說法是為了過段時間打回來做準備,這個理由也就是聽聽,沒法明說。 看看當時留下的是一些什麼人,就大體上明白了。
主力部隊全部帶走了,一共剩下了 16000 人左右,其中有 2000 多是重傷員,根本無法跟随大部隊突圍, 帶着都是累贅。其他的那些大多數是拿着大刀梭镖的非主力部隊,你讓這些人去對抗跟老蔣幾十萬帶着飛機大炮機槍的部隊?
而看看留下的那幾個大佬們,就更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陳毅是腿負傷走不了路,而項英、瞿秋白、何叔衡、賀昌等人,是跟博古和李德有過意見沖突合不來的。 也就是說,當時被留下的這些人,面對的是一個自殺式任務。
而事實也确實如此,最後隻有少數人突圍跑了出去,其中就包括項英和陳毅,還有日後威震中原打的國軍 叫苦不疊的粟裕。 粟裕留下的情況不太一樣,他是紅七軍團的參謀長,當時為了擾亂國民黨軍的部署,率隊北上拓展,錯過 了跟随大部隊長征的機會。 革命就是這樣,為了全局,犧牲局部,也是可以了解的。
上司人不是也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嘛。 隻是博古和李德出于個人喜好,把自己不喜歡的同志排除在長征名單範圍之外,确實有點不道地。 需要多說一句,當時上司人也是被留下的。上司人和博古、李德的沖突都是衆所周知的。
隻不過很多人不同意,周恩來出面反複協調,上司人才跟着大部隊出發了。 不然,曆史又将是另外一個走向了。 蘇區剩下的近 3 萬人,最後隻有 1400 多人突圍了出去。 由此開始,留在南方的紅軍們,從 1934 年 10 月,開始了三年艱苦卓絕的遊擊生涯。 他們和中央以及上級黨組織的聯系斷絕,沒有根據地、沒有物資、沒有援助,而且是在國民黨的統治區内 活動,面對的不僅僅是如何生存的問題,更多的是如何躲過圍剿和搜尋。
陳毅當時寫的一組《贛南遊擊詞 》很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的困苦情形。 天将曉,隊員醒來早。露侵衣被夏猶寒,樹間唧唧鳴知了。滿身沾野草。 天将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 夜難行,淫雨苦兼旬。野營已自無篷帳,大樹遮身待曉明。幾番夢不成。 歎缺糧,三月肉不嘗。夏吃楊梅冬剝筍,獵取野豬遍山忙。捉蛇二更長。 滿山抄,草木變枯焦。敵人屠殺空前古,人民反抗氣更高。再請把兵交。 在這種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絕境面前,南方 8 省的遊擊隊足足堅持了三年。
這些遊擊隊員們,就是新四軍的 前身。
貳·新四軍的成立
1936 年的西安事變之後,國共兩黨并沒有達成對紅軍改編的協定。
但是到 1937 年盧溝橋事變之後,中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陝北紅軍已經有了幾萬人的規模,蔣介 石即使心裡一百個不願意,也已經不可能考慮剿滅了,這時候如果再去打紅軍,得被全國人民的唾沫星子 淹死。
于是,西安事變之後談談停停的國共談判一下子有了突破,雙方達成了聯合抗日的協定,陝西紅軍變成成 了國民政府革命軍第八軍。 但是還在南方打遊擊的那部分人怎麼辦? 南方 8 省的這些遊擊隊,這幾年一直堅持在深山老林打遊擊,沒有通信裝置,早已和中央失去了聯系。
盡管如此,我黨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抛下這些當年留守蘇區的同志們。 盡管蔣介石開始沒有改編這部分人的想法,但是在我黨的堅持之下,作為談判的條件之一,最終同意了把 南方遊擊隊改編成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至于新編第四軍這個番号倒是有一番來曆。 這個番号是葉挺跟老蔣建議的,最終得到了國共雙方的認可。
蔣介石認可「新四軍」,是因為當年他任總司令進行北伐的時候,北伐軍裡面有一個第四軍。 而上司人對「新四軍」這個番号的認可,則是因為他建立紅軍時的第一個軍就叫紅四軍。
于是,南方遊擊隊集結之後的番号就這樣在兩黨的認可之下定了下來。 這兒說到葉挺了,那就順便聊聊這位新四軍史上最憋屈的軍長。
葉挺的資曆夠深,南昌起義時主力部隊就有葉挺的 5 個團,後來的「紅軍之父」朱元帥當時還是南昌的公 安局長,手裡也就幾百号人,在南昌起義中的作用遠遠比不上葉挺和賀龍他們。 但是朱元帥最大的功勞就是把殘兵收集起來帶到了井岡山,為革命保留了火種,這在當時的兵敗的情況下 是相當不容易的。 葉挺是個牛人,當年北伐時任第四軍獨立團團長,有「北伐名将」之美譽。
後來在南昌起義中任前敵總指 揮,作用巨大,是以成為我軍的創始人之一,但是後來做了一件糊塗事。 1928 年去蘇聯彙報情況的時候,由于王明、李立三等人對葉挺無端指責,把廣州起義失敗的責任歸咎于他一個人,加上對黨内一些問題也看不慣,而選擇了退黨。這次脫黨事件,也嚴重影響了他後來在新四軍中 的地位和工作開展。
新四軍組建時,關于軍長的人選問題國共又幹了起來。 按照蔣介石的意思,必須是由國民政府派人擔任。這樣的方案我黨當然不同意。 軍長人選牽扯到後續新四軍是姓國還是姓共的控制權問題,延安在這個問題上絕不讓步。 但是蔣介石也絕不同意由我黨指派軍長,這個事就陷入了僵局。
之前在澳門隐居的葉挺因國内抗戰爆發已回國,希望為國效力。
蔣介石對自己這個曾經的部下很是欣賞, 于是決定指派葉挺擔任新四軍的軍長,并在未和中共确認的情況下單方面釋出了委任狀。這讓中共很是惱 火。
但是葉挺畢竟是參加過南昌起義的我黨人員,在中共上層有一定的人緣,而且後來又應上司人之邀去了一 趟延安,在延安受到了熱情的歡迎,這讓葉挺非常感動,也向延安保證日後新四軍的軍權交由中共控制。 由此,經過國共雙方的互相協商讓步,最終軍長一職由國民政府指定的葉挺擔任,副軍長由中共方面指定 的項英擔任。
歸根結底,國共雙方都想奪得這支軍隊的控制權。這也導緻了日後皖南的悲劇。
叁·項英的兩個問題
先聊聊葉挺和項英這兩個人的關系。
這兩個人就好像是兩個世界的人,完全就是不對付。 項英這個人資格很老,早期是搞勞工運動的,後來在中央蘇區的地位很高,當時被外界稱為和上司人、朱 德并列的蘇區三大領軍人物。
項英就是典型的和士兵打成一片的「老土」類型,對外表不講究,理個大光頭,說話大大咧咧。天天和 士兵一起端個大碗蹲地上吃飯,非常平易近人,很受士兵的愛戴。 葉挺則完全不一樣,他對外表和生活極其講究,就是現在說的那種很小資的一個人。 葉挺是正規軍校出身,整天穿一身将軍服,戴着白手套,活脫脫就是一個普魯士 貴族軍官的形象,和新四 軍這幫剛從大山裡面鑽出來的「老土」完全是兩種概念。
而且他在國外居住多年,喜歡攝影,對食物也 比較講究,跟新四軍戰士根本就格格不入。
咱們肯定就看出來了,項英和葉挺兩個人指定是誰也看不上誰,要想讓兩個完全不搭的人成為朋友,那基 本上是天方夜譚。
但是導緻他們沖突的最根本原因,并非個人性格以及生活愛好的不同,而是理念和思想認識,特别是對軍隊控制權的沖突。
前面我們講過,新四軍成立之初,本身就是從 8 省 15 區的遊擊隊臨時集結起來的,這和一直在黨上司下 的陝西紅軍有很大不同。這些遊擊隊和黨中央早就失去聯絡多年,在殘酷的環境下,很多遊擊隊實際上跟土匪差不多了,對黨的很多方針政策的變化都不了解。
是以呢,像這樣一支并非完全由中共控制、國共兩黨都想取得控制權的隊伍,對于擔任正副軍長的葉挺和 項英兩個人來說,就很尴尬了。而最尴尬的一個人則是葉挺,為什麼?他是光杆司令一個,而像副軍長項 英、參謀長張雲逸、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等人,那妥妥都是我黨的人啊。 這還怎麼玩?
本來葉挺就是黨外人士,新四軍這些上司人甚至包括中央都不是對他很信任,也就是說沒有 拿他當自己人。盡管葉挺上任之前去了延安一趟并且相談甚歡,但是畢竟隔着那麼一層窗戶紙,差那麼一 點事。
加上葉挺在生活習慣上與大家的格格不入,是以葉挺在新四軍中,反而成了客人一樣,大家都對他 彬彬有禮,但是很難跟其他人打成一片。
葉挺是北伐名将,跟國軍上層比如顧祝同 等人都很熟,還能直接和蔣介石搭上話,這是一個雙刃刀。 一方面可以通過這種關系為新四軍争取利益,比如武器、物資之類的,葉挺利用自己的人脈,确實為新四 軍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和國民黨的親密關系,更加導緻了我黨同志對他的不信任感。
是以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 建軍初期,中央發給新四軍部的一些電報,大多都是發給項英,指名發給葉挺的很少。但是有些内容需要作為軍長的葉挺知道,如果直接把原件給葉挺看,上面沒有葉挺的名字,這會讓敏感的葉挺感到難堪;如 果直接由項英口頭轉述,更加增加了葉挺是個外人的感覺。不過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前期,後期中央也發現 了問題所在,慢慢有了改觀。
中央發現了什麼問題?那就是項英對中央訓示的執行問題,以及項英無法調節跟葉挺關系的問題。 由于兩人的關系問題,導緻在一些決策方面影響了新四軍的正常發展。比如說在商議一件事的時候,一般 都是項英和張雲逸等人商議完,然後派一個參謀去通知葉挺,說軍長那啥關于那個什麼事,副軍長和參謀長剛才商議了,來請示一下您的意見,這樣做行不行?啊,你要考慮一下?不用考慮了,那啥小分隊已經 出發了,要不這次就這樣定了吧…… 這還怎麼玩? 葉挺的憤怒可想而知,但是又不好直接鬧翻
咱們如果把自己代入當時的葉挺,估計能體會到葉挺那種既憤怒又無奈的心情。 是以後來皖南事變後葉挺被囚禁時,他寫下了「三年軍長,四次辭呈,一朝革職,無期徒刑」的悲歎,其 内心的苦悶可想而知。 再一個項英的問題就是路線執行問題。
國共共同抗日後,王明提出了「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方針,簡單了解就是一切都聽 國民政府指揮安排。這自然和上司人的理念是完全不合的。
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典型的政治正确,你也不能說這個方針不對。當時認為這個方針是正确的 中共高層不在少數,上司人還一度成了少數派。 但上司人早就看明白了,如果真的這樣幹,按照老蔣的一貫手法,肯定是把中共軍隊安排到第一線去跟日 軍硬拼,就中共那點軍隊,沒幾天就拼沒了。
最終中央還是統一了思想,那就是在統一戰線的前提下,堅持中共的獨立自主。這樣一來,靈活性就大 了。 結果是啥?八路軍在北方沒幾年由 4 萬人發展到了 30 多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四軍 1937 年 10 月成 立時 1 萬人左右,到 1941 年皖南事變時,則隻有 2.5 萬人,基本上沒什麼太大的發展。 原因是什麼?
一方面當然不能否認地域的影響,新四軍所在地還沒有完全淪陷,有國民黨軍隊駐紮,發展有困難可以理 解,但是最主要的問題還是項英堅持王明路線,以服從統一戰線為榮,對中央訓示的東進北上的方針以種 種理由推脫。 這從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重建後,沒幾年時間就發展到了十萬多人,就可以看出問題所在。
當時為了新四軍的正常發展,周恩來曾多次設法協調項英和葉挺的關系,希望他們以大局為重,精誠合作 共圖發展。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這兩個人你誰也不能換掉。。 項英更不用說。資格老得不得了不說,當時組建新四軍的時候,是項英憑着自己在南方遊擊隊中的巨大聲 望,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把南方 8 省的遊擊隊整合到了皖南,是新四軍建軍的最大功臣。
順便說一句,當時南方的遊擊隊都在深山老林裡堅持戰鬥,缺吃少穿沒有任何外援不說,更和中央失去了 聯系,基本就是自己說了算,各自為戰,對中央的組織變化和政策方針的變化一無所知。 當時把這些人聚集到一起,跟他們說以後和國民黨是一家人了,一起去打日本鬼子,很多人根本思想就轉 不過彎來。 是以項英能在短時間内把這些人整合到一起,确實是一件了不起的成績,是以他也被稱為「新四軍的靈魂」。
但是到了 1940 年,中央實在看不下去了,下了決心要把項英調回延安,讓葉挺掌握實權在南方好好發展。但是項英還是左右推脫,後來由于蔣介石也不同意項英去延安,最終還是不了了之。
這個結果,最終導緻了皖南事變的慘劇發生。
肆·國共摩擦不斷
咱們一直說十四年抗戰,但是實際上真正打得激烈的就 1937 年和 1938 年這兩年,1939 年之後日本人就 慢慢消停了。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石油不足,一個是兵員不足。 日本軍隊是機械化部隊,什麼汽車坦克都是需要石油的,更不用說海軍那些吃油的祖宗了。而日本本身不 産石油,本來尋思着中國地大物博,費了老大勁攻下了半個中國,到處勘探石油,卻悲劇地發現:我 X, 中國竟然也沒有石油!
當時日本的石油 80% 是從美國買過來的,後來慢慢地也把外彙耗的差不多了,就想跟美國商議能不能延長 一下賬期。
美國那幫子資本家也不是傻子,一看日本也是沒錢了,就沒同意。加上後來美國開始對日本實 施石油禁運,石油一下子成了日軍最緊缺的東西。 是以後來日本人挺不住了,沒辦法就铤而走險去搞了美國的珍珠港,結果把自己搞死了。
當然這是後話 了。 沒石油怎麼辦?那就節約着用吧。是以大戰役沒有了不說,日軍基本上就龜縮在大城市和交通要道,能不 出去就不出去了。出去溜達就得費油不是?
再一個原因就是兵力問題。話說日本侵華投入了 100 萬兵力,一聽哇這麼多,但是架不住中國地方大啊。 這一百萬人平均到所有的淪陷區,那就跟在河裡撒了一把沙子差不多意思,很快就沒影了。 是以到了 1939 年的時候,日軍除了已經打下來的地方,基本上是打不動了,即使打下來也守不住。 于是竟然出現了奇特的和平共處現象。鐵路周圍的城市是日軍占着,離鐵路遠的城市是國軍占着,而農村 的廣闊天地,則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活動。大家誰也奈何不了誰,就這麼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