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易中天再次颠覆了大家的認知

作者:一杯醽醁醉花陰

視訊加載中...

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易中天再次颠覆了大家的認知

△易中天談大器晚成

最近看了一段有關易中天講解老子《道德經》的視訊,他的一些觀點再次颠覆了大家對傳統文化經典的認知,他的解釋有片面性和了解性的錯誤。在《道德經》裡有老子很有名的幾句話,後來演變成了耳熟能詳的成語就是“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在易中天看來“大器晚成”不是“晚成”而是“免成”。他的理由是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老子》這本書。在帛書中,也就是易中天認為的乙中本裡是“大器免成”,在甲種本中沒有看到,易中天認為的甲種本實際上是流傳很廣的魏晉時期的玄學家王弼注釋的《道德經》版本,而這本書裡的四十一章裡就有是“大器晚(微)成”的記錄,而出土的文物帛書中确實有“大器免(明)成”之說,那是不是易中天認為的就沒有“大器晚成”之說,難道是非此即彼的關系?

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易中天再次颠覆了大家的認知

△易中天談老子哲學思想

我覺得如果“大器晚成”和“大器免成”從字音上考慮實際上是一個意思,有專家認為因當時m輔音與w輔音互通,“免”讀作“晚”,“晚”作“免”解。而這種輔音互通的現象在古漢語中并不少見,在古代秦統一中國以後雖然書同文,但語不一定同音。易中天認為老子的學說和哲學思想是“無為”,是順其自然,以不變應萬變,是以他認為“大器免成”更符合老子的觀點。

其實在我們看到古人的語言表達裡幾乎沒有看到“大器免成”這樣的說法,如果不是出土的文物帛書裡有,大家就會認為它是錯别字,漢代王充《論衡·狀留》裡就有:“大器晚成,寳貨難售。大崇一朝辄成賈者,菜果之物也。”的表述,西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崔琰傳裡也有:

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後來的人都是用“大器晚成”而沒有看到過用“大器免成”的典籍,從讀音互通的角度來看,“大器免成”就是“大器晚成”。

當然沒有“大器免成”的表述就不能說沒有這個來由,它也有存在的依據。如果從字面了解的意義來看“大器免成”不是“大器晚成”的翻版,不是像易中天說得“沒有大器晚成”隻有“大器免成”,這種觀點未免也太武斷和主觀了,其實它們有着不同的意義。

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易中天再次颠覆了大家的認知

△老子騎青牛去函谷關

“大器晚成”強調的時間和經驗的積累對于成就的重要性。它需要經曆較長時間的磨砺和積累才能最終顯露出其價值,是對耐心和毅力的肯定。

比如古今中外的一些人物:姜子牙,黃忠,齊白石,愛迪生就是大器晚成的傑出典範。

而“大器免成”則是在強調一種自然而然、無需刻意追求的狀态。它意味着有些人或事物本身就具備非凡的潛力和價值,無需經過過多的雕琢和修飾,就能夠自然而然地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這種理念則更多地展現了對自然和本真的尊重,鼓勵人們不要過分追求外在的形式和表象,而是要發掘和珍視内在的本質和價值。

像王羲之的書法就是一種“大器免成”的渾然天成,還有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似乎也是與生俱來的,而大自然那些鬼斧神工的傑作更不用說,非人工能雕琢而成,像大江大河,名山大川。

易中天之是以用非此即彼的觀點來看待老子的學說就在于他混淆了它們的内涵和本質意義,它們是并列的關系而不是替代關系。

視訊加載中...

易中天還有一個可笑的觀點,認為孔子請教老子是靠不住的曆史,意思是說是後人杜撰、虛構而來的。事實上老子大孔子有十多歲,有史可據:

孔子在他十七歲的時候問禮老聃(老子)。

二十六歲的孔子到周朝觀光,拜訪了老子,老子當時在周朝任守藏室之史,也就是現在的圖書館館長。

五十一歲的時候,孔子到老子故裡向老子問學求教。

為什麼易中天會無視這些曆史而說不可靠呢?顯然是他的無知或者有意在貶低老子。

另外易中天認為既然老子批判儒家思想,為什麼孔子還去拜訪他,向他請教?這恰恰表現了孔子的謙恭自省。在易中天看來老子不可能批評儒家思想,是後來的人篡改了他的言論。

《道德經》比孔子的《論語》《大學》言論要早,并不意味着老子就不可以批評儒家思想,雖然孔子比老子小十多歲,但孔子隻活了七十多歲,而老子據說比孔子的壽命長,老子難道就不看不到儒家的學說嗎?就一定是後繼者莊子和韓非子等人所為嗎?

老子和孔子作為同一時代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觀點也會互相影響和碰撞,老子和孔子之間的思想交流和分歧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以易中天的推定是荒謬的,根本不符合曆史邏輯。

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易中天再次颠覆了大家的認知

△孔子虛心問禮于老子

以前我也說過易中天是學中文的,學的古代文學,但他實際上在古代文學并沒有什麼建樹,他專心他的野史三國去了,開口閉口就是談三國中的人物以此來求名得利,實際上易中天也不是“大器免成”的天才。

他在武漢大學的經曆就是一段受挫折而郁悶的曆史,後來到廈門大學,再後來《品三國》才讓他大器晚成,有了名望。本來他應該對老子的這句話應該深有體會,可是他偏偏要改弦更張,去推翻老子的學說,表現了他一貫的反傳統性。

我認為他對老子的哲學,孔子的儒家思想也隻是知道一個皮毛而已,但他膽子很大,敢坐在講台上侃侃而談,真佩服他假道學的勇氣,可謂無知者無畏。從他談“大器免成”和否定孔子請教過老子的曆史說明他對老子,孔子都不太了解,更不要說去闡述他們的哲學思想,他的講解隻是信馬由缰自我發揮,這樣的人不能讓他進大學的講台,會誤人子弟。

繼續閱讀