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友誼消化 | 《胃腸病學》前沿速遞——第17期:蛋白質組學特征揭示胃腸間質瘤的臨床相關亞群

作者:壹生

引言

《胃腸病學》(Gastroenterology)是美國胃腸病學會(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雜志,是國際消化病學領域的頂級學術期刊,提供了胃腸病學基礎和臨床研究的最新和權威報道。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是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依托機關,是AGA在中國唯一官方指定授權釋出《胃腸病學》雜志翻譯的機關。

本期為大家帶來《蛋白質組學特征揭示胃腸間質瘤的臨床相關亞群》,敬請關注!

<第17期>

友誼消化 | 《胃腸病學》前沿速遞——第17期:蛋白質組學特征揭示胃腸間質瘤的臨床相關亞群

蛋白質組學特征揭示胃腸間質瘤的臨床相關亞群

通訊作者:

沈坤堂,複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遺傳與發育協同創新中心,生命科學學院,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病理科、普通外科

賀福初,複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遺傳與發育協同創新中心,生命科學學院,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病理科、普通外科;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癌症精準醫學研究單元

侯英勇,複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遺傳與發育協同創新中心,生命科學學院,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病理科、普通外科

丁琛,複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遺傳與發育協同創新中心,生命科學學院,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病理科、普通外科

背景與目的

胃腸間質瘤(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性惡性良性腫瘤,具有較高的轉移和複發率。該研究旨在對GIST的蛋白質組學特征進行描述,以了解其生物學過程和對治療的敏感性。

方法

對193例GIST患者進行了定量蛋白質組學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分析,以揭示GIST的生物學特征。通過對GIST細胞系和異種移植小鼠模型進行功能試驗,對基于蛋白組學資料獲得的假設進行了驗證。

結果

蛋白質組學分析顯示來自不同部位或具有不同組織學分級的GIST之間存在分子特征差異。MAPK7被發現并在功能上被證明與GIST的惡性良性腫瘤細胞增殖相關。綜合分析表明,SQSTM1表達增加抑制了患者對GIST治療藥物甲磺酸伊馬替尼的反應。蛋白質組學分型鑒定出了4個具有不同臨床和分子屬性的蛋白質簇。功能試驗證明了SRSF3在促進惡性良性腫瘤細胞增殖和導緻不良預後方面的作用。

結論

該研究揭示了GIST的蛋白質組學特征,為GIST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資源,指出了GIST的潛在治療方法。

友誼消化 | 《胃腸病學》前沿速遞——第17期:蛋白質組學特征揭示胃腸間質瘤的臨床相關亞群

圖1. 圖文摘要

研究者說

胃腸間質瘤(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性惡性良性腫瘤,具有較高的複發率,術後5年的總體生存率約為54%。伊馬替尼療法是轉移性GIST的标準一線治療,但其療效因GIST部位而異。目前GIST的風險分層系統包括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共識标準、修改後的NIH共識标準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共識标準,但仍然不足以滿足臨床需要。

為探索GIST的分子亞群,該研究對193例GIST惡性良性腫瘤和127例配對的非惡性良性腫瘤鄰近組織(NAT)進行了蛋白質組學和磷酸蛋白質組學的資料集分析。研究揭示了來自不同部位或具有不同組織學分級的GIST的分子特征差異,并在人類GIST-T1細胞系和(或)GIST882細胞系中進行了葡萄糖攝取測定、糖酵解速率測定、細胞遷移和侵襲試驗等,以驗證相關蛋白分子的功能,并進一步在異種移植小鼠模型中進行驗證。

結果顯示,SQSTM1在降低胃腸間質瘤伊馬替尼敏感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對于預測患者對伊馬替尼治療反應具有潛在應用價值。MAPK7分子被證明與GIST惡性良性腫瘤細胞增殖相關,而功能試驗證明SRSF3可促進惡性良性腫瘤細胞增殖,導緻預後不良。

分子亞群的研究不足限制了GIST高品質風險分層工具的提出,對胃腸間質瘤進行蛋白質組學和免疫亞群分型為将患者分成與臨床結局、治療反應和生物學特征相關的亞群提供了新的範式,有助于進一步識别患者複發風險分層。

這一研究提供了整合胃腸間質瘤的蛋白質組學和磷酸蛋白組學的大型圖譜,将為胃腸道間質瘤研究人員和更大的研究領域,包括靶向化療或免疫療法的開發提供豐富資源。

譯者簡介

譯者

陳奕均

醫學博士

消化内科住院醫師

醫學博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内科住院醫師。在國際、國内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研究方向:消化道惡性良性腫瘤早診早治。

稽核

施海韻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

副教授、青年博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青年博導。北京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腸道疾病專業副召集人,北京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青年論壇副召集人。入選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等多項人才計劃。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都臨床特色應用研究等多項科研課題。在國際、國内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多次在DDW、APDW等國際國内學術會議做彙報交流并獲青年研究者獎。主要研究方向:發炎性腸病、結直腸惡性良性腫瘤與腸道微生态。

總稽核

張澍田

主任醫師、教授

博士生導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院長,消化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臨床醫學協同研究創新聯盟秘書長,中國醫院協會第三、四屆副會長,中華醫學會消化内鏡學分會第七屆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第九屆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消化内鏡學分會第六屆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第十屆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第四、五屆會長,亞太消化内鏡學會第六、七屆委員,世界華人消化醫師協會第一屆會長,中華消化内鏡雜志主編,中華消化雜志副主編,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副主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消化中心簡介

友誼消化 | 《胃腸病學》前沿速遞——第17期:蛋白質組學特征揭示胃腸間質瘤的臨床相關亞群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腸及肝膽胰腺疾病的内鏡介入(微微創)診斷與治療為特色,國内領先、國際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重點臨床專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鏡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和消化實驗室組成。共有醫生92人、科研人員12人、科研輔助人員15人、護士94人。現有病床150張,消化内鏡中心總面積5400平方米,共有46個操作台,其中ERCP6台。實驗室總面積6000平方米。

西城院區:位于首都核心區(前門南、天壇西)

通州院區: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順義院區:位于首都機場附近的後沙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