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豬周期一直觸底,民生行業如何自救

作者:于見專欄

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近年來随着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大衆對于肉類産品的消費轉向高蛋白、低脂肪,禽肉、牛羊肉、水産品在中國肉類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逐漸增加,但豬肉依然是中國居民第一大肉類消費産品。根據農村農業部釋出的2023年資料,居民家庭人均豬肉消費量為30.5公斤/年·人,同比增長13.2%。從需求視角看,生豬養殖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民生行業。

3月18日晚天邦食品釋出公告,因無法清償到期債務,向法院申請對公司進行重整和預重整,以解決生豬養殖業務帶來的近三年連續虧損問題。雖然受此消息影響,養殖闆塊迎來連續的集體上漲,但不可回避的是,這已經是繼正邦、傲農生物之後,倒下的第三家大型豬企。

豬周期一直觸底,民生行業如何自救

過去一年,豬肉價格一直維持低位,對于消費者當然利好,但對于豬企而言卻是莫大的壓力。根據陸續釋出的2023年業績報告看,其他同行雖然沒有到重組的程度,但受超長周期影響,都面臨着巨額虧損,唯一實作盈利的正邦、新希望主要來自于非經常性損益,而非養豬業務。

生豬出欄量再創新高,但深陷“規模不經濟”

随着建立産能的逐漸釋放,養殖集團的生豬出欄量紛紛打破記錄。2023年全年生豬出欄量達到72662萬頭,較2022年增長3.8%,連續第5年增長,也是最近10年裡第二高出欄的一年,僅次于2014年。全國生豬出欄量排名前二十的豬企合計出欄約1.99億頭,約占全國的28%,同比增長19%。除正邦由于資金鍊問題而大幅調減出欄量外,另外19家企業的2023年生豬出欄量均創下曆史新高,且巨星農牧、唐人神、天邦食品同比增幅均在60%以上。與此同時,TOP20入選門檻提高至250萬頭,較2022年的170萬頭增長47%。

聚焦頭部企業,牧原、溫氏、新希望、雙胞胎、正大(中國)出欄量均在千萬級别。牧原出欄量自2020年躍居全國第一後,一直保持“一騎絕塵”的态勢,2023年出欄6382萬頭,比第2至4名的出欄總量還要高出600多萬頭。而曾經的“霸主”的溫氏,也重回2000萬頭級别,同比增加835萬頭,位居TOP20豬企之首。

全年生豬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導緻豬價長期弱勢運作。2023年全年平均出欄價約15元/kg,而各大上市公司的平均成本線基本在15元以上,是以以養豬為主業的上市公司都處于虧損狀态,隻是虧多和虧少的問題。由此可見,雖然很多企業在極短的時間内實作了養豬規模的跨越式增長,但錯把紅利當能力的激進擴張,反而讓各大豬企面臨“規模不經濟”問題,例如上市豬企中的正邦、傲農、新五豐等,從2021年開始連續3年虧損。

而作為領頭羊的牧原股份來說,無疑是中國最領先的生豬養殖企業,不管在産能、養殖效率,還是生産成本,都處于行業内的佼佼者,向國際上生豬養殖技術先進國家丹麥、美國等看齊。牧原采用垂直一體化的經營模式,覆寫飼料加工、種豬育種、商品豬飼養、屠宰肉食等環節,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有效控制成本和品質,逐漸展現出了領先于同行的規模優勢,實作了最大規模和幾乎最低成本,更是在2022年第三季度創造了日賺近一億的業内傳奇,但2023年依然迎來了上市以來的首度虧損。

綜上所述,牧原股份在過去10年中通過持續的規模擴張、産業鍊整合、技術創新和風險管理,實作了業務的快速增長和市場地位的提升。

排名第三的新希望,2021年至2023年9月30日累計虧損149億,這個資料抹平了2017年至2020年的盈利總和——包括2019年和2020年豬價高峰期的收益回報。而在重倉發展養豬業務之前,新希望一直保持盈利。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希望積極“自救”,先後啟動募資計劃,同時将禽産業、食品産業闆塊剝離,全面聚焦飼料+生豬養殖兩大核心基本盤,勢必要穿越“史上最漫長豬周期”。

養豬奉行長期主義,熬過低谷期才能迎來朝陽

說到養豬行業,必須要提到豬周期。一個典型的豬周期包括豬肉供給下降、豬肉價格上升、豬肉供給增加、豬肉價格下降四個階段,時間跨度一般為4年左右。豬周期形成的本質原因是供需不均衡,需求端總體穩定,波動主要在供給端。造成供給端波動的三個主要原因是生豬的生長繁育周期、疫病因素沖擊和規模化程度。

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生豬的生長繁育周期。以市場主流的外三元育種體系為例,該體系擴繁周期非常長,若從二進制母豬補欄,擴産周期為22個月;若從祖代豬補欄,擴産周期則長達34個月,幾乎跨過了大半個豬周期。

豬周期一直觸底,民生行業如何自救

疫病沖擊,就不得不提到非洲豬瘟。2018年中國首次發生非洲豬瘟疫情,也是非洲豬瘟首次進入東亞地區,并且持續至今,依然是對産能影響最大的健康隐患。非瘟後,伴随出欄量的急劇下降,豬價一飛沖天,單頭超過2000元的盈利水準讓證券大佬、資金大亨們趨之若鹜,也開啟了國内規模化養殖的繁榮發展。大型養豬企業快速建立豬場,并且對舊場進行裝備更新,大幅提升了生産效率,使得生豬産業的集中度空前提升。

除了資本市場的即時回報外,為了保障民生,國家政府也同時出手:加快恢複養豬生産,加大養豬補貼。針對供應嚴重不足,積極尋求多管道豬肉進口,加大市場凍儲肉投放數量,穩定豬肉價格。生豬價格終于在2019年第44周創出曆史最高42元/kg後回落,進入高位振蕩的新階段。2020年全年平均維持35元/kg,在高豬價帶來的高利潤激勵下,2021年養殖規模大幅增長,豬肉産量明顯提升,也導緻豬肉價格大幅下降,到年末價格下探50%以上至16元/kg,部分企業開始虧損。2022年,國内生豬産能繼續釋放,但在上一年行業虧損的背景下,全國豬肉産量增幅明顯放緩。2023年,頭部企業産能仍然維持增長,進一步擴大供需沖突,導緻豬價全年維持在低水位線。

2006年以來,以生豬價格波峰波谷作為判斷依據,大陸共完整經曆了4輪完整的豬周期,且豬價波動幅度一輪比一輪大:第一輪豬周期受藍耳病疫情的爆發,第二輪豬周期受口蹄疫和收儲提振,第三輪豬周期受環保政策影響,導緻大量散養戶退出市場,進一步提升生豬養殖業的規模化程度。目前正處于第五輪超級豬周期中,但行業内也陸續傳出不再關注豬周期帶來的波動,聚焦自身穩健經營和成本控制,畢竟行業對于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周期太長了。

豬周期一直觸底,民生行業如何自救

規模效益下的極緻成本,是每個豬企的必答課題

生豬産能的源頭在能繁母豬,一般行業内通過關注和評估繁母豬存欄情況作為生豬行情的重要風向标。從整體大盤看,行業庫存維持在合理區間是一個前置因素。3月1日農業農村部印發《生豬産能調控實施方案(2024年修訂)》,将全國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目标從4100萬頭調整為3900萬頭,将能繁母豬存欄量正常波動下限從正常保有量的95%調整至92%。此次生豬産能調控新政落地,向市場傳達出目前整體産能處于相對過剩階段的信号,将對産能進一步調減起到指引的作用。

但産能去化需要時間,頭部企業依然堅挺,并未有明顯的主動去化意願。從供應端來看,2024年上半年國内生豬存欄量整體仍處較高水準,供應持續寬松将對2024年整體豬價形成一定壓制,雖然難有大的周期性反轉,但總體将逐漸向好。

豬周期一直觸底,民生行業如何自救

行業的存量競争、微利時代已至,養殖集團在經過一輪史詩級的擴張後,需要思考如何穩定規模降低成本、提升組織和管理能力。畢竟養豬是重資産投入行業,在這場競技長跑中,跑得遠才能成為最後的赢家。

在養殖模式上,牧原采用自繁自養、溫氏采用“公司+農戶”,而新希望則是兩者混合。目前哪種模式才是最佳實踐,從曆史成績來說還未有定論,各家依然可以在自有模式下持續探索。在遺傳性能傳導、全群生産性能提升上,加大在育種領域的投入,轉基因商業化落地将推動市場空間擴容、種業競争改善,龍頭種企有望憑借先發優勢充分受益,可能帶來行業格局的調整。從生産管理上,加強疾病防控的體系建設,同時借助智能化和自動化的養殖設施,提升一線生産效率。

養的好的同時,也需要賣的好,建立豬價監控和預警體系,引入競價和營銷政策等多種模式全面提升售價。在品牌效應上也可持續探索,例如牧原推動的“雪花豬肉”,提升價格上限,創造新的利潤空間。同時做好生豬保險的投放,進行豬隻死淘成本的沖抵。未來生豬保險可以由“保生産”過渡到“保價格”、“保收入”,為養殖場提供可持續的市場風險管理方案。

目前各家豬企對外公布的成本線基本在16-17元/kg,意味着每賣一頭豬虧約200塊,靜待豬價和成本的“雙向奔赴”,迎來屬于豬企的小春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