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宋代名臣良将非常多,但要說起為官清廉,可以做到兩袖清風,人們腦海中往往會閃過一個黑臉且印堂上帶有月牙的人,這個人就是包拯,被人們親切的稱為“包青天”。
包拯作為一個清官,那麼他留下的遺産有多少?畢竟像包拯如此清廉的官員,遺産肯定不會多,但為什麼說他所留下的遺産卻讓後代享受一千多年?
就連包拯的第29代孫都要比李嘉誠富有,這就讓人不禁感到好奇,包拯如此清廉的一位官員真的留有非常豐厚的遺産嗎?
那麼若是遺産強大,為什麼還會将包拯稱為“清官”?
一、為父母守孝
包拯因為廉潔奉公、鐵面無私、不畏強權等品質,再加上他的明辨是非,能夠為百姓伸張冤屈,受到百姓的愛戴,是以被稱為“包青天”以及“包公”。
後代更是将包拯奉為神明,認為包拯是文曲星下凡,将其認作福星。可見包拯在人們心中就是一個好的父母官,那麼包拯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這步的?
包拯出生于鹹平二年,對于後來的傳說都是包拯出生于一個貧困家庭,其父母看到剛出生的包拯面如黑炭,于是便将其當做“怪物”扔了。
後被他大嫂抱回家,在大嫂的照顧下撫養長大,後來雖然被親生父母認回,但是他的二哥二嫂卻将其視為威脅,認為包拯會搶奪他們的财産。
于是便設計讓包拯跳入枯井中幫他們撿發钗,包拯年幼,但心地善良,将兄嫂的信以為真,但幸好包拯是一位小福星,隻是被發钗劃到了額頭,但無性命之憂。
這也就是為什麼包拯的頭上會出現一個“月牙”,其實這不過是留下的一個傷疤。當然上面這些也都是傳說,實則包拯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家境也還算富裕。
包拯熱愛學習讀書,也想考取功名,走上仕途,成為一方父母官,為百姓做事。直到天聖五年,包拯考中進士,被評為大理寺評事,前往建昌擔任知縣。
但此時包拯的父母年邁,包拯便以要在父母面前盡孝為由,辭官沒有前往赴任。盡管包拯很想走上仕途,但是在他心中更擔心父母,畢竟“父母在,不遠遊”。
可見包拯十分的孝順,後來包拯又被授任監和州稅,而他的父母同樣不想要包拯離開,于是包拯再次辭官,在家贍養父母。
直到幾年後,父母相繼去世,包拯便在雙親的墓旁建了一處草廬,直到服喪期滿,一方面是想要繼續在父母墳前守孝,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夠走上仕途。
是以在墳前久久徘徊,也不忍心離開,直到同鄉的鄉親們前來勸阻,包拯才去吏部接受了調選,是以包拯也成為當時孝的榜樣。
二、包家“無後”
後來在慶曆元年,包拯被調任到端州擔任知府,當時端州的“端硯”非常有名,而且還非常貴重,是以端硯也被此前的知府當做送禮的禮品,為了打通自己的人脈,也為了能夠和一些達官顯貴拉近關系。
是以往往是将進貢的端硯斂取幾十倍,從中中飽私囊,但是在包拯上任後,隻是下令制造足夠進貢的硯台之外,在任期滿一年調往其他地方的時候都沒有帶走一方硯台。
由此可見包拯的清廉,真正做到了兩袖清風。包拯在為官方面清廉,但是也觸碰了不少達官顯貴的利益,一定程度上讓外戚權貴有所忌憚,卻也深得皇帝的重用。
雖然包拯在仕途走的十分順遂,就連他的兒子都承襲到他的蔭庇,被封了一個八品官,等到其子及冠後,便能入朝為官。
可是包拯的子嗣緣薄,包拯一生隻有兩位夫人,一位滕妾,在原配嫁給包拯的時候,曾有一位陪嫁丫鬟為孫氏,也就是滕妾。
原配李氏在嫁入包府不久後便病死了,并沒有留下子嗣,于是包拯又娶了董氏為妻,對董氏格外喜歡,董氏也為包拯生下了一個兒子,兩個女兒。
這個兒子就是包繶,當時包拯都已經35歲,是以包拯夫妻二人對于這個兒子非常疼愛,并且親自教導包繶,希望他将來能夠大有作為。
也正是因為皇帝的重用,是以包拯二人早早的讓包繶娶妻,在包繶娶崔氏為妻後,生下一子,也是包拯的孫子叫做封包輔。
此時包繶剛入朝為官一年,第二年便突發事故病逝,這也讓包拯傷心不已,白發人送黑發人,幸好還有一個孫子,否則包家就沒後了。
然而禍不單行,孫子封包輔在四年後夭折了,至此包家真的沒有後代了,而此時的包拯也将近花甲之年,但是他們卻非常開明,不忍心蹉跎了崔氏。
想讓崔氏改嫁,但是崔氏見公婆年邁,堅持要留下來照顧他們,而包拯夫婦也被崔氏的孝心所感動。
本以為包拯至此就會沒有了後人,直到包拯六十大壽的時候,崔氏告訴了包拯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您有一個兒子,已經兩歲了。”
包拯夫婦有些疑惑,便讓崔氏詳細說來,原來在包拯的孫子過世後,包拯曾寵幸過其身邊的陪嫁丫鬟孫氏。
後來由于孫氏犯了錯,便讓孫氏回了娘家,殊不知在回到娘家後,孫氏已有身孕,但孫氏卻并不敢将這一消息告訴包拯,隻是将其告訴了崔氏。
三、包拯留下37字祖訓
崔氏聽到這個消息後,雖然高興,但是也害怕包拯在氣頭上,于是便給了孫氏一筆錢,讓孫氏先将孩子生下來照顧好,直到包拯六十歲大壽這天,才将這一消息告訴了包拯。
包拯正為沒後而感慨,這就得到了一個好消息,這就是“正想睡覺就有人遞枕頭”,而這個兩歲的兒子也成為了包家唯一的後人,叫做包绶。
但包拯并沒有陪伴這個兒子多長時間,就撒手人寰,這一年包绶才5歲,隻有空蕩蕩的靈堂,并沒有為兒子留下任何遺産。
但是卻留有37字祖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殁之後,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意思就是包家後代有當官的,若是有貪贓枉法之人,則開除祖籍,死後也不得葬入包家祖墳而這個祖訓在古代也是非常嚴厲的家法,世代謹記。
包绶也在崔氏等人的教導下成為一名好官,而這個祖訓也成為了包拯留下的最大遺産,延續千年。
而包家的後代如今也分散各地,但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包拯的第29代孫—包玉剛,有着“世界船王”之稱。
可能這也跟從小生活在海邊有關,在包玉剛37歲那年投身海運,并且成立了環球航運有限公司,其财富超過了李嘉誠。
在包玉剛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他并不知道自己和包拯的關系,直到在參觀甯波的天一閣中,在《橫河堰包氏宗譜》才發現自己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孫。
包玉剛得知這一消息,熱淚盈眶,為自己身為包拯的後人而感到驕傲,同時也拿出了兩千萬美元建立了“甯波大學”,做出了許多為國為民的好事,他就是希望為國家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結語
包拯留下的祖訓就是給子孫後代最好的财富,正是因為這樣的祖訓才讓包家後代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走出了一批批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