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宋代名臣良将非常多,但要说起为官清廉,可以做到两袖清风,人们脑海中往往会闪过一个黑脸且印堂上带有月牙的人,这个人就是包拯,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包青天”。
包拯作为一个清官,那么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少?毕竟像包拯如此清廉的官员,遗产肯定不会多,但为什么说他所留下的遗产却让后代享受一千多年?
就连包拯的第29代孙都要比李嘉诚富有,这就让人不禁感到好奇,包拯如此清廉的一位官员真的留有非常丰厚的遗产吗?
那么若是遗产强大,为什么还会将包拯称为“清官”?
一、为父母守孝
包拯因为廉洁奉公、铁面无私、不畏强权等品质,再加上他的明辨是非,能够为百姓伸张冤屈,受到百姓的爱戴,因此被称为“包青天”以及“包公”。
后代更是将包拯奉为神明,认为包拯是文曲星下凡,将其认作福星。可见包拯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好的父母官,那么包拯是如何一步步走到这步的?
包拯出生于咸平二年,对于后来的传说都是包拯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其父母看到刚出生的包拯面如黑炭,于是便将其当做“怪物”扔了。
后被他大嫂抱回家,在大嫂的照顾下抚养长大,后来虽然被亲生父母认回,但是他的二哥二嫂却将其视为威胁,认为包拯会抢夺他们的财产。
于是便设计让包拯跳入枯井中帮他们捡发钗,包拯年幼,但心地善良,将兄嫂的信以为真,但幸好包拯是一位小福星,只是被发钗划到了额头,但无性命之忧。
这也就是为什么包拯的头上会出现一个“月牙”,其实这不过是留下的一个伤疤。当然上面这些也都是传说,实则包拯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家境也还算富裕。
包拯热爱学习读书,也想考取功名,走上仕途,成为一方父母官,为百姓做事。直到天圣五年,包拯考中进士,被评为大理寺评事,前往建昌担任知县。
但此时包拯的父母年迈,包拯便以要在父母面前尽孝为由,辞官没有前往赴任。尽管包拯很想走上仕途,但是在他心中更担心父母,毕竟“父母在,不远游”。
可见包拯十分的孝顺,后来包拯又被授任监和州税,而他的父母同样不想要包拯离开,于是包拯再次辞官,在家赡养父母。
直到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便在双亲的墓旁建了一处草庐,直到服丧期满,一方面是想要继续在父母坟前守孝,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走上仕途。
所以在坟前久久徘徊,也不忍心离开,直到同乡的乡亲们前来劝阻,包拯才去吏部接受了调选,因此包拯也成为当时孝的榜样。
二、包家“无后”
后来在庆历元年,包拯被调任到端州担任知府,当时端州的“端砚”非常有名,而且还非常贵重,因此端砚也被此前的知府当做送礼的礼品,为了打通自己的人脉,也为了能够和一些达官显贵拉近关系。
所以往往是将进贡的端砚敛取几十倍,从中中饱私囊,但是在包拯上任后,只是下令制造足够进贡的砚台之外,在任期满一年调往其他地方的时候都没有带走一方砚台。
由此可见包拯的清廉,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包拯在为官方面清廉,但是也触碰了不少达官显贵的利益,一定程度上让外戚权贵有所忌惮,却也深得皇帝的重用。
虽然包拯在仕途走的十分顺遂,就连他的儿子都承袭到他的荫庇,被封了一个八品官,等到其子及冠后,便能入朝为官。
可是包拯的子嗣缘薄,包拯一生只有两位夫人,一位滕妾,在原配嫁给包拯的时候,曾有一位陪嫁丫鬟为孙氏,也就是滕妾。
原配李氏在嫁入包府不久后便病死了,并没有留下子嗣,于是包拯又娶了董氏为妻,对董氏格外喜欢,董氏也为包拯生下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
这个儿子就是包繶,当时包拯都已经35岁,所以包拯夫妻二人对于这个儿子非常疼爱,并且亲自教导包繶,希望他将来能够大有作为。
也正是因为皇帝的重用,所以包拯二人早早的让包繶娶妻,在包繶娶崔氏为妻后,生下一子,也是包拯的孙子叫做包文辅。
此时包繶刚入朝为官一年,第二年便突发事故病逝,这也让包拯伤心不已,白发人送黑发人,幸好还有一个孙子,否则包家就没后了。
然而祸不单行,孙子包文辅在四年后夭折了,至此包家真的没有后代了,而此时的包拯也将近花甲之年,但是他们却非常开明,不忍心蹉跎了崔氏。
想让崔氏改嫁,但是崔氏见公婆年迈,坚持要留下来照顾他们,而包拯夫妇也被崔氏的孝心所感动。
本以为包拯至此就会没有了后人,直到包拯六十大寿的时候,崔氏告诉了包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您有一个儿子,已经两岁了。”
包拯夫妇有些疑惑,便让崔氏详细说来,原来在包拯的孙子过世后,包拯曾宠幸过其身边的陪嫁丫鬟孙氏。
后来由于孙氏犯了错,便让孙氏回了娘家,殊不知在回到娘家后,孙氏已有身孕,但孙氏却并不敢将这一消息告诉包拯,只是将其告诉了崔氏。
三、包拯留下37字祖训
崔氏听到这个消息后,虽然高兴,但是也害怕包拯在气头上,于是便给了孙氏一笔钱,让孙氏先将孩子生下来照顾好,直到包拯六十岁大寿这天,才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包拯。
包拯正为没后而感慨,这就得到了一个好消息,这就是“正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而这个两岁的儿子也成为了包家唯一的后人,叫做包绶。
但包拯并没有陪伴这个儿子多长时间,就撒手人寰,这一年包绶才5岁,只有空荡荡的灵堂,并没有为儿子留下任何遗产。
但是却留有37字祖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意思就是包家后代有当官的,若是有贪赃枉法之人,则开除祖籍,死后也不得葬入包家祖坟而这个祖训在古代也是非常严厉的家法,世代谨记。
包绶也在崔氏等人的教导下成为一名好官,而这个祖训也成为了包拯留下的最大遗产,延续千年。
而包家的后代如今也分散各地,但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包拯的第29代孙—包玉刚,有着“世界船王”之称。
可能这也跟从小生活在海边有关,在包玉刚37岁那年投身海运,并且成立了环球航运有限公司,其财富超过了李嘉诚。
在包玉刚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并不知道自己和包拯的关系,直到在参观宁波的天一阁中,在《横河堰包氏宗谱》才发现自己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
包玉刚得知这一消息,热泪盈眶,为自己身为包拯的后人而感到骄傲,同时也拿出了两千万美元创建了“宁波大学”,做出了许多为国为民的好事,他就是希望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结语
包拯留下的祖训就是给子孙后代最好的财富,正是因为这样的祖训才让包家后代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走出了一批批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