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德倫的屯墾往事

作者:雙河融媒
王德倫的屯墾往事

1963年,18歲的高中畢業生王德倫從山東老家來到八十九團,從此就把根紮在了這裡。

60多年來,他以認真的工作态度、敬業奉獻的精神,在鞏固邊疆、建設邊疆的事業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從當年建設邊疆意氣風發的青年到如今白發蒼蒼的老軍墾,王德倫見證了這片戈壁變為一座新城的奇迹。

眼淚還是止不住地流了下來

1963年,王德倫剛高中畢業,當時因為三年困難時期,老家很多人都吃不上飯。在新疆七一棉紡廠工作的叔伯告訴他,新疆到處都需要人,好找工作而且能吃飽飯,于是他決定來新疆。盡管家人反對,但他認為自己已經成年,需要為家裡分擔責任,于是下定決心去闖一闖。他記得很清楚,當時烏魯木齊勞動局在招技術勞工,要求是高中生,他就抱着試一試的想法報了名。沒過幾天,勞動局的從業人員就找到了他,告訴他被錄用了,要被配置設定到農五師工作。

1963年9月,王德倫來到了博樂市的友誼農場,也就是現在的八十九團前身。當時這裡蘆葦叢生,根本就沒有路。走在平地上,隻要看到地上有煙囪冒煙,就說明那個地方是個地窩子,有人住。說實話,剛從山東老家來到農場時,王德倫心理落差很大,感覺這裡跟老家相比太荒涼了。但山東人的骨子裡有股倔強,自己選擇的路再難也要堅持下去,是以他留了下來。

王德倫剛來到八十九團六連時,放眼望去是一片荒涼,連一間房子都沒有。連長帶他來到一個地窩子裡,裡面隻有一張用闆子搭的床,床上放着未打開的軍用被褥,還有一個洗臉盆。連長告訴他:“這就是你的宿舍,先休息會,等晚飯熟了,我再喊你。”這樣的條件比起更艱苦的地方已經算很好了,可是對于初次離家的王德倫來說,一時還是難以接受,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

在團場接受的磨煉對王德倫來說是刻骨銘心的。他至今仍然記憶猶新的,都是那些最簡單最基本的東西,比如清晨的号聲,比如那時用過的那些很原始的工具。

王德倫記憶最深刻的是在1965年,農場成立了機務排,負責全團農機作業。作為有文化的年輕人,王德倫被選拔成為一名農機駕駛員。那時候的機務人員、車輛均由連隊管理。王德倫負責開鍊式拖拉機,主要任務是開荒犁地,晝夜不停地幹,工作量大得出奇。一輛拖拉機配了6名農機手,需要兩班倒,沒日沒夜地工作,吃住都在地裡。

那段日子裡,王德倫最怕晚上犁地,因為狼很多,它們經常兩眼閃着綠光尾随着機車,讓人心裡害怕。拖拉機行駛時颠簸得厲害,把人晃得東倒西歪,頭上、胳臂上到處是淤青,甚至有時還會磕破頭,簡單包紮一下,也顧不上休息就又繼續駕駛着拖拉機犁地了。這讓他明白,工作時,要在思想上樹立起要吃苦、能吃苦、不怕吃苦的觀念。

每一個時期的勞動内容不一樣,但勞動對每一個人潛移默化的作用卻始終是一樣的。在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間,王德倫主要任務是開荒造田、挖排堿渠。為了激發大家的勞動熱情,團場和連隊都會組織各種勞動競賽。大家在榮譽感的激勵下,以一種積極、昂揚的狀态對待勞動。

坐在車鬥裡和牛羊擠在一起趕路

在農場工作的日子裡,王德倫經曆了從學生到職工的轉變,學會了獨立生活,适應了農場的環境和生活方式。王德倫深刻體會到了工作時的艱辛和付出,也讓他明白了思想、勞動和生活鍛煉的重要性。這些經曆對他的成長和人生觀産生了深遠影響。

王德倫記得自己在擔任八十九團修造廠廠長時,有一次,修理拖拉機缺零件,需要到烏魯木齊市采購。時間緊迫,任務繁重。王德倫立即出發,沒想到在半路上車子出了故障。天色已晚,他便嘗試搭乘便車。幸運的是,他搭上了一輛從伊犁開往烏魯木齊的拖拉機,車上拉的是牛和羊。拖拉機駕駛室裡沒有副駕駛座位,他隻能坐在車鬥裡和牛羊擠在一起趕路。結果弄得滿身都是糞便,一路上被牛擠被羊撞,十分痛苦。經過艱難的兩日跋涉,王德倫終于到達精河,重新坐上了去烏魯木齊市的班車。

生活就是要積極面對,用健康的體魄、豐富的知識、靈活的頭腦,去認真努力地生活。這樣的生活,既有挑戰,也有收獲,永遠值得我們去珍惜和追求。

對新樓房滿意極了

王德倫還清楚地記得,1968年,他與妻子剛結婚時,住在十多平方米的地窩子裡。一下雨地窩子裡就會漏雨,早上起來鞋子都在水裡泡着。後來,王德倫自己打土塊,蓋了一間70平方米的土房子。雖然搬離了地窩子,但居住條件依舊不理想。地面沒有鋪磚,房頂也沒上瓦,常常外面下大雨,屋内就下小雨。隔幾年就得上一次房泥,夏天時孩子們被蚊蟲叮咬得身上到處是包。

随着改革開放,團場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第一批樓房應運而生,這為大家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王德倫用積蓄購買了一套80平方米的樓房。這個溫馨的家擁有客廳、卧室、廚房和衛生間,孩子們也有了自己獨立的房間。住上樓房後,王德倫感到心情特别舒暢,這套80平方米的樓房,他們一家一住就是20年。

随着時間的推移,團場的小城鎮建設步伐日益加快,新樓房越建越多、越建面積也越大。于是,王德倫與家人在2015年投入19萬元在八十九團和景苑小區購買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樓房。新家寬敞明亮,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冬天有地暖,夏天有空調。樓下環境優美,健身器材齊全。王德倫對新樓房滿意極了。

王德倫一家住房的變遷,不僅見證了一個普通家庭生活品質的巨大提升,也記錄着改革開放的步伐,記錄着黨的富民政策,反映了團場職工群衆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這些變化見證了我們的國家在發展,我們的團場越來越繁榮,我們的社會在進步,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記者 郭曉維)

來源 | 第五師雙河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 | 孫京京

責任編輯 | 李海霞

執行主任 | 毛豔

稽核 | 王文華 何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